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microRNA(miRNA)水平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phoP/Q基因缺失对雏鸡脾脏功能表达的影响,为APEC的防制提供参考资料。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phoP/Q基因的缺失株分别攻毒14日龄雏鸡,采集其脾脏组织为材料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miRNA表达谱,选择差异倍数大于8的miRNA进行Real-time PCR,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GO、KEGG富集分析。测序结果获得10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个miRNA表达量下调,9个miRNA表达量上调,Real-time PCR结果表明,miRNA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免疫系统、细胞生长与凋亡、糖合成与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结果显示预测靶基因参与MAPK信号通路、糖代谢通路、Wnt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本试验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hoP/Q基因缺失后感染雏鸡脾脏miRNA的表达差异,从miRNA水平探讨了phoP/Q基因缺失对APEC致病性的影响,为APEC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开发中药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沙门氏菌病中兽医辩证进行中药组方,为今后畜禽养殖减抗限抗的替代疗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检测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试验选取150羽1日龄雏鸡,随机取出30羽做空白组,其余120羽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制备雏鸡感染模型。将感染雏鸡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药预防组,每组30羽。观察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于治疗后1、3和5 d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检测禽β-防御素6 (avian beta-defensin 6,AvBD6)和鸡Toll样受体15 (chicken toll-like receptor15,ChTLR15)在雏鸡小肠中的转录水平。【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MIC和MBC分别为62.5和125 mg/mL;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体出现溢缩,断裂形成许多残体,形状不规则。中药预防组可降低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可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而ChTLR15和AvBD6在感染初期表达量高,治疗后期趋于正常。【结论】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改变菌体的形态结构使细菌丧失活性。试验证实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可有效预防雏鸡沙门氏菌感染,并能有效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铁皮石斛粗多糖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引起的小鼠化疗性肠道黏膜炎(CIM)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CIM模型组(腹腔注射5-FU 130 mg/kg)及铁皮石斛粗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铁皮石斛粗多糖50、100和200 mg/kg,每日1次,持续2周,24 h后腹腔注射5-FU 130 mg/kg,每日1次,持续2 d),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在腹腔注射5-FU 48 h后处死动物,对小肠进行形态学评价,检测小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小肠屏障闭锁小带蛋白1 (ZO-1)、闭锁蛋白(Occludin)、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与CIM模型组相比,铁皮石斛粗多糖中剂量(100 mg/kg)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可增加小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小肠PCNA表达量明显增加;可提高小肠屏障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mRNA表达量。【结论】铁皮石斛粗多糖具有预防5-FU引起的化疗性肠道黏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防御素AvBD13对雏鸡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雏鸡的饮水从1日龄添加AvBD13(1 μg?ml-1),分别于1、4、7、10、17日龄随机采集雏鸡的血液、脾脏、法氏囊、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分别采用MTT方法、ELISA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周血液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免疫器官、肠道的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BD13明显提高了4~10日龄雏鸡血清中IgG和10~17日龄雏鸡血清中IgM含量(P<0.05),提高了4~7日龄雏鸡脾脏红髓和法氏囊中IgG和IgM生成细胞数量(P<0.05)。AvBD13组雏鸡肠道的IgG和IgM生成细胞的数量在4~10日龄高于对照组雏鸡,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仅盲肠扁桃体的IgA生成细胞数量在4日龄明显高于对照组雏鸡(P<0.05)。【结论】雏鸡口服AvBD13能够明显提高其系统体液免疫,对肠道黏膜体液免疫提高较小,AvBD13对免疫器官和局部黏膜免疫组织具有一定的选择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呼吸型IBV HI抗体水平与蛋鸡产蛋率的对应关系。