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凤英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2):164-167,172
阐述了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森林资产变现风险、评估风险等因素对金融部门林权抵押贷款供给的制约作用,贷款期限过短、贷款费用偏高、贷款抵押率较低等因素对林业经营主体林权抵押贷款需求的抑制作用;从刺激金融部门供给与林业经营主体需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降低森林资产的变现风险与评估风险、合理调整贷款期限与贷款抵押率和降低贷款费用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组成、存在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林农3个主体出发,讨论了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规避林权抵押贷款中风险的具体措施。规避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的具体措施是: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林权的管理和评估,健全完善林权流转体系,建立林业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阐述华宁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基层评估技术力量薄弱,金融机构参与面小,评估不规范,贷款期限短、利率高,林权网上交易平台缺失,缺乏风险保障机制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浙川县林业用地面积大,资源丰富,但由于森林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给林权抵押贷款带来了诸多不便,详细分析了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克服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林权评估机制、加快林权流转体系建设、完善林权风险保险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阐述林权抵押贷款概念及其法律依据以及云南省近年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着金融机构由于担心自然灾害导致林权报押灭失而使贷款风险升高,不愿开展贷款业务,林权抵押实现有一定难度,贷款数额较小等问题.籍此,提出了借鉴国外森林保险立法经验,降低和持移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利用反担保制度解决林农林权抵押贷款难;组建林业担保公司等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云龙县自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以自留山、责任山为经营主体,加上其他经营方式,共完成确权发证370万亩。2008年底,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作为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但由于林权抵押贷款存在风险大、变现能力差等因素而工作效果不明显。为了积极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对云龙县林权抵押贷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核发经济林木(果)权证,利用经济林木(果)作为抵押物,可以有效破解林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及应对措施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惠及林农、支持林业发展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存在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的顺利进行。文章主要从标的物、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三个维度出发,对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林权抵押贷款是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的新型信贷产品,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产物,是盘活森林资产价值,推动林业融资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概念、发展历程和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动陕西省林权制度改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林权抵押贷款是农户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造成一定的影响。阐述了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必要性,对几种常见的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提升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10.
普洱市林权抵押贷款主要做法及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晰产权,夯实基础,建立机构,试点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发挥作用等方面阐述普洱市林权抵押贷款主要做法,分析了普洱市林权抵押贷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配套改革和扶持力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改进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和引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加快林权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体制等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简要阐述了云龙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研究了林权抵押贷款里面存在的问题,从评估机制,贷款期限,合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林权抵押贷款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力举措,能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以遂昌县为例,阐述了林权抵押贷款的背景,具体做法和贷款模式,总结了应用成果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开琼 《绿色科技》2012,(7):243-246
通过对国内林权抵押贷款问题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我国林权抵押贷款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林权抵押贷款是林业投融资改革的制度创新,而生态林抵押贷款是传统林权抵押贷款途径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对我国生态林抵押贷款发展中的法律定位不明晰、资产评估非专业化、交易成本高、管理体制畸形、实现风险大等方面现实困境的剖析,明晰了生态林抵押贷款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冲突、林权流转历史"后遗症"、林权改革不到位等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明确生态林为抵押范畴,规范抵押资产评估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设生态林合作组织,构建生态林抵押贷款融资金融服务体系等路径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一个具有巨大生态价值和综合效益的战略产业,但是由于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等导致林权抵押发展滞后,林权抵押只能作为追加或是抵押补充担保方式,这一现状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文章针对现状和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探讨抵押担保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降低林权抵押担保风险和提高贷款抵押的实现的建议,以期为林农致富借鉴,推动林业融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葫芦岛市建昌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问卷调查,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在结合不同贷款模式的前提下,总结了风险的类型及其发生原因,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影响,并对影响农户参与林权抵押的因素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贷款利率高低和还款期长短等因素对林权抵押贷款有显著影响,林业在短时间内不能获得较大收益,承担贷款会有风险.因而,大部分抵押户将多数贷款用于扩大资本做生意,小部分用于发展林业产业,长此以往,对林业发展势必造成一定的阻碍.  相似文献   

17.
钟伟 《林业建设》2011,(1):31-34
林权抵押贷款是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实现银林共赢的创举.文章介绍了华宁县林权抵押贷款方法和措施,归纳了华宁县林权抵押贷款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进吉安市林权抵押贷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文分析林权抵押贷款的形势,认为是发展的难得机遇,阐述了现状,提出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林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明确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5省70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研究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林权抵押贷款可显著提升农户农业收入水平,一般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增加幅度最大,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农业收入影响显著;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参与程度均较低,其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及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有家人生大病对重度贫困农户贷款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林业补贴政策认知对非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家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殖业收入比例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对一般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林权抵押贷款增收效果明显,但当前林权抵押贷款的扶贫功能不明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低,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不高。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要适应林业扶贫战略新需要,要拓展和提升林权抵押贷款功能和绩效,必须建立和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与精准帮扶模式,着力提升贫困农户承贷能力,切实提高贫困农户贷款可得性水平,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扶贫多元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合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扶贫功能及绩效的拓展和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实施林权收储担保既消除金融机构的放贷顾虑,促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又能保证林农增收增效与林区经济发展,有力助推林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本文在介绍林权收储担保基本概念及其运行机制、运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全面分析福建省林权收储担保制度建设的成效,包括降低抵押物保全与处置风险,降低抵押贷款的交易成本,降低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及促进抵押贷款业务快速发展。针对林权收储担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拓展林权可抵押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规范收储担保业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