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不断扩大,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一次应运而生。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的低碳经济代替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的高碳经济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近年来在农业发展上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因此如何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实施低碳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简述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对现今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探讨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并对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受低碳经济的影响走向低碳、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趋势,解决了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相互矛盾的问题,协调了在发展农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现代石化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的。低碳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已存在于我国广阔农村中。根据低碳农业在盐城的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探讨了低碳农业在盐城发展的必要性、优势条件、实践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对低碳农业在盐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盐城乃至我国低碳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物质循环和碳平衡理论之上的低碳农业,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这种多目标性与传统经济学要求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存在冲突,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对资本缺乏吸引,但当前低碳农业发展又急需大量资本投入,以期改善农业技术和发展环境。所以,首先应从低碳农业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影响农业的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阐述资本投入是制约当前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社会投融资渠道的现状及其困境,阐明发展低碳农业信托的必要性;最终,按照委托-代理理论提出构建以土地为核心和以低碳农业项目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信托模式,创新我国低碳农业的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实现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农业是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分,合理发展低碳农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紧迫性及对策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的恶化,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面临全球气候恶化的严峻挑战之时,低碳农业的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特性及其稳产、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必然有助于推动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对于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农业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低碳农业的本质内涵,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需求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发展循环农业、发展节能农业、发展节水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等。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必须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双重性问题,实现农业低碳转型,也呈现出双重发展取向.该研究对低碳农业进行了文献回顾,就农业的双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低碳农业的双重发展取向,提出了农业低碳转型实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些设计,并给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普 《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21-322,325
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较少、农业废气任意排放、低碳发展技术缺乏、政府政策扶持需进一步加强等。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将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选择。该文分析了低碳农业的特征,阐述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以发展低碳农业为根基,本文在明确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后,从理念、结构、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发展低碳农业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文章论述了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低碳农业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71-797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3大三角洲之一,所涉辖区面积达2.65万km2。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脆弱。该研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现状,针对该地区存在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开发效益低、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将边际性土地开发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质能原料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在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甜高粱、菊芋、柳枝稷和蓖麻等能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发展和边际性土地开发的几点关键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芝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可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芝麻秸秆经济效益,改善土壤盐碱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盐碱地高质量发展。本文阐述了黄河三角洲发展芝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芝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的推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丰富和脆弱的特征,论述了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该区域农业持续开发与发展的关键是改善、保护环境,其重要举措是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如何依靠科技支撑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从高效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立足黄河三角洲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分析明确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支撑的重点领域,并研究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期探索出一条破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加快未利用地农用开发,是推进该地区建设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本文阐释了该地区未利用地农用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该地区土壤、水源和农作物分布,规划了开发空间布局,并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农用地开发具体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燕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504-14506
结合循环农业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三农"问题矛盾突出;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食的需求。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我国循环型农业发展的4大创新模式: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生态整合模式、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各地要在不同的功能区选择或创造使用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以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为应对国际挑战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的陈述,提出了可供该区选择的发展模式,旨在建立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并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粤北低山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厚,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土地肥力低下、自然灾害频繁等农业生态问题。根据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粤北低山丘陵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总结出生态农业发展的5种模式,即高效型、立体型、旅游型、农林型和庭院型模式,为粤北及华南低山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