【方法】将180只SPF鸡分为4组,第1组和第2组首免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活疫苗免疫,1羽份/只,4周后采血,第2组鸡同时用3批次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HN6株)分别进行加强免疫,试验同时设置攻毒对照第3组和不免疫攻毒对照第4组。灭活疫苗免疫4周后,当产蛋率稳定在80%以上时,对试验鸡采血测定抗体,同时使用M41株病毒进行攻毒,记录攻毒后4周内各组鸡的产蛋性能,分析抗IBV HI抗体水平与攻毒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抗IBV HI抗体水平在2-8.2~2-9.3时,免疫鸡能够耐受IBV强毒的攻击,其产蛋性能不受影响。弱毒活疫苗免疫组抗体为2-4.8,产蛋量下降了12.69%。攻毒对照组抗体水平为2-2.0,攻毒后产蛋量下降45.22%。【结论】蛋鸡抗IBV HI抗体效价与产蛋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的攻毒保护之间呈正相关,可以用HI抗体检测来评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对产蛋鸡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转录因子eivF基因在A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TT2转录因子eivF基因缺失的APEC AE81△eivF株及其回复株AE81 C-eivF,通过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等试验分析eivF对AP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ivF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细菌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APEC eivF基因缺失株AE81△eivF和回复株AE81 C-eivF;生物学结果表明,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褶皱堆砌且厚度增大,空间结构呈立体、多层次状,并形成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突起,回复株AE81 C-eivF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有576个基因差异表达,且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ETT2的转录因子eivF参与调控APEC的生物表型变化,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而调控APEC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拟中药方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防治效果。【方法】首先选SPF鸡胚测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株M41型(IBV-M41)的ELD50以确定攻毒剂量,然后将400只19日龄无IB抗体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8组,每组50只,分别设为预防高(2.0mL/次)、中(1.0 mL/次)、低(0.5 mL/次)组和治疗高(4.0mL/次)、中(2.0mL/次)、低(1.0mL/次)组及阳性对照组(攻毒后不给药)、阴性对照组(不攻毒、不给药),19日龄时预防组开始给予供试中药水提液,连用5d。21日龄时,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100ELD50剂量的IBV-M41人工感染雏鸡,待症状出现24h后,治疗组开始给予供试中药方剂,连用5d,期间进行临床观察,并测定不同处理组不同日龄患病雏鸡血清中的IFN-γ和TNF-β质量浓度。【结果】临床试验表明,预防组随药物剂量的增大,鸡群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治疗组随药物剂量的增大,鸡群的治愈率逐渐提高。对人工感染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测定表明,预防组21日龄雏鸡未攻毒时,不同剂量组的IFN-γ和TNF-β质量浓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在用药后的25,28日龄,感染IBV-M41雏鸡血清中的IFN-γ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阴性、阳性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治疗组用药2d后,用药组之间IFN-γ质量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TNF-β质量浓度差异显著;28,30日龄时,IFN-γ、TNF-β2种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并且与阴性、阳性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供试中药方剂可以持续诱生IFN-γ和TNF-β,发挥了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从而对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以达到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感染雏鸡小肠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对14日龄雏鸡腿部肌肉注射0.5mL/羽1×106 CFU/mL的APEC菌液,观察雏鸡的发病情况,并取病变严重雏鸡空肠为测序样品,同时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采用RNA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筛选分析感染和未感染APEC雏鸡小肠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以差异倍数在2倍及以上为标准,从试验组与对照组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31个。GO分类结果显示,有87个差异基因得到491个GO功能注释,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肝素整合、白细胞介素-6的生物合成等过程。基于KEGG分析,仅有29个差异基因得到注释,涉及41个信号通路,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有PPAR、花生四烯酸代谢、MAPK等。