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和外销大省。本文作者从种植、技术、机械、投入和加工等方面综述辽宁省花生产业现状,分析花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加快全省花生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产、加工和销售3个方面对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入世后辽宁花生产业中存在着生产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畅和专业市场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选育优质专用型品种、开展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发展策略,推进花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花生产业调查,对辽宁花生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以期加快花生产业化进程、发展花生加工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阜新市花生产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阜新市是辽宁省花生的主要产区,花生产业是阜新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文章对阜新市花生产业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如加强科学研究和繁育新品种、加快产业化进程等,以期充分发挥阜新市花生产业的自身优势,扭转劣势,抓住外部机遇,避开威胁,加快推进阜新市花生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阜新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属风沙半干旱地区,生态条件适于花生生产,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产业带。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花生产业的发展,决心把辽宁省建设成为花生产业大省,把阜新市建成中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基地。近年,阜新市花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已  相似文献   

6.
崔妍  李书茵  王璐 《新农业》2006,(7):44-45
花生是锦州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历年播种面积近百万亩,约占辽宁省花生种植面积的50%,是东北花生生产和产品出口基地。但是,目前锦州地区花生生产规模、品种、产量、产品加工及栽培技术水平均滞后于当前国内外花生产业发展的需要,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引进和培育优质出口型新品种势在必行。为此,2004~2005年,我们进行了优质出口型花生新品种的引进试验。  相似文献   

7.
试论花生贮藏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湖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花生种植面积311.73万亩。但是由于花生加工基础薄弱,花生贮藏环境较差,导致加工出来的花生油品级不高。因此,必须要重点做好花生贮藏和加工中的质量安全控制,通过改善贮藏环境、创新加工技术、引进新型加工设备等综合措施,在制作优质花生油、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花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湖北地区花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随后基于当前花生贮藏、加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提高质量安全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花生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品种混杂退化、加工类型单一等。本文对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0,(7)
正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0年辽宁省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33.3万公顷,现今花生已发展成为辽宁省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作物。辽宁省的花生主要分布于阜新、锦州、葫芦岛、沈阳、铁岭等地,据统计,超过80%的地块为中低产田,土壤贫瘠,且其中大部分为连作。花生是不耐连作的作物,如何在连作的地块获得高产是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辽宁省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辽宁省花生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花生主产区,山东省是中国的花生主产区,淄博市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与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相接,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土壤透气性好、非常适合花生种植。本研究梳理了淄博市历年气候资料、查阅国内外花生种植业及加工业的相关最新资料,深入花生主产区通过实地调查、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淄博市花生栽培、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淄博市花生种植历史悠久,但存在工业加工基础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农田基础设施差、花生种植比较效益低、缺乏花生病虫害预警机制、花生种植成本高和缺乏高油酸花生产业链等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淄博市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采取出台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花生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增加花生种植效益;建立花生病虫害预警系统;针对山区特点,加快适合山区花生栽培的农业机械研发、引进工作;积极发展高油酸花生全产业链等对策,促进淄博市花生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目前辽宁省花生生产现状和花生增产制约因素,并对辽宁省花生的增产潜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引选专用花生品种、改造中低产田、推广关键栽培技术、政策支持等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花生加工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目前福建省花生加工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花生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培育优质专用品种、重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辽宁省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种植面积达40万hm2,成为辽宁省第三大作物。主要分布在辽西北的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沈阳、铁岭等地区。辽宁省花生生产具有自然环境、栽培技术、花生品质和经济效益优势。目前,花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产水平低,主栽品种混杂退化,新的优良品种应用面积小,高产栽培技术未能普及,专用花生品种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的对策是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花生生产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以及研制花生加工品等。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云南咖啡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云南发展小粒种咖啡产业拥有的自然条件、区位、经验等优势,以及目前发展该产业的历史机遇及有利条件,分析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落后、加工滞后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云南咖啡产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发展规模化种植、扶持咖啡精加工企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云南省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云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调整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从投入结构、科技转换、科技人才、服务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等促进云南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江苏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品种单一,产量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模式;产业开发不完善,技术支撑弱等。据此,从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保鲜储藏和专业化加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江苏省马铃薯产业的研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研剖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广西花生产业布局、提升花生产品竞争力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花生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栽培品种、产量、种植收益,以及花生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产品品牌建设、加工规模及销售等情况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属于我国南方春秋两熟、油食兼用的花生产区,各地市均有种植,普遍采用轮作或套种等种植方式。根据广西花生种植集中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五大产区:桂南花生产区(南宁市和崇左市),桂中花生产区(来宾市和贵港市),桂北花生产区(桂林市),桂东花生产区(贺州市和梧州市),南部沿海花生产区(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2019年广西花生种植面积21.85万ha,总产量67.20万t,65%用于榨油、25%用于食用、10%作种用。广西花生生育期短,适应性广,种植效益高,但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农户自给自足生产为主,无机械干燥设备,花生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且不同年份或种植户间的花生品质差异明显;广西花生加工产品主要是花生油和烤果类,由于本地生产的花生收购价格高,加工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其他省份或从国外进口,无法有效带动广西花生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广西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