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乌兰布和沙区渠道灌溉系统受风沙灾害影响十分严重 ,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 ,防护林的存活和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制约。渗水管道的应用 ,提高了管道输水效率 ,满足了林木的存活和生长需要 ,增强了渠系抗风沙能力 ,提高了防护林防护效益 ,值得在沙地开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乌兰布和沙区位于巴彦淖尔市西部,总面积506万亩,流沙约占沙区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62~201毫米,年蒸发量2380~3005毫米,是极干旱地区。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28~70天,平均风速每秒3米,最大风速每秒可达18米,风沙是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近几年来,巴彦淖尔市在乌兰布和沙区应用了先进的治沙技术,将造林时间从过去的4月份延长到5月中下旬,从过去的一  相似文献   

3.
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面积506万亩,地处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带,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区域优势。按照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科技、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2010年,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与三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区合作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棣 《防护林科技》2002,(1):12-13,38
通过多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表现为 :①降低风速 ,抑制风沙活动 ,延缓荒漠化进程 ;②减轻土壤风蚀量 ,减少空中含沙量 ;③恢复和提高风沙化土地生产力 ;④改善沙区小气候 ,实现沙区生态环境的好转。  相似文献   

5.
绿讯     
《内蒙古林业》2012,(3):47-48
乌兰布和沙区启动生态补水工程近日,乌兰布和沙区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得以逐步解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西的阴山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约有  相似文献   

6.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有:沙地综合治理模式、荒漠化土地立体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滩地混农林业模式、沙区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和分析16个国外优良沙棘品种在乌兰布和沙区第1年的生长表现,初步判明了它们在乌兰布和沙区的适应范围,为大面积推广造林避免盲目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勤沙区风沙危害严重 ,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是治理风沙危害的基本措施之一。针对民勤沙区林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生态经济型持续林业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同时就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为促进沙区防护体系的改造和利用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河套平原以西、吉兰太盐湖以东、贺兰山以北、狼山以南,总面积约1350万亩。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乌兰布和沙区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00多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13%提高到168%。但从整体上看,  相似文献   

10.
磴口县总土地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区面积占68%,治理乌兰布和沙漠,是世代磴口人的梦想。多年来,磴口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沙漠地区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如今,乌兰布和沙区,条条林带郁郁葱葱,片片绿色在沙漠中掩映,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11.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积沙活动强烈,其风积沙直接侵入河道,严重淤积河床,使该河段局部河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造成洪灾、凌灾频繁发生,对下游三胜公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亟待在该河段沿岸大力营建水土保持工程防治体系。文章在系统分析沿岸流沙危害、治理现状及其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节水抗旱型植被筛选、流沙环境的水土保育技术、植物生理调控及其沙区植被合理灌溉等技术与途径,提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节水型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辽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进程 ,已成为辽宁北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因素 ,并对沈阳等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辽宁省沙漠化土地面积约 2 0 .13万hm2 ,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康平、彰武、法库、昌图和西部的阜新、北票等地区。其中受科尔沁沙地影响而形成的风沙地占沙漠化面积的 80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沙漠化的危害造成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中细粒物质减少 ,粗大粒级物质增多 ,形成地表粗化过程。有机质含量从沙化初期的 1.4 0 2 %减少到 0 .4 12 % ,到严重沙漠化阶段可减少到 0 .0 95%。调整土地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恢复与营造人工植被、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控制人口增长、改变能源结构 ,是我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乌兰布和地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在国家开发西北地区的大政策下,适合进行农,林,牧业开发,但是限于本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的现状,开发要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为本地区增选抗性强,生长快,见效快的灌木品种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需要,本试验选取了干旱地区常见的8种沙旱生灌木进行造林实验,选择出最适于该地区生长的灌木品种主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彰武县沙区造林成活率低,受风吹沙打、降水量少、土壤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大。调查发现: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杨树当年生长非常重要,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大于2%,草本植物才能生长正常。应慎重选择造林品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从沙地生态保育角度考虑,彰武应以封山(沙)育林、封山(沙)育草、禁山禁牧为主,造林为辅。  相似文献   

17.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soil salinity hinder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China coastal region. Salinity mainly comes from tide weave, seawater flooding and seawater intrusion. Ove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which is the result of unfitful land use systems, leads to seawater intrusion and salt concentration increase. Agroforestry systems can enrich soil fertility and prevent soil salinization, furthermore help maintain biodiversity and enhance productivity. For the intergrated multiple ecosystems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is to select optimum tree species and rationally arrange these plants. The basics of this multiple ecosystem is that different plants will occupy variable ecological niches within an area, both in space and in soil depth.Shelterbelts and trees intercropping with agricultural crops are major types of the multiple ecosystem. Shelterbelts can reduce wind speed and consequently lessen evaporation and erosion of the soil, increase pasture growth by up to 60% on exposed sites, increase crop yields by up to 25%. Besides intercropping with jujube, other agroforestry multiple ecosystem such as forestry plus agriculture,forestry plus agriculture plus fishery, and forestry plus animal husbandry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to utilise land resource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选择林地、未翻耕地、耕地、半流动沙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定位实验观测与定量分析,研究阳高县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蚀规律。结果认为:1)不同类型近地层2 m内风速随高度近似地服从对数分布规律,林地的斜率最大为1.663 1,未翻耕地的斜率最小为0.895 4,说明林地上林分对风速梯度影响最大,风速降低比率最大,其他下垫面类型斜率大小次序是耕地〉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2)不同下垫面对应的粗糙度大小不同,林地粗糙度为3.267 9 cm,属于最大;其次为半流动沙地、耕地、未翻耕地。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可以控制风速和风沙流的产生及运动。3)林地、耕地、未翻耕地和半流动沙地土壤输沙量的大小依次为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耕地〉林地。  相似文献   

19.
发展坡地农用林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水源地土壤过度营养、坡地绿化率低、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围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坡岸植被缓冲带建设等方面入手,注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坡地林业,培育森林资源,最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可见,发展坡地林业对于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