【结论】APEC感染雏鸡后会引起机体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从中筛选出10个可能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炎症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诱导3T3-L1细胞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研究不同生物素水平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三联诱导法将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当3T3-L1脂肪细胞密集后分别采用0(对照组)、0.2、0.5、1 μmol/L生物素处理,分别在12 h、24 h与48 h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K mRNA、GLUT-4 mRNA、FAS mRNA及ACC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在试验12 h时:各试验组GLUT-4、PK、ACC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与0.5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与0.2 μmol/L组;在试验24 h时:1 μmol/L组GLUT-4 mRNA与PK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0.2 μmol/L组与0.5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在试验48 h时:1 μmol/L组GLUT-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 组PK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0.5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5)高于1 μmol/L组,1 μmol/L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 μmol/L组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组。【结论】生物素的添加可以提升脂肪细胞GLUT-4、PK、FAS与ACC1 mRNA相对表达量,且当以1 μmol/L浓度作用时对GLUT-4、PK与ACC1提升效果最佳,以0.5 μmol/L浓度作用时对FAS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一类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致仔猪腹泻的病原菌。依据养猪业生产实践中对致仔猪腹泻病原菌血清学鉴定结果可知,F4ac型ETEC的流行性最为广泛。到目前为止,对ETEC导致仔猪腹泻的机理已经有了比较透彻的阐释。但对ETEC培养液的免疫原性尚未有研究和描述。论文以F4ac型ETEC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菌液上清(即培养液)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免疫刺激作用。【方法】首先收集F4ac型ETEC菌株200培养12h后的培养液,后经4℃,4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培养液上清,将该上清液经0.22 µm滤器过滤,并与DMEM/F12培养基以1﹕1的比例混合,以此混合液共孵育IPEC-J2细胞3 h,重复此处理3次获得处理组细胞;同时设新鲜的LB培养基与DMEM/F12培养基同样以1﹕1的比例共孵育3 h的IPEC-J2 细胞为对照组细胞,对照处理亦重复3次。然后用TRIZOL试剂按照说明书提取对照组和攻毒组IPEC-J2细胞的总RNA,并用TaKaRa 公司的PrimeScriptTM 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反转录试剂盒)按照说明书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应用文献报道或自行设计的跨内含子的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猪的持家基因β-actin作为内参,检测IL8、TNF-α、CXCL2、IL6、IL1A、TLR4、SLPI、PLAU和MUC13共9个免疫相关基因和黏蛋白基因在攻毒组和对照组中的mRNA表达差异性。【结果】较之对照组,在攻毒组中,3个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IL8、TNF-α和CXCL2的mRNA均出现了显著性地过表达。其中,在攻毒组中,IL8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24倍(P < 0.05);TNF-α的表达量亦为对照组的3.24倍(P < 0.01);CXCL2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65倍(P <0.001)。在攻毒组和对照组之间,其他6个基因(IL6、IL1A、TLR4、SLPI、PLAU和MUC13)的表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结论】研究采用F4ac型ETEC菌株200的培养液上清对IPEC-J2细胞系进行3 h攻毒处理,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了3个重要的促炎因子基因IL8、TNF-α和CXCL2在攻毒组较之非攻毒组中的过表达。这表明猪F4ac型ETEC培养液上清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确实具有一定的免疫刺激作用。研究为更明确地了解猪F4ac型ETEC释放的肠毒素及黏附素等抗原物质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用于菌根苗接种的高质量红汁乳菇菌株,为提高红汁乳菇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10个红汁乳菇菌株(JH1、JH2、JH4、JH5、JH7、JH8、JH10、JH11、JH12、JH13)为研究对象,将菌株分别在PDA和BAF培养基上培养后,测定菌株生长势指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将红汁乳菇液体菌种接种于马尾松幼苗根部合成菌根苗,以不接种为对照(CK),培养210 d后对菌根合成能力(菌根数量、菌根侵染率、菌根化率)和宿主植物生长量(苗高、主根长、地径、干质量)进行测定。对上述9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菌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在PDA固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17 mm/d;在BAF液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5的菌丝生物量最大,为3.28 g/L。