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帝王与吃鱼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7,(4):219-222,253
渔业要早于农业,自从有人类以来,便从事渔猎来维持生计。传说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首伏羲氏发明渔网教民捕鱼。据《易经》记述:“古者庖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又云“庖羲氏没,神农氏作。”伏羲氏在神农氏之前,其时代可能在新石时代初期以前。故伏羲氏应为中国渔业的鼻祖。由于伏羲又从雷神那里取来了天火(打雷引起之山火)又教人们把鱼儿、兽肉烤熟来吃,自此,人们不再闹肚子,身体也就更健壮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为“庖牺”,就是“第一个用火烤兽肉、鱼儿的人。”甲骨文中就有“鱼”字。大禹治…  相似文献   

2.
曾 几 何 时 ,“ 家 政 ”作 为 一 个 新 兴 行 业 ,走 进 百 姓 生 活并 逐 渐 深 入 人 心 。 都 市 忙 碌 的 人 们 ,因 为 有 了 家 政 工 的 出 现 ,而 终 于 卸 下了 家 庭 的“ 重 担 ”。就 在 人 们 感 叹 家 政 服 务 方 便 了 百 姓 生 活的 同 时 , 却 很 少 有  相似文献   

3.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4.
“漆雕”氏相传是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部落人以做漆器和雕刻等手工为特长,后以部落名命姓,称漆雕氏。在漫长的历史经纬上,“漆雕”氏俊彩星弛、硕儒纷涌,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点缀了中华灿烂的文史长空。  相似文献   

5.
所谓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据记载,我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社会。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是用来区别人的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区別婚姻的。氏同而姓不同的,可通婚姻;不再用来区别贵贱。秦汉  相似文献   

6.
赵氏的由来     
《百姓》2003,(11)
《姓氏溯源》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据说,这是由于《姓氏溯源》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项伯益赢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相似文献   

7.
挣钱是最辛苦的方法。“挣”字就是摊开一双手,参与到竞争中去,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得。生钱则不同。“生”字是一个平台上一头牛,牛市牛市,意思是要上市。赚钱又上了一个层次。把“赚”字拆开:“贝”就是钱,“兼”意味着兼并。就是说,只有兼并才能做大,才能有钱。来钱是最高境界。“来”字的繁体,中间是个“十”字架,表明企业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扎实。另有三个“人”字,表明把人才网络到一起自然就来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在光华新年论坛上用拆字法阐述企业生财之道的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桐与桐国考     
桐与桐国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光岳桐国,又作空同氏,乃商之后,子姓,位于河南虞城县南五里有桐亭。周武王灭商后,桐人分迁西、南各地。一、桐人的来源桐人又作空桐氏、空同氏。《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10.
对企业来说,“企”字中有个“人”字当头,人是企业之本,“人”字头下面是个“止”字,象征企业如果没有朝气蓬勃的人,企业的生机活力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相似文献   

12.
桐城县徐河公社是全国五十二个大寨式的粮食高产典型之一,粮食年亩产连续五年超“纲要”,在突破1964年千斤关的基础上,1965年更上一层楼,实现粮食亩产一千二百二十三斤。这个公社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主要经验是这里广大干部羣众,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断地认识、掌握和运用当地的自然规律、生产规律,积极创造生产条件,坚持正确的生产改革,大力发展了双季稻。在年无霜期只有二百三十天左右的江淮地区,种好双季稻,主要关鍵是季节问题。他们在近十年的发展双羣稻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作斗争,在“种”字上做文章,在“管”字上下功夫,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一个“早”字,而早稻早育秧又是“早”字当中的当先一马。五年来,他们的早稻育秧比周围社队一般要早播、早插三、五天,而且烂秧很少。这里就介绍他们五年来的“四掌握、四决定”的早稻早育秧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蜜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就发现了最早的“蜜”字。我国历代对养蜂的记载,可以说举不胜举。目前发现最早的字记载是《山海经》中的“平逢之山,蜂蜜之庐”一语,这是与蜜蜂有关的确切记载。我们的祖先对蜂蜜在医疗上的应用也了解得非常早,《神农本草经》就把蜂蜜列为“百药”中“多  相似文献   

14.
崔海涛 《中国农资》2011,(15):17-17
在山东省阳谷县的大布乡,“布”姓家族在这里繁衍,乡民中“布”姓的人很多,布庆信就是其中的一员。很多乡民都认识他,不只因为他姓“布”,还因为他经营化肥诚实守信,是当地农民信得过的农资经销商。而在他的农资店中,摆放的是一摞一摞的天脊化肥,正是经营天脊化肥给他带来了红火的生意,还有乡民的信赖。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叫孔丘,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孔子的名号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纥的名号中,却有名无姓;纥是名,故叔梁纥又称陬人纥;叔梁不足姓,而是字。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孔?  相似文献   

16.
一要赶早 发展成熟期早的果树品种。前几年,苹果中、晚熟品种发展过多。而早熟品种被人忽视,造成了早熟苹果市场的空白。除了在树种、品种选择上下功夫外,还可以从新特奇果品或反季栽培方面做文章。谁不愿品尝早春第一奇特果呢?只要抓住“早”字、“新”字,即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金代的禁茶     
茶,乃饮料之佼者,中国饮食文化之奇葩。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氏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它有所认识和利用。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至汉晋,饮茶之风突起,并越来越受到上至五公贵族、下到布衣百姓的喜爱。隋唐以降,不仅汉人把它作为居家必备之物,列为开门,“七大事”之一;就是周边少数民族也把它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成为中国人的真正国粹。然而,这个人类的宠物,也有背时的日子,历史上某些统治者出于种种原因曾一度禁止百姓饮用。这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就在金代。  相似文献   

18.
通海剑兰,也称长叶春剑,早在清代就闻名全滇,是云南传统“四大名兰”之一。它以叶直立、形似利剑而得名。此兰原生种下山于何地无字可考,但通海为其主要驯化地、栽培地、集散地,在通海古香古色的人环境中渐成气候和特色,并广为栽培和流传,故人们以通海剑兰称之。  相似文献   

19.
《百姓》2003,(11)
中国汉族的姓氏大多数是单字,但也有不少复姓,如欧阳、司马、东郭等等。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传说时期的神农氏。他被中华民族的先民尊为炎帝,由于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使人民能得到温饱,繁衍了后裔,创造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也就使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被中华民族尊为祖先,而我们则自豪地称为“炎黄之裔”。一、神农氏的传说古籍记载神农氏的事迹较多,但一般都不系统。首先认为神农氏与黄帝是兄弟同族,即原始社会的所谓双胞族。《国语·晋语》载司空季子说:“昔少典娶于有蛴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韦昭注引贾侍中云:“炎帝,神农也”。但韦昭认为“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