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是实现化肥提质增效的新型肥料之一,其控释效果依赖于包膜材料。控释肥料养分释放后的残留膜壳是农业土地上微塑料的重要来源,膜壳及其降解产物是否对土壤质量安全造成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综合了国内外膜壳残留及其降解的研究进展,从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残留膜壳在农田中的累积现状、降解性能研究及其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等土壤质量参数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包括:1)现有文献指出,控释肥料膜壳在农田中的累积量与施用量基本相同,其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及不同土层中的赋存、分布和累积现状不同;2)不同类型控释肥料膜壳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主要与聚合物材质相关,降解率可通过聚合物材料改性来提高,其降解过程、产物及机制值得探索;3)控释肥料膜壳降解产物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聚合物材料类型、累积量及土壤类型。短期内低浓度的膜壳累积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及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长期累积或高浓度下膜壳影响土壤质量变化的阈值亟需明确。据此,进一步提出,1)应广泛开展不同种类控释肥料膜壳在农田中的赋存、分布和累积的现场监测评估工作;2)开发控释肥料膜壳及其次级降解物分离提取、鉴定和定量表征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建立健全标准化方法;3)了解控释肥料膜壳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中的去向和迁移过程及其对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作物品种的影响,探寻膜壳残留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4)研制开发天然、生物及可降解控释肥料膜材,研究膜壳降解与养分释放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新型可生物降解控释肥料膜壳降解与养分释放关系数据模型,以期为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的应用、开发及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是当前农民增产增收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当前使用的地膜皆为塑料制品,不能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给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困扰。本研究中心于1992年就开始该课题的研究,经过几千次的实验,终于在2001年开发出一种环保多功能地膜。这种地膜不同于当前世界上用生物淀粉改良的传统聚乙烯降解地膜,它可控全降解,本身含有有机和微量肥料的成分,又是一种高效肥料,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入除草盖草的成分,使之具有除草盖草的功能,外观和机械性能优于聚乙烯地膜。本中心试制的样品,通…  相似文献   

3.
尽管着色材料为肥料非必需添加成分,但非约束性添加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科学地进行风险控制,可从源头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当前肥料生产中使用的着色材料主要涉及颜料、染料和食品着色剂,不同类型的着色产品安全性不一,如染料过量投入到土壤中可能会发生吸附、降解或生物富集等现象。结合国内外着色材料的管理和技术法规现状,研究提出肥料着色材料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建议将着色材料划分为“零级风险”“控制风险”“高级风险”3 个等级,并建立着色材料产品质量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土壤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以引导肥料生产者优先选用安全的着色材料,从而实现肥料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4.
猪血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猪血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的测定,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以溴代苯致小鼠试验性肝脏过氧化损伤为模型,进行体内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抗氧化试验中,猪血蛋白酶解物对化学体系产生的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较强清除能力,同时还具有还原能力;在体内抗氧化试验中,猪血蛋白酶解物对溴代苯所致的试验性肝脏过氧化性损伤起保护作用。由此可知猪血蛋白酶解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本文为广泛利用猪血蛋白资源和开发新的抗氧化补充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8,自引:15,他引:48  
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控释肥料研究的心得和经验,在参阅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我国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指出了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意义,阐述了我国控释肥料研发的切入点和目标、研制与社会需求、研制与我国经济发展。论述了控释肥料和缓释肥料的内涵和区别、区分控释肥料和缓释肥料的意义和作用。参阅1979年以来的研究资料,回顾了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我国控释肥料研制划分为3个阶段:1)缓控释肥料的探索阶段;2)控释肥料研究普及阶段;3)控释肥料关键技术深化和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概括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控释肥料研制与国际同类研究差距对比、我国控释肥料研究与发展总体趋势和特点分析、控释肥料研究的前沿领域之讨论,对我国控释肥料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进展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杜昌文  周健民 《土壤》2002,34(3):127-133
