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在火龙果园中间种百喜草、柱花草、鸭茅等牧草,研究生草栽培模式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牧草在火龙果园生态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行间种植百喜草可明显改善火龙果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下降了16.0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20.82%,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了52.10%和53.36%,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行间种植百喜草能有效提高火龙果果园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和土壤温度,并能抑制火龙果园杂草的滋生,有效减少了果园投入,增加了果园收入。  相似文献   

2.
从枳砧国庆1号温州蜜柑上选择根际新鲜根、根际新鲜土和根际风干土作为繁殖体,利用白三叶进行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扩繁,随后接种于枳实生苗上。结果显示,根际新鲜根段作为繁殖体的孢子扩繁率(达33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M真菌接种在枳实生苗上的根系侵染率和土壤菌丝长度均表现为根际新鲜根和根际风干土繁殖体优于根际新鲜土。在枳实生苗植株生长、根系形态、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中均显示了根际新鲜根和根际风干土繁殖体优于根际新鲜土。今后快速增殖柑桔土著AM真菌选择根际新鲜根段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市现有果园面积 1 3万hm2 ,而果园中山地果园面积占 80 %以上 ,这些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肥力差 ,影响产量和果实质量。为了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结构 ,我市从 2 0 0 1~ 2 0 0 2年先后从华中农业大学等地引进百喜草种子 30 0kg ,进行桔园生草栽培示范。现将百喜草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1 百喜草的主要特征特性百喜草属禾本科雀稗属植物 ,原产拉丁美洲的亚热带草种 ,适宜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种植。作为果园生草、覆盖增肥效果最佳 ;作为牧草 ,营养丰富产量高 ;且是南方水土流失控制的首选品种 ;也可作为草坪草…  相似文献   

4.
我国果园生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果园生草栽培是在果树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作为覆盖物的一种果园管理方法,我国果园生草研究起步较晚。果园生草栽培对果园小气候、土壤、果实品质等都有很大影响。对我国果园生草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指出:草种的管理技术、草种与果树的配套研究、草种对果树根系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由此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我国果园生草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草法栽培 ,就是实行桔园生草 ,采用除草剂与人工割草相结合 ,或有计划地种植绿肥进行深翻压绿 ,实行以园养园的做法。它是目前柑桔园 ,特别是幼龄未封行柑桔园的一套较理想的土壤管理方法 ,也是一项省力化栽培技术。现将技术要点论述如下。1 草种选择1 1 优良草种的基本条件 进行果园生草栽培 ,首先要正确选择草种 ,这是确保果园生草栽培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生草栽培草种选择的基本条件是 :①适应性强 ,要求对气候、土壤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②植株矮小 ,不影响果园通风透光和妨碍果园田间作业 ;根系浅 ,少与果树争夺肥…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依赖于宿主植物的不同特性。本研究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原位模拟增温试验,以形态鉴定方法,探究了15种植物根际AM真菌的孢子组成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AM真菌孢子的物种丰富度及群落组成均不受模拟增温的影响,但孢子密度在模拟增温后显著减少;AM真菌的孢子组成在不同植物物种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植物科之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模拟增温主要降低了植物根际AM真菌的孢子密度,还可能通过影响植物的群落组成间接影响AM真菌的孢子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7.
果园生草是一项现代果园管理技术,该技术可有效控制果园杂草、提高土壤质量。本试验探讨了光叶紫花苕和鼠茅草两种果园专用草种植三年后对柑桔果园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草种植三年后土壤覆盖度达90%~95%,草层高30~40cm。两种草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本试验旨在为推广柑桔果园生草技术、促进生态控制杂草、提高土壤质量提供数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甄莉娜  刘丽珍  牛艳  李侠  李朕  吴娜  王润梅 《草地学报》2022,30(8):2009-2018
为探讨不同植物类型对煤矸石山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调查了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藜科植物根际土壤的AM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期为煤矸石山生态修复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科植物共获得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OTU数454个,分属于5目7科7属 41种,禾本科和藜科植物的OTU数量较多。禾本科AM真菌α多样性中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最高,藜科组成较为单一,豆科植物根际土壤菌群多样性较低。RDA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对AM真菌群落影响作用较大,不同植物AM真菌生态网络关系差异显著,禾本科和黎科植物网络连接密集程度更高且核心物种组成更丰富。研究认为:煤矸石山恢复初期,不同科植物根际AM真菌群落多样性不同,禾本科植物通过与不同种类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促使其在煤矸石山恢复早期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9.
将热带牧草根际筛选出的2株高效解磷细菌接种到热研2号柱花草根际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株解磷细菌GI26和GI943均可以高效溶解难溶性磷酸盐,尤其在低磷胁迫下,可有效提高热研2号柱花草根际和土壤的pH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热研2号柱花草种植过程中导致的土壤酸化现象;同时,2株解磷细菌均能显著促进柱花草的植株生长和生物量、植株磷素营养积累、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尤其是株高和植物含磷量。  相似文献   

