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酸奶粘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德松  王新  王慧  陈禹 《中国奶牛》2011,(23):41-42
本文选择了干物质含量、稳定剂、菌种、温度、搅拌强度5个主要影响发酵酸奶(搅拌型)粘度的指标,进行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储藏温度是影响酸奶粘度的首要因素,干物质、稳定剂、搅拌强度对粘度也有影响,菌种虽对粘度影响不大,但影响酸奶的风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最佳的指标参数,从而得到更好的酸奶品质。  相似文献   

2.
选用变性淀粉、果胶以及凝胶型蛋白粉复配在一起的稳定剂,使酸奶质地淳厚、口感细腻,并具有很高的粘度和坚实的质构。选择合适的果酱品种,根据性价比确定合适的果酱酸奶比例。将牛奶、全脂奶粉、白砂糖、稳定剂按一定比例进行预处理后,接入菌种,32-44℃下发酵5-6h,所制成的酸奶基料组织细腻、质地坚实,再添加果酱,制成分界清晰、色泽鲜明、口感丰富的分层果酱酸奶。  相似文献   

3.
无糖花生酸奶是以花生、鲜牛奶、低聚果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营养保健酸奶,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无糖花生酸奶的制作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花生浆的添加量、稳定剂用量、菌种添加剂及低聚果糖用量对酸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伍子玉  王芳 《中国乳业》2004,(10):37-38
本文详细介绍了无糖花生酸奶的制作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花生浆的添加量、稳定剂用量、菌种添加剂及低聚果糖用量对酸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桑叶为原料,利用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发酵酸奶的工艺及影响酸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原料配比为超微桑叶粉2%、菌种3%、白砂糖85和稳定剂0.1%,采用18-20mpA的压力进行均质,在温度为37℃和时间为10-12h的发酵条件下,即可生产出色泽均匀一致、细腻、爽口、具有一定桑叶风味的酸奶。  相似文献   

6.
通过稳定剂的单体筛选和复配,确定长保质期酸奶最佳的稳定剂体系,确保产品的口感、稳定性和保质期。  相似文献   

7.
延长酸奶菌种保存期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长酸奶菌种保存期的简易方法○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合肥市230036)李湘琼酸奶生产中发酸剂的活性是影响酸奶质量的决定因素。具有充分活性的菌种是发酵剂扩培并保持其稳定性以及维持生产的基本要求。因此,菌种的保存周期必须以维持其良好活性为前提。用于...  相似文献   

8.
酸奶发酵过程中添加嗜热链球菌对酸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国内普遍采用翻代菌种代替直投式菌种发酵酸奶,但是其后酸化现象影响产品的销售。翻代菌种发酵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添加嗜热链球菌得到的样品,与直投式菌种发酵酸奶比较,结果表明:翻代菌种发酵0h时添加嗜热链球菌可以提升产品粘度,达到直投式菌种发酵酸奶的水平;其样品后酸现象也接近于直投式菌种发酵酸奶,比翻代菌种发酵的其它阶段添加嗜热链球菌的的样品后酸化程度都低,其球杆菌比例也比较低。由此认为:翻代菌种发酵0h时添加10%的嗜热链球菌发酵得到的酸奶,其产品质量接近于直投式菌种发酵酸奶。  相似文献   

9.
以水牛乳、铁皮石斛汁为主要原料,适当添加蔗糖及稳定剂,选用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菌种,研发出一种新型功能性酸奶。以风味发酵水牛乳的感官评价作为指标,经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产品的最佳配方为:铁皮石斛汁10.00%,糖6.00%,稳定剂0.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牛奶、板栗、抹茶为主要原料,探究板栗抹茶酸奶的加工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抹茶、板栗浆、菌种和蔗糖的最佳添加量,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并以感官评价、酸度相结合为综合指标,得出最佳配方。[结果]板栗浆添加量30%,菌种接种量0.3%,抹茶添加量0.03%,蔗糖添加量6%,稳定剂添加量0.3%,在42 ℃发酵至发酵终点,再后熟24 h可得到组织细腻、口感良好的酸奶。此时的综合评分也最高,为89分,酸度为83 °T。[结论]该酸奶营养丰富,有良好的饮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为扩充市售酸奶的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垦粘1号蜡质玉米为原料,采用不同交联剂分别与醋酸酐进行交联酯化复合化学变性制备的淀粉为试验对象,以其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品质改良剂应用到酸奶中.通过对添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变性淀粉的酸奶的感观评分、析水率、表观粘度、储存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其在酸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蜡质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的添加可改善酸奶的品质,提高储存稳定性能,且编号D和编号Ⅲ变性淀粉效果最好,最适添加量为0.5%.  相似文献   