简要阐述了控释肥料(CRF)研究的起因及其作用;重点阐述了控释肥料的种类及实现控释的可能机制。控释肥料主要分为3种:高分子有机氮化合物,包囊肥料(包膜和包裹型肥料)和载体肥料。其中高分子有机氮化合物及包膜肥料的研究较为多见,载体肥料(胶粘肥料) 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还提出纳米材料在载体肥料中应用的可能性。文中列出了控释肥料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产品,收集了近200种有控释作用的材料(主要为有机材料),并对其进行分类,为控释肥料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就控释材料的选择、控释肥料的效益(质量)评价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控释肥料的研究方法及今后控释肥料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医疗和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土壤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为了解进入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降解规律,该文以养殖业广泛使用的磺胺二甲嘧啶和2种不同养分水平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肥料种类(有机肥、NPK肥、N肥、PK肥等)、耕作强度(翻耕、免耕)、水分条件(长期干燥、长期湿润、干湿交替、长期潮湿)及种植作物(种植蔬菜、不种蔬菜)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有机肥、NPK肥、N肥可促进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并以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为明显;但施用PK肥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影响不明显。翻耕可促进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干湿交替、长期湿润比长期干燥和长期潮湿土壤环境下更有利于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种植蔬菜比不种蔬菜土壤的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率高,根际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高于总体土壤。高养分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一般高于低养分土壤。分析认为,施肥、土壤养分水平、种植蔬菜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的影响可能主要与这些因素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关;翻耕可促进土壤中抗生素的光降解强度。研究认为,施肥、耕作和水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物种濒危原因分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猪血木的地理分布、生活史特性、种群分布现状及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现状,猪血木种群地理分布的局限性限制了其空间拓展;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生境要求特殊和种群现状不利于其更新和发展,人为干扰对猪血木影响严重。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个体数量下降,文章认为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手段,针对猪血木的濒危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就地保护,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更新,建立猪血木繁育基地进行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猪血木的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利用及氨基酸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转运、代谢以及氨基酸在肥料和农药上的应用国内外已有报道。已有研究证明,植物可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氨基酸分子,其吸收后的转运、分配、代谢因氨基酸种类而异,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不相同;氨基酸农药易被日光分解或被自然界微生物降解,在土壤中、植物体内不留残毒,其降解产物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营养物质,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施用这类农药,人畜安全,没有公害;氨基酸肥具有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改善土壤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猪血多肽和蚯蚓裂解液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尿素、猪血多肽、蚯蚓裂解液,空白和喷清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猪血多肽500倍液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相比清水对照,每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提高11.2%、13.3%、9.9%、11.3%。猪血多肽处理籽粒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呈现随肥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蚯蚓裂解液2000倍液处理每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实际产量相比清水对照分别提高13.2%、9.7%、7.2%、18.5%。等氮量情况下,猪血多肽250倍液、蚯蚓裂解液200倍液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矿质养分积累量均低于等氮量尿素处理,并未达到增产效果;猪血多肽250倍液、蚯蚓裂解液200倍液处理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尿素处理,分别提高约41.6%、11.1%,叶面喷施猪血多肽和蚯蚓裂解液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主要为含氨基酸功能物质,而非单纯氮素的影响。综合考虑,猪血多肽500倍液处理对整体优化、提升小麦产量及品质效果最佳;蚯蚓裂解液2000倍液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对其他养分的吸收,实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集约化猪场排粪方式和粪水的特性,提出了采用人工清粪方式、固液分离机+沉淀+UASB+SBR+水生植物塘的污水处理工艺和猪粪(渣)堆沤发酵生产有机肥的粪污处理新工艺。经上海市嘉定种畜场污水处理工程实践证明:在保证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和猪粪(渣)无害化处理的前提下,新工艺比常规工艺节约工程投资35%、节约运行电费65%左右,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2.
集约化猪场粪污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我国集约化猪场排粪方式和粪水的特性,提出了采用人工清粪方式、固液分离机+沉淀+UASB+SBR+水生植物塘的污水处理工艺和猪粪(渣)堆沤发酵生产有机肥新的粪污处理工艺。经上海市嘉定种畜场污水处理工程实践证明:在保证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和猪粪(渣)无害化处理的前提下,新工艺比常规工艺节约工程投资35%、节约运行电费65%左右,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3.