②所有菌株均能与马尾松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但菌根形态并不相同。接种红汁乳菇菌株JH5的马尾松苗的菌根数量为45.65个/株,菌根化率为90.67%,菌根侵染率为79.60%,显著高于其他9个菌株,表现出较强的合成菌根苗能力。③接种不同红汁乳菇菌株的马尾松苗,在苗高、主根长、地径和干质量等指标上表现各异。接种菌株JH4的马尾松苗高、主根长和干质量表现最优,较对照分别提高24.45%,16.72%和53.33%;接种菌株JH5的马尾松苗地径生长量表现最优,较对照提高5.19%。④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生物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根数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⑤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汁乳菇JH5为适合培育菌根苗的最佳菌株,JH4和JH7为次优菌株。【结论】筛选出1个优良红汁乳菇菌株JH5,该菌株的生长势和菌根苗品质整体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及其环丙沙星体外诱导耐药株菌的蛋白表达图谱差异,分析这些蛋白在鼠伤寒沙门菌诱导耐药过程中的作用,为沙门菌耐药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沙门菌标准株和环丙沙星耐药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期,然后超声破碎细菌制备蛋白样品,进行二维电泳,电泳胶经扫描分析后选取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沙门菌环丙沙星耐药株与标准株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磷酸化孔蛋白PhoE、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组件蛋白、ATP合成酶、细胞侵袭蛋白SipD的A亚基、锰过氧化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琥珀酰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假定蛋白AF355_20900等8个蛋白表达量下调,磷酸乙酰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RND家族外排泵的膜融合蛋白、鞭毛马达开关FliM、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OmpA外膜蛋白、蛋白质链伸长因子EF-Ts、丙二醇利用蛋白PduB、NAD(P)H硝基还原酶、假定硫醇-烷基过氧化氢还原酶、50S核糖体亚基L4、肽ABC转运体结合蛋白、假定的胞质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30S核糖体S4亚基、TolC外膜蛋白、短链脱氢酶等17个蛋白表达量上调。这25个差异蛋白中,有1个(1号)与抗药性无关,有2个(8和21号)为未知功能蛋白,其余22个是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蛋白。这22个蛋白可分为4类,其中耐药相关蛋白5个、毒力相关蛋白2个、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3个、代谢相关蛋白12个;其亚细胞定位为:细胞质中的蛋白15个、外膜蛋白3个、细胞质内膜蛋白2个、周质蛋白和细胞外蛋白各1个。【结论】与沙门菌标准株相比,耐环丙沙星沙门菌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8个表达下调,17个表达上调),其中22个与耐药性相关,分属4个功能类别,定位于5个亚细胞组分。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镜鲤新鲜度定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镜鲤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法采集、测定相关指标,并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经比较优化模型。经过鱼肉样品光谱的扫描及pH值、TVB-N(挥发性盐基氮)值、TBA(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在21种预处理下,确定最佳建模方式、预处理方式和最优波段。经模型优化得知,pH、TVB-N、TBA均在偏最小二乘法中建立的模型最好,最优预处理方法分别为基线校正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净分析信号、Savitzky-Golay导数和基线校正,最优波段分别为1 000~1 300 nm和1 700~1 799 nm、1 000~1 200 nm和1 300~1 650 nm、1 000~1 799 nm,并且pH、TVB-N和TBA的Rc分别为0.9906、0.99865、0.99971,Rp分别为0.6436、0.021357、0.7723,达到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镜鲤新鲜度高效、快捷、无损伤的定量检测预测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用PCR方法扩增了PRVFB弱毒株和PRVFA野毒株的gE,gI基因,对FB弱毒株的gE,gI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并将其与GenBank中收录的PRVFA的gE,gI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PRVFB和PRVFA株的gE基因有2处碱基发生了点突变,同源性为99%;gI基因有7处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1处发生了3个碱基的插入突变,同源性为98%。表明PRVFB在传代过程中发生了遗传性变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对毕赤酵母工程菌发酵液中的原果胶酶进行了分离纯化,测定了其分子质量,并确定了离子交换层析法的最佳离子交换条件。结果表明,硫酸铵的饱和度为70%时,可以使原果胶酶的回收率达到71.9%,比活力为1 096.35 U/m g;经Sephadex G 75凝胶过滤,原果胶酶回收率达到57.6%,酶的比活力提高到3 762.40 U/m g;最佳离子交换条件为:0~0.5 m o l/L N aC l(缓冲体系为N oA c-HA c,pH 5.8)溶液线性洗脱、Sepharose F ast F 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在该条件下酶的比活力提高到9 743.20 U/m g,纯度为粗酶液的18.91倍,达到了电泳级;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其分子质量为43.17 ku。  相似文献   

16.
