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具备的良好条件和必要性 马铃薯适宜在高寒地区生长。从纬度、海拔和土壤等地理因素看,内蒙古包头市后山地区高寒、日照长、少雨的气候特征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病虫害发生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特别有利于马铃薯淀粉及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正>青海省地处高寒地区,气候干旱,耕地条件适宜马铃薯种植。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薯、商品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使得马铃薯增收效益远高于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和市场价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一、青海省马铃薯生产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2014年,青海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马铃薯生长指标与有效积温间关系,以叶面积指数、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生长指标,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区马铃薯生长特征,建立了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的普适生长模型。研究表明:当有效积温达到600℃(块茎形成期)、900℃(块茎膨大前期)、1 100℃(块茎膨大后期)左右时,相应的叶面积指数、全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长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马铃薯苗期和块茎形成期(有效积温小于900℃)叶面积指数的增长率大于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长率,在块茎膨大期(有效积温大于等于900℃)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长率则大于叶面积指数的增长率。叶面积指数、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长过程均为S形变化曲线,即马铃薯各指标生长曲线呈现慢-快-慢的特征,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ogistic生长模型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描述马铃薯主要生长指标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马铃薯适宜的播期和生长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实现增产高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是忻州地区西部高寒山区的主要农作物,年种植面积150万亩左右,产量120多万吨。每年因不能适期播种、挖掘、丢漏、冻害等损失高达15%以上。因此农民对马铃薯种植机械化要求非常迫切。我站从1994年实施马铃薯种植机械化的推广任务,经过三年多的工作,现已生产出适宜我区马铃薯种植特性的播种和收获机型。  相似文献   

5.
平顺县是长治市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龙溪镇、杏城镇、东寺头乡是一季作的高寒栽培区,也是晋东南地区的高产种植区和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晚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且晚疫病已成为平顺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加工品质,对希森3号及希森6号马铃薯的加工品质指标干物质和还原糖在马铃薯内部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两种马铃薯干物质在马铃薯中呈与马铃薯形状相似的椭球分布,在中心部位有最小值。采用拟牛顿算法和通用全局优化算法结合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希森3号和希森6号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关于检测点坐标值x、y和z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099和0.9123,均能有效预测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在马铃薯中心位置含量最高,由中心向表皮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在马铃薯茎部的还原糖含量低于马铃薯顶部关于中心对称位置的还原糖含量。两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8336和0.8246,可预测马铃薯内部各点还原糖含量。通过对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马铃薯靠近表皮位置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适合加工薯片薯条。  相似文献   

7.
为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加工品质,对希森3号及希森6号马铃薯的加工品质指标干物质和还原糖含量在马铃薯内部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两种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在马铃薯中呈与马铃薯形状相似的椭球分布,在中心部位有最小值。采用拟牛顿算法和通用全局优化算法,结合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希森3号和希森6号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关于检测点坐标值x、y和z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09 9和0.912 3,均能有效预测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在马铃薯中心位置含量最高,由中心向表皮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在马铃薯茎部的还原糖含量低于马铃薯顶部关于中心对称位置的还原糖含量。两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833 6和0.824 6,可预测马铃薯内部各点还原糖含量。通过对试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马铃薯靠近表皮位置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适合加工薯片薯条。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旱地地膜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土壤水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马铃薯全株、决茎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覆膜处理显著高于露地,最佳施肥处理(OPT)的干物质累积高于传统施肥处理(FP)和不施肥处理(CK).在21~80 cm土层露地田间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覆膜.覆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薯玉行比,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却促进了干物质向块茎转运和分配,并提高了套作的根冠比。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的特点。2:2行比叶、茎干物质积累到达峰值和向块茎转运早于3:2行比。套作2:2行比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套作3:2行比,向块茎转运量高于套作3:2行比。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向块茎分配呈上升趋势,向叶、茎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升幅和降幅套作低于单作,2:2行比低于3:2行比。干物质向茎分配下降幅度小于向叶分配。干物质向各器官的分配为叶<茎<块茎。  相似文献   

