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明罗氏沼虾白肉病发病原因,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d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正>一、莫格球拟酵母菌病1.症状。莫格球拟酵母菌病。又称罗氏沼虾亲虾暴发病,是由莫格球拟酵母菌感染引起的。病虾体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较深、不透明,部分病虾步足变红,肝胰腺肿大、发自或糜烂。病虾肠内可见少量食物,鳃丝明显肿大,鳃血管充血。目前仅在温室越冬的罗氏沼虾亲虾中发现此病,该病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数天内即可造成虾成批死亡。2.防治措施。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故应加强检疫,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3.
浅析柑橘黑点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国内柑橘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和销售价格。本文主要阐述柑橘黑点病的发病症状、时间和防治措施,发现感染和发病时间较长,尤以梅雨季(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秋雨季(9月上中旬)为感染高峰期,在果实和枝梢上均能染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柑橘黑点病提出可用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薛晖 《农家致富》2011,(4):42-43
近年来,随着罗氏沼虾、青虾养殖面积的持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病害频发,现将生产中几种常见的罗氏沼虾、青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莫格球拟酵母菌病1.症状莫格球拟酵母菌病又称罗氏沼虾亲虾暴发病,是由莫格球拟酵母菌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7,(7)
<正>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弓形虫,能侵害各种家畜和人类。猪感染弓形虫病,常引起整个猪场猪群发病,给猪场带来很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2016年7月中旬,岫岩县发生一起猪感染弓形虫病,由于诊治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岫岩县苏子沟镇某养猪户,共养殖育肥猪67头,平均体重40公斤。7月中旬,猪群零星发病,开始以来是普通感冒,没有在意。3天后,猪群大批发病,发病猪为43头,发病率为64%,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20,(13)
正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病原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夏、秋季节蚊蝇活动频繁期往往容易发病和流行。该病在临床上以高热、皮肤发红、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病,往往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2019年8月中旬,岫岩县兴隆办事处城东村发生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现将本病发生及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9年8月中旬,县中心接到岫岩县兴隆办事处城东村姜姓养殖户报告,其养殖当地黑猪  相似文献   

7.
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患暴发性流行病病虾肝胰腺及中肠超薄切片中看到有包膜的杆状病毒颗粒,长250 ̄270nm、宽70nm左右。将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可引起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虾相仿。因此,杆状病毒是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同时在活检时发现病虾肝胰腺及心脏压片中有较多细菌,将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比注射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的虾死亡早而迅速,所以受病毒感染后再继发细菌感染将加快病情恶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8.
薛晖 《农家致富》2014,(12):43-43
一、发病情况 固着类纤毛虫病是由纤毛纲的多种原生动物寄生虾体表引起。引起虾病的主要种类有: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病虾体表、鳃、附肢、眼柄及卵表面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物,  相似文献   

9.
文内报导了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两种新病原菌,这两种菌均从患“红腿病”病虾的心脏、血淋巴液或肝脏中分离获得,经系统分类法及DNA分子中(G+C)mol%测定分别隶属于哈氏弧菌和需钠弧菌。感染试验证实这两种菌均能侵入虾体引起红腿病并导致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在感染死亡虾体内可再次分离到与感染用菌形态相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0.
一、发生规律该病从小麦分蘖到小麦黄熟均可发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至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小麦出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可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拔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  相似文献   

