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火生态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林火生态的发展历史,从火历史、火生态模型、火状况与生态系统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林火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实践,指出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火干扰后的森林群落动态进行研究是当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林火管理对火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干扰因子之一。火动态研究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文中总结了当前全球各种植被类型的火动态,分析了不同林火管理政策对林火动态的影响,根据当前火动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提出了综合林火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3.
林火干扰与森林群落动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干扰类型,在森林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林火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物种对火干扰的适应、火干扰与森林更新、火干扰与物种和景观多样性、火干扰森林群落动态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林火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是全球大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子, 它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林火与气候变化是当前林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中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和林火排放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火险期延长, 出现潜在极端火行为的天数增多, 森林火灾更加严重, 特别是北方森林火灾增加显著。未来的研究趋势是,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在大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 把林火模型与气候模式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耦合, 构建更为复杂的林火排放模型, 以深入揭示林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林火干扰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从研究方法现状、森林植被碳储量、景观尺度等3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林火干扰对森林植被碳库的影响,以及景观尺度上林火干扰因子对森林碳储量的耦合作用。指出当前林火干扰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在景观尺度上研究较少、研究因子单一和在不同火烧烈度上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研究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为准确量化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需要揭示林火干扰特征对森林碳库的影响机制及碳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但中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又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建设因子,林火与森林演替动态的关系密切相关.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林火与森林演替之间相互关系的资料,阐述了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相互关系,列举了林火在维持偏途演替顶极群落和火顶极群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西兰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大洋洲主要国家之一,火生态研究历史较长且成果较多。本文从新西兰的火生态以及基于火生态的林火管理出发,总结新西兰火生态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新西兰森林火灾季节延长、发生次数增加,但该国基于火生态的长期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林火管理政策,采取相应的林火管理措施,提升防火水平,从而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新西兰的火生态研究进展能为我国区域火生态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也能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和火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林火生态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林火生态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方法,阐述了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景观结构、功能、动态、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简要概括了目前对林火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对于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更新与快速恢复可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支撑,而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境及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从火烧强度、恢复时间、火烧木管理方式等3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林火干扰对土壤氮组分及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揭示了林火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氮循环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机制,探讨不同生物技术在林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丰度变化中的应用;提出未来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展望: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林火干扰模式对土壤氮组分、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2)研究评价不同林火干扰模式下土壤氮库的稳定性;3)加强高通量测序、定量PCR技术、宏基因组学、稳定同位素探测等技术在林火干扰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对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土壤氮库的重建与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森 《林业科学》2002,38(4):171-175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森林作为可燃物主体对林火的影响具有尺度性.虽然这种影响与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但在具体尺度上的研究却很多.在实验室小尺度上同质可燃物床层与火行为的关系可用Rothemel模型(Rothemel, 1972)来描述.在林分尺度上关于森林对林火的影响的研究,包括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及其与林火发生和林火行为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都很多.在景观斑块尺度上(GCTE 1990年定义)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关于火作为一个扰动因子与景观格局的相互影响.在景观尺度(100km2,GCTE 1990年定义)上,特别是对景观之间的火系统(fire regime)关系研究较少.在景观以上尺度的研究国内尚未进行.介于景观和区域之间的尺度(100~10000km2)与我国的各省区内由不同森林类型形成的异质区的尺度相近.在该尺度上主要是对林火统计特征与区域可燃物、气候等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注重统计规律,较少考虑自下而上的机理.它与区域尺度上的研究是进行大尺度规划,如国家火险等级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林火动态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积极的森林防火政策导致了我国东北林区的森林火周期延长,并影响到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火周期的延长会引起森林可燃物载量增加,并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改变。森林火周期延长还会引起大兴安岭地区云杉林的分布范围增大。植被的变化又对林火动态有反作用。为适应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的变化,我国东北林区森林防火政策需要作相应调整,采用林火管理思想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活跃成分,在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通过改变土壤底物的数量和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因而阐明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是开展森林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文中以6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探究林火干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机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揭示土壤碳库平衡的影响机理;加强林火干扰后C-N耦合循环特征的研究;深入研究林火干扰后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综合评价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加强林火干扰—土壤碳库—全球气候变化的交互关系研究,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3.
北方森林林火发生驱动因子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方森林作为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林区气候变暖,林火发生的数量和过火面积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因此研究北方森林林火发生驱动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对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从北方森林林火发生的主要控制因子和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林火发生的预测方法及变化趋势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林火的驱动因子既包括在大尺度上气候的作用,也包含植被、地形、可燃物和人类活动等局部尺度的影响。近几年来对气候变暖下林火状况趋势预测更倾向综合考虑气候和局部控制因子的作用。对我国而言,需要在更大的区域尺度上开展林火发生预测的研究。研究认为,北方森林林火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确立林火发生的关键控制因子以及完善现有的林火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浙江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浙江省1988 ~ 2002年的森林火灾报表和1991年以来的森林火灾档案表整理分析预测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趋势:一是浙江省森林火灾发生的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是森林火灾的火源从生产性火源逐渐转向非生产性火源;三是肇事者趋向老龄化;四是林区内可燃物积累丰厚,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趋势在增加;五是气候异常,森林火灾多发概率在增大.针对浙江省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与发展趋势,提出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灾会破坏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林火扑救研究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林火行为研究一直是林火研究领域的重点。文中针对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3种类型,从火行为和扑救技术2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通过研究林火发生与蔓延机理,建立基于燃烧物理机制的火增长模型,是发展林火扑救技术的科学基础。林火行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探究自然条件下的地下火蔓延机制,发展地下火探测技术;完善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的物理模型,确定地表火向树冠火转换的临界条件;提升火行为预报能力和开发扑救装备,增强扑救能力。  相似文献   