10.
套作模式下马铃薯干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马铃薯(中晚熟品种)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薯玉行比,研究薯/玉套作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茎干物质积累均呈上升趋势,套作呈慢-快-慢的特点,单作呈前慢后快的特点。马铃薯叶、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总量向叶茎的分配量生育前期套作均高于单作,生育后期套作均低于单作;向块茎的分配量生育前期套作低于单作,生育后期套作高于单作。干物质向块茎的分配呈上升趋势,向叶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向茎的分配呈先升后降趋势,向块茎分配的上升幅度和向叶茎分配的下降幅度套作均大于单作。叶、茎与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套作2:2行比低于套作3:2行比。总之,套作虽降低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却促进了干物质向块茎的分配;套作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但2:2行比与3:2行比薯/玉套作模式LER分别为1.19和1.05。这说明,套作具有产量优势,2:2行比模式套作优势更强,在生产中宜优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当地50%的农民经济收入来自马铃薯产业。德令哈市地处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所生产的马铃薯因淀粉含量高、品质好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11年,德令哈市种植马铃薯406.9hm2,较2010年增加66.7hm2。2007年,青海雪旺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市后,解决了马铃薯出售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的信心。近年来,德令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又名土豆.地下茎块肥大,耐高寒,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产量高,淀粉含量大,经济效益好,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多年来一直沿用落后的人畜力开沟,人工下种的传统工艺种植方式。费工、费力、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严重地制约了其大面积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适应于高寒环境生长,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特别是我区旱地广阔,马铃薯产量高,淀粉含量多,质量好,同等条件下,与其它作物比较经济效益最好。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沿用落后的人畜力开沟,人工点种传统种植方式,费时费工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着旱作马铃薯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水肥耦合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以灌溉定额X_1、氮肥量X_2、磷肥量X_3、钾肥量X_4为试验因素,选用4因素10水平的均匀设计,研究水肥耦合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量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干物质生产量与试验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量的影响顺序为:X_3X_1X_2X_4;两因素交互作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量影响顺序为:X_31X_2X_1X_4X_3X_4X_2X_3X_1X_3;当X_1为1 036.27 m/hm2,X_2为241.05kg/hm~2,X_3为166.18kg/hm~2,X_4为77.60kg/hm~2时马铃薯干物质最优生产量为1.975 488万kg/hm~2。  相似文献   

15.
高寒地区沼气工业化生产配套加热系统的初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气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发酵料液维持在适宜的温度,以保证产气率.高寒地区冬季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要在高寒地区实现沼气工业化生产则需选择适宜的加热系统.为此,对现有的沼气加热形式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适宜高寒地区沼气工业化生产的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加热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适宜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节水高效种植的水肥一体化模式。【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量(1 200、2 100、3000 m~3/hm~2)和3种施肥模式(味丹腐殖酸肥、中化大量元素水溶肥、常规NPK肥)组成的9种水肥一体化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较基于腐殖酸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相比,基于常规NPK配施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长、干物质快速积累期间积累速率快,茎、叶、块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多,茎叶和块茎干重平衡期适期出现,茎叶生长和块茎生长关系协调,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8.95%~46.93%和35.40%~39.6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37%~42.96%和33.83%~44.25%。1 200 m~3/hm~2灌水量较2 100、3000 m~3/hm~2灌水量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27.63%~37.56%、49.62%~57.62%,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结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相似于本试验条件的马铃薯生产中,推荐使用1 200 m~3/hm~2与常规NPK肥结合的水肥一体化施用模式,既可提高产量,也能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检测系统对马铃薯中干物质进行快速检测,并最终实现其分布状态的可视化。采用9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对采集的马铃薯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到标准正态变量(SNV)结合Savitzky-Golay平滑(SG)和一阶导数(FD)的预处理方法效果最好。经过光谱预处理后,采用正自适应加权算法-连续投影法(CARSSPA)对光谱进行特征变量提取,获得22个变量。对所选变量不同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以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优,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849,均方根误差为0.878%,相对分析误差为2.312,优于全波段模型。将SNV-SG-FD-CARS-SPA-PLSR模型与高光谱图像结合,得到马铃薯干物质主要分布在内髓与维管束环之间、在内髓位置干物质含量最低、由内髓向外干物质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内髓位置干物质质量分数最低,为12.16%,外层最高可达24.62%。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技术可准确、快速地实现马铃薯干物质的检测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挖掘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增产潜力,寻求合适的灌水方式、方法,基于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灌水量对黑龙江西部地区玉米的耗水规律、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处理(50%充分滴灌量)分别比高水处理(充分滴灌)、中水处理(70%充分滴灌量)和雨养处理(CK)的水分利用效率高16.4%,8.7%和14.1%;高水处理增大了玉米的株高和茎粗,但低水处理和中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更大,有利于叶绿素的保持;高水处理不利于干物质向籽粒的运移;低水处理可获得更好的穗部特征,其经济产量较高水、中水和雨养对照分别高7.7%,5.2%和24.8%.对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玉米滴灌,低水滴灌量可推荐作为当地滴灌技术灌水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马铃薯机械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随着马铃薯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以及马铃薯产量的不断增加,马铃薯种植、收获及深加工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介绍了国内外马铃薯机械的发展概况。目前,欧美地区马铃薯机械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将液压、电子控制等应用到机械当中,实现了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而国内的马铃薯机械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相继研制生产了马铃薯机械,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不同颜色覆膜对田间土壤温度、马铃薯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为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在田间试验中,设置黑色覆膜(BM)、透明覆膜(TM)和不覆膜(NM)3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覆膜相比不覆膜可以提高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促使马铃薯提前出苗,且黑色薄膜的增温效果比透明覆膜更加显著;马铃薯株高、干物质量试验结果均表现为覆膜处理大于无膜处理;马铃薯块茎分级数量、马铃薯块茎分级质量、单株块茎产量和小区产量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不覆膜处理,且黑色覆膜增产效果最为显著。通过试验得出结论:覆膜可以改善土壤温度,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和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