10.
柱花草是华南坡地果园生草栽培的重要草种,为减轻柱花草与果树的根系养分竞争,有必要筛选根系构型适宜的基因型柱花草。本试验在正常供磷条件下研究了7个基因型柱花草的根系构型特征,发现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总根长、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与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根据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将其分为3类,选择生物量高但基根角度差异大的2个基因型(‘格拉姆’和‘184号’)进行进一步的磷效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根角度小的‘184号’在高磷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但在低磷条件下的磷吸收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其磷效率较低。本研究表明,基根角度是影响磷吸收效率的重要因子,但是磷效率还取决于低磷条件下的生长表现;‘格拉姆’可能比‘184号’更适于用作果园间作。  相似文献   

11.
6种能源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丛枝菌根真菌作为一类古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陆地上大多数的维管植物形成专性共生体系,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栽培于中国农业大学涿州试验站的6种能源草(8个品种)进行菌根侵染状况和孢子群落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能源草类型均能被AM真菌侵染并形成丛枝、泡囊、菌丝等典型结构,侵染水平为4.3%~25.2%,其中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侵染率最高,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最低。每20 g根际土中有18.7~48.0个孢子,菌丝密度在1.8~4.2 m·g-1之间。经过对根外孢子的形态学鉴定,发现与调查的能源草共生的AM真菌优势种类为Funneliformis mosseae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这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与本研究中的能源草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为能源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玺  李秀璋  柴青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3,30(3):352-356
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对象,分析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根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桑科、甘加和榆中3个地区的醉马草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为其伴生种根际土壤中对应菌的1.31~1.56倍、细菌数量为1.56~2.65倍。土壤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醉马草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伴生种,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多年生牧草种植对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3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3种生草模式下0~10 cm土层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结合OTUs数探讨不同生草模式下的特异菌属。结果表明,与对照(清耕)相比,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生草模式下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别增加17.4%、18.6%和27.0%。土壤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隶属于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下接合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增加196.2%、169.8%和126.9%;在属水平下,3种生草模式下镰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茎点霉属在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中相对丰度较高。嗜热真菌属出现在鸭茅处理中,该菌属与蛋白质和糖类降解有关。葡萄穗霉属和放射毛霉属出现在种植白三叶的土壤中,其分泌的分解酶类与植物纤维和半纤维的分解有密切关系;枝孢属和葡萄座腔菌属存在于紫花苜蓿处理中。  相似文献   

14.
刘晶  赵燕  张巧明  徐少君 《草地学报》2018,26(5):1097-1103
丛枝菌根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本研究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苹果(Malus pumila Mill)园和撂荒地的地表植被、土壤养分及AM真菌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鉴出AM真菌6属31种,球囊霉属(Glomus)为各样地的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各样地的优势种。与苹果园地相比,柠条林地、刺槐林地和撂荒地土壤AM真菌的孢子密度分别提高49.49%,39.62%和91.42%(P<0.05);种丰度分别提高54.10%,68.85%和90.98%(P<0.05);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36.54%,30.77%和53.85%(P<0.05)。AM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pH和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养分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顺序为:速效磷 > pH > 速效氮 > 有机碳 > 全氮 > 全钾 > 全磷。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受宿主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Inula japonica)根围AM真菌侵染特性及其多样性,本研究对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根系和根际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土壤生境下,旋覆花根系均被AM真菌侵染,在土壤pH为8.76时,侵染率达到100%,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5.67%和74.32%;在土壤pH为8.71时,侵染率为85%,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最低。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出AM真菌8属37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1种,占总种数的56.7%,为优势属,根内球囊霉(G.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是优势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占总种数的16.2%;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占总种数的8.1%;和平囊霉属(Paci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各两种,各占总数的5.4%,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各占总数的2.7%。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玛曲高寒沙化草地3种灌木山生柳(Salixoritreph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磷组分。结果表明,除沙棘外,其余2种灌木根际OlsenP(有效磷包括H2O-P和NaHCO3-Pi)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3种灌木的根际全...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密集型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毛乌素沙地选设3个样地,系统研究2种密集型克隆植物白沙蒿和黑沙蒿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共生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AM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与宿主植物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黑沙蒿根围AM真菌的孢子密度高于白沙蒿,水肥条件较好的榆林样地黑沙蒿根围孢子密度最高。本试验共分离出AM真菌6属20种,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是黑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为白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2种沙蒿根围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与土壤深度显著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0~20 cm表层土。菌丝侵染率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菌丝圈百分率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宿主植物须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变化密切相关。分析表明,2种沙蒿均为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其优异固沙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化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互补的结果。同时,荒漠土壤-植物-菌根最佳组合的优势菌种的筛选,可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及其宿主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王树和  王晓娟  王茜  金樑 《草业学报》2007,16(3):108-113
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际微生物均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类群,深入研究和揭示根际微生物对AM真菌的作用及其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对于利用和调控土壤根际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AM真菌为中心,通过对当前广泛关注的几种根际微生物类型:根际细菌、根际放线菌、根际真菌和根际线虫等对AM真菌的生物学效应,进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结果,深入分析根际微生物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理,为阐明土壤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AM真菌-宿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