17.
思茅松林的可燃物与火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基于森林亚类型,以主要伴生树种或下层植被为基础,对思茅松林内可燃物进行划分,并在林内进行试验火烧,得到相应的火行为参数.结果表明,思茅松林的火行为强度比较弱,主要为中低强度的火,这与林内的可燃物有关,也和所处的生境和立地条件有关;火烧后的树木死亡率比较低,表明思茅松在长期的演替中已经适应了火烧.  相似文献   

18.
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火动态是一个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稳定指标, 准确掌握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特性是制定合理林火管理策略或规划的基础。林火动态与可燃物积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森林可燃物积累过程是开展林火管理的基础。文中综述了林火动态及可燃物变化的研究进展。林火动态受地形、植被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的变化, 许多区域林火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并影响可燃物积累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会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变化, 林火管理对策也需要相应调整。我国重点林区的林火管理策略也应根据林火动态变化和可燃物情况进行调整, 以适应变化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相似文献   

19.
Emulating natural forest disturbanc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est management paradigm that is considered a means of achieving forest sustainability. Adopting this goal requires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disturbances at scales that correspond to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boreal forest landscapes driven by periodic stand-replacing fires this requires knowledge of fire regim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s well as stochasticity. The major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fire regime simulation modeling to explore the variability of fire regime characteristics, with respect to formulating and assessing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 conducted a modeling experiment in a boreal forest landscape of northwestern Ontario, Canada, to examine its long-term fire regime in relation to forest policies on harvest size distribution. We used BFOLDS, a spatially explicit fire regime model that simulates individual fire events mechanistically in response to fire weather, fuel patterns, and terrain. The fire regimes in four large eco-regions were modeled for a 200-year period under three fire-weather (cold, normal, and warm) scenarios, with replications. We found that fire size distribution in all eco-regions followed power law under all weather scenarios, but their slopes and intercepts varied among eco-regions and fire weather scenarios. Warming fire weather increased burn rates and fire numbers in all eco-regions, albeit to different degrees. Overall, the variability among eco-regions was higher than the variability among fire weather scenarios, and among replicates. Comparisons of simulated fire size classes with those from an 86-year long fire history showed that empirical data cannot capture the variability that could be revealed by simulation modeling. We also show that fire size distribution i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within eco-regions, and provid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orest policy directions with respect to forest harvest size distributions and harvest rates, based on the variability of fire regime characteristics. An assessment of present forest policies of emulating natural disturbances that guide forest harvest sizes showed that these are incongruent with simulated fire size distributions under all scenarios with one exception. Overall,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scenario simulation modeling to explore and quantify the variability of forest fire regime, for use in forest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hat attempt to emulate natural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