12.
酸奶加工工艺及提高凝固型酸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设计了三组原料组分及比例均不同的配方,通过发酵获得产品,感观鉴定后取得三种不同口味酸奶的最佳原料组成配比;通过测试发酵过程中菌种酸度及活力的变化,取得曲线变化图;并进行不同活力菌种最适接种量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王磊  白建  黄素珍 《当代畜牧》2005,(10):43-46
为了提高酸奶的营养价值,从复合型方面来考虑,通过将核桃、蜂蜜以及草莓三者通过排列组合按不同的比例来配制,所用的菌种恒定,接种量、稳定剂的用量及发酵温度、pH值不变,只是改变任两者或三者的比例来调整风味和口感。最后对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分析得出结论:在100mL酸奶中,加入2.2g核桃、2.5g蜂蜜、2.8mL草莓,结果无论是内在风味还是营养价值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保证货架期内酸奶饮品的产品稳定性。[方法]以市面上畅销的酸奶饮品的平均离心沉淀率作为对照,研究生产工艺中重点因素对酸奶饮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灭菌型酸奶饮品工业生产中,对产品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稳定剂化料温度和均质工艺,提高化料温度并在基料奶发酵结束后增加1 次均质,可以极显著提高产品的稳定性。[结论]该结果将为乳品企业提高酸奶饮品稳定性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乳业》2006,(10):53-53
本刊讯:科·汉森公司(Chr.Hansen)日前宣布推出6种新菌种,新菌种的名称分别是YF-L901、YF-L902、YF-L705、YF-L706、ABY-10和ABT-10。在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之前,科·汉森在大型酸奶厂对这些新菌种进行了严格的测试。这6种新菌种属于科·汉森公司Yo-flex与Nu-trish菌种系列,可以使酸奶的组织结构提高20%。科·汉森全球市场营销经理Hans Christian Bejder表示,公司的开发目标就是新菌种能够令酸奶的粘稠度增加20%,使低脂或无脂酸奶产品仍然保持良好的奶油感和顺滑的口感,同时还需要具备科·汉森的DVS·菌种口味温和、快速发酵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将核桃、蜂蜜及草莓按不同比例配制,菌种接种量、稳定剂用量及发酵温度、pH值不变,只改变任两者或三者的比率来调整风味和口感。结果表明:在100mL酸奶中,加入2.2g核桃、2.5g蜂蜜、2.8mL草莓,无论是风味还是营养价值都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酸奶是经过乳酸菌发酵形成的一种兼具营养和风味的功能性奶制品~([1])。酸奶的稳定性很低,可以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稳定剂改善酸奶品质~([2])。麦芽糊精是从淀粉中制取的营养性糖化物,是一种多功能食品添加剂。麦芽糊精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3])。目前麦芽糊精在酸奶中的应用几乎为零~([4])。试验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在牛奶中添加  相似文献   

18.
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酸奶是以牛乳或其它乳为主要原料,以乳酸菌或酵母发酵而制得的乳制品。酸奶多采用乳酸菌发酵,按工艺分为酸凝乳和搅拌型酸奶,其中搅拌型酸奶又包括调味酸奶和果浆酸奶等。普通酸奶通常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或乳酸链球菌作为发酵菌种。作为医疗用途的嗜酸菌乳、双歧杆菌乳等,则分别以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要发酵菌种。酸奶的发酵剂菌种不同,对酸奶的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作用以及风味、状态、口感等均有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牛乳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酸奶后,其营养价值均有所提高,而且均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活菌型酸奶具有肠道保健功能主要得益于其中的活性乳酸菌,但在产品运输、货架期内活性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直接限制了酸奶健康功效的发挥。[方法]引入细胞微囊化和复合生物防腐剂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的芯材和囊材,构建了适用于活性乳酸菌的微囊包埋体系,并采用复合生物抑菌剂对酸奶体系进行微生物质控,通过添加酸奶稳定剂强化酸奶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实现在常温环境下活菌数的大幅提高。[结果]实现产品在常温30 ℃环境下保存30 天,活性乳酸菌含量能达到初始含量的53.6%,微囊外微生物浓度为0,酸奶质地未有任何变化,脂肪上浮厚度为0.5 mm;风味评分8分以上,占比97%。  相似文献   

20.
王新  马德松  张冰 《中国奶牛》2011,(12):54-55
通过对搅拌型果蔬酸奶稳定性的研究,获得稳定剂复配的重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06%明胶、0.02%PGA、0.06%果胶、0.04%酪朊酸钠进行稳定剂复配,可使产品细腻、均匀、口感爽滑、质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