11.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本病以发热、贫血和怀孕母猪的流产为特征.因此,要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科学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确保养猪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 流行病学 (1) 该病原呈多形性,常在血液中单个、数个乃至10多个在红细胞的中央或边缘.应用姬姆萨液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 (2)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3)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平均潜伏期为7天(3~20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了驻马店烟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烟蚜在3月中旬迁飞,6月底前结束,于5月上旬、月底形成2个高峰;病毒病正常年份发病率在5%左右、病指在3左右,遭遇低温、干旱等不利自然条件时,发病程度较重.黑胫病于6月初期开始发生,7月中旬基本稳定,发病程度因降雨量多寡差异较大,整体病害发生为零星分布;赤星病多发生在7月中旬,病株率相对偏高,但病指较低,中下部叶片感病较少,主要发生于上部6片叶,总体表现为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偷死病"也叫"死底症",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虾塘,在水温超过28℃环境下,养殖60~80天时较易发生.发病虾规格多为30 ~ 35尾/千克,多发生在富营养化且水质恶化的池塘.发病初期,一个池塘底每天可出现1 ~ 1.5千克死虾,随着水质继续恶化,每天池底死虾增加至10~ 15千克.在蜕壳期间为发病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虾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收虾季节,直至绝收.由于大部分死虾是沉在池底才被发现,平时不易及时觉察,故称之为"偷死病".死虾通常无明显异常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些可见软壳.该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苏吴 《农家致富》2007,(5):44-45
一、“死底症”的成因与症状1.“死底症”表现的症状“死底症”主要发生在白对虾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死虾1~2公斤/池,到白对虾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由于绝大部分虾死在池底,平时不易察觉,故有些虾农也称之为“偷死病”。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相似文献   

15.
<正>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粘膜病毒(BVDV)所致的一种世界广为传播的传染病,以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大部分感染粘膜病毒的牛多呈隐性感染,常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难度。一、发病情况伊犁州察县某奶牛场饲养1000多头黑白花奶牛,2009年1月中旬以来,该牛场出生的100余头4月龄牛相继发病,至1月22日发病犊牛共70只,发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江苏、浙江等地暴发养殖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2008年该病在江苏地区进一步蔓延,调查发现,在一些虾蟹混养池塘,中华绒螯蟹也有批量死亡的现象.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与日本沼虾,将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同时利用建立的WSSV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中均发现类似WSSV颗粒,PCR检测进一步证实已感染WSSV.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病毒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性,日本沼虾则无明显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水质与病害发生之间的关联性。对上海市奉贤区某虾类养殖合作社的池塘水质、养殖虾病原携带情况进行定期检测,结合其发病状况,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健康组、带病组、发病组同一时间段水质数据的差异性,并筛选出对各组差异贡献最大的水质因子。试验中,带病组和发病组的养殖虾均有检出虾虹彩病毒,分析表明:(1)发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发病组与带病组之间,水质有显著差异;而只要不发病,即便养殖虾携带病毒,该池塘水质与健康组之间并无显著区分。(2)水质因子与虾病发生的关联性程度为总氮水温总磷溶解氧。(3)分塘等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凡纳滨对虾的应激反应,诱发虾病的发生。(4)"带病健康"组为大棚养殖,水温保持在30℃左右,即使凡纳滨对虾带有虾虹彩病毒,依然可以健康生长,但将其转移至较低水温条件下的露天池塘继续养殖时,则疾病暴发,出现死亡。养殖过程中应重视水温管理,注意水质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活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夏季,广西发生一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持续死亡病例,患病亲虾部分个体肝胰腺明显萎缩,腹节肌肉轻微白浊,个体呈黄鳃。采用TCBS选择培养基从病虾和亲虾池水中分离细菌,对各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病虾肝胰腺、鳃丝、肌肉、肠等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从病虾中分离到5株优势菌,均鉴定为巴西弧菌(Vibrio brasiliensis);从亲虾池水中分离到2株巴西弧菌,1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1株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推测此次亲虾发病是由于投喂了弧菌数量超标的牡蛎及鱿鱼,巴西弧菌可能为致病菌。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亲虾多个器官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且肝胰腺呈现显著的弧菌病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细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自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主要是弧菌属和微球菌属。感染实验表明弧菌毒力强,球菌毒力相对弱。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比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死亡快,证明细菌尤其是弧菌可加速暴发性流行病病虾的死亡,16种不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一、病害发生的特点 1、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其病菌可随病残体、病块茎在土壤中或贮藏的种芋中越冬,田间的病菌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或昆虫传病。病菌通过各种伤口、耕作中造成的机械伤口侵入植株。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软腐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直到9月上、中旬病害才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