用口蹄疫A型病毒AF/72株的第3代乳鼠组织毒,通过乳鼠适应至6代,获得该毒株的乳鼠组织毒AF/72/MF6,经测定其LD50为10^-8.0·mL^-1;经RT-PCR获得其VP1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其它6株口蹄疫A型病毒株比对,同源性大于85%;经无菌检验和外源病毒检验,纯净性达到兽用生物制品标准要求;经间接夹心ELISA测定,OD值均大于0.2,且经乳鼠中和试验证实该毒仅能被口蹄疫A型标准血清中和,具有型特异性;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146S含量,均值为189 ng·mL^-1,远大于22 ng·mL^-1的国际标准。综合纯净性检验、特异性检验和146S含量测定结果,可确定AF/72/MF6为口蹄疫A型病毒AF/72株乳鼠组织毒的标准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具有抑制脂环酸芽孢杆菌活性的乳酸菌,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延长果汁的保质期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琼脂扩散法,从50株分离自泡菜的乳酸菌中筛选具有抑制脂环酸芽孢杆菌活性的菌株,研究所获菌株发酵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经不同pH(3,4,5,6,7)、温度(40,60,80,100,121℃)和酶(过氧化氢酶、链霉蛋白酶、蛋白酶K、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乳酸菌代谢物中的组成成分;利用扫描电镜观察CFS处理后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形态变化;将乳酸菌应用于苹果汁的发酵,并测定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及6种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乳杆菌(L10),其代谢物抑菌活性呈pH依赖性,具有温度和过氧化氢酶稳定性,但蛋白酶水解会降低其抑菌活性。植物乳杆菌L10代谢物中的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并且含有环(亮氨酸-脯氨酸)和环(甘氨酸-脯氨酸)两种环二肽。CFS通过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细胞破裂,达到杀菌的目的。植物乳杆菌L10能够抑制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生长,并且发酵后主要有机酸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植物乳杆菌L10可以产生有机酸、细菌素等抑菌物质来杀灭脂环酸芽孢杆菌,可以应用于果汁的发酵及生物保存。  相似文献   

18.
柔嫩艾美耳球虫甘肃株抗药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柔嫩艾美耳球虫甘肃株(E.tenella G S,E t G S)对15日龄雏鸡进行感染,以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抗球虫指数、相对卵囊产量和病变记分减少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研究了该虫株对三九球痢灵、地克珠利、氯苯胍和地克珠利氯苯胍合剂等几种常用抗球虫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虫株对三九球痢灵有中度抗药性,对地克珠利和地克珠利氯苯胍合剂有轻度抗药性,对氯苯胍无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一株具有微生物源植物调节剂功能的细菌,并探讨其潜在的生物功能,利用平板涂布法以及16S rRNA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使用该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的种子和幼苗分别进行浸种和灌根处理,并进行农艺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经鉴定该菌株为烟草肠杆菌,其发酵液对番茄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发酵液浓度为1×104 cfu·mL-1时促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根长、株高、干质量和鲜质量分别增加63.42%、46.17%、150.00%和144.83%。研究结果可为该菌株开发为微生物肥料或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苦皮藤内生真菌2B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鲜苦皮藤根茎韧皮部分离并筛选到1株内生真菌,编号为2B菌株,其发酵产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在62.5%~87.2%。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等方面研究,将该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