高温复合菌系WSC-6预处理稻秆对沼气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稻秆在沼气生产中的水解酸化效率,寻求复合菌系WSC-6生长的廉价氮源,降低稻秆酸化水解的运行成本,该试验利用高温复合菌系WSC-6,以未经处理的稻秆为碳源,分别以新鲜猪粪和干猪粪为氮源,对稻秆进行生物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复合菌系WSC-6对新鲜猪粪中的氮源利用更充分,总氮利用率达到81.5%,对稻秆的降解率也高于干猪粪,稻秆的总质量损失率达到48.3%,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7.3%、79.3%和27.9%。在稻秆的生物预处理中,无论采用哪种氮源方式,反应系统的pH值都在6.5~8.2之间变化,不会产生酸化现象。以新鲜猪粪代替蛋白胨作为稻秆生物预处理的氮源,既降低了稻秆生物预处理的运行成本,又消除了猪粪造成的环境污染,这对沼气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明猪的生产特点与畜牧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寒冷地区不同类型猪舍投资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寒冷地区封闭式猪舍与传统猪舍、不同生产线下封闭式猪舍、封闭式猪舍全部高床饲养与部分高床饲养诸方案的投资与效益分析,证明采取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是养猪生产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寒冷地区封闭式猪舍与传统猪舍、不同生产线下封闭式猪舍、封闭式猪舍全部高床饲养与部分高床饲养诸方案的投资与效益分析,证明采取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是养猪生产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实现生猪产业化经营方式所具有的意义,对推进我国实行生猪产业化经营方式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实现生猪产业化经营方式所具有的意义,对推进我国实行生猪产业化经营方式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规模化生猪养殖废弃物已成为当前重要污染来源,为有效解决猪场废水所引发面源污染问题,有必要开展将其替代矿物氮肥(作为肥水)施用于农田的探索。以华北平原高度集约化玉米-小麦一年两熟轮作体系为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猪场肥水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效率、土壤矿质氮累积、氨挥发损失及轮作体系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试验包括7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尿素表施(CK1)、尿素注射施用(CK2)、猪场肥水替代25%尿素氮表施(25%WB)、猪场肥水替代50%尿素氮表施(50%WB)、猪场肥水替代25%尿素氮注射施用(25%WI)和猪场肥水替代50%尿素氮注射施用(50%WI)。猪场肥水作为基肥施用。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尿素和猪场肥水均可显著提高玉米、小麦产量和籽粒氮吸收量,其中25%WI最高,50%WI次之。与尿素表施相比,尿素注射施用、猪场肥水表施和注射施用均可明显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且肥水注射施用最高,肥水表施次之,而25%WI和50%WI之间无显著差异。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尿素和猪场肥水0~100cm土体矿质氮残留量显著增加50.8%~87.9%,其中50%WB、25%WI和50%WI无显著差异。与尿素表施相比,尿素注射施用、肥水表施和注射施用均可显著降低玉米和小麦基肥期土壤氨损失总量,降幅分别为26.5%~48.6%和11.4%~29.1%;同时,肥水表施和注射施用下轮作体统氮盈余显著降低7.6%~16.0%,其中25%WI降幅最高,但与50%WI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猪场肥水替代25%和50%尿素氮注射施用是该区玉米-小麦轮作农田猪场肥水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Work in swine and poultry units i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significant levels of organic dust and endotoxin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poultry houses, whereas values found in dairy and in cattle farming are much lower. Corresponding to this is an excess of work-relate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swine farmers.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symptoms and number of working hours. Longitudin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n accelerated decline of lung function in swine farmers large enough to caus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some farmers.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needed in swine farming and the long working hours, swine farming has emerged as the major respiratory problem in farm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exposure has to be lowered substantially to avoid acute effects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loss of lung function occurs in non-smoking swine farmers without respiratory symptoms and that accelerated decline in lung function occurs below endotoxin concentrations in dust (100 ng/m3) proposed as a safe thresh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