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洪山  曹伟  高燕  仲庆林 《草业科学》2016,33(12):2485-2493
外来入侵植物已经对东北草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通过野外调查、查阅植物标本信息和文献资料,确定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共38种,隶属于12科35属。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主要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茄科、豆科和苋科这5个科中,其植物种数占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81.58%,成为外来植物入侵东北草地的主力军。种植地、草地、路边和水边是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生境。从入侵途径看,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东北草地的植物种数大体相等。建议从重点类群防治、主要生境防治、切断入侵途径和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等方面控制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与东北地区、全国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有很大的相似性,其防治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已对我国草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了解草地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是加强草地入侵植物管控,开展有效防控措施的基础。本文基于文献报道和数据库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起源、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我国草地生境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83种,隶属41科123属。其中,菊科植物最多,有47种;禾本科和豆科分别有30种、21种。入侵植物来源于美洲的物种最多,共占总数的56.2%;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比23.14%,13.22%。生活型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意引进是最主要的引入途径。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且分布范围广,急需对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全面监测追踪入侵种群动态,积极控制已产生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实行预防在先、防治结合的原则。本文旨在为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按《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和《中国外来入侵种》所录的物种中植物,有24种属蜜粉源植物.自引进至今发现2种危害生态环境,其他种都在各地广为种植.今后引进外来物种必须严防在先,但对有益无害的外来物种引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发生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已达45种,其中分属16个科36个属.入侵植物以一、二年生草本为主,占总入侵植物的79.5%,入侵来源以国内其他省区传入和国外直接传入两种途径实现;入侵植物有19种原产自美洲,占入侵植物总数的42.2%,欧洲次之,为18种.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上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监管脱节、投入不足,评估与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体系,提升科研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从而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及其分布情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生物入侵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金佛山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样方法和野外踏勘法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外来植物进行了调查,初步调查结果如下:1)在金佛山共发现56种外来植物种,主要是草本类植物,且多呈零星分布,绝大部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一样仅仅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出现,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相互竞争,但五节芒具有突出的入侵分布特征;2)56种外来植物中有31种是有意引进的,占入侵种总数的55%;15种是自然入侵的,占27%;有9种是入侵来源不明的,占16%;1种是伴随其他物种无意引进的,占2%。而目前危害面积最大的五节芒就是入侵通道不明的外来植物种;3)调查的样方中外来植物的出现频度与干扰程度相关,干扰越严重的,出现外来植物种的几率越大,踏勘也呈现了同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外来入侵有害植物的特点与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赵威  王艳杰  李亚鸽 《草业学报》2017,26(6):195-202
外来植物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入侵会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严重后果,要想有效防治草地入侵植物,深入了解其生理生态特性十分关键。根据国内外利用刈割这一常规管理方法控制草地入侵植物的现状,对草地入侵植物响应枝叶去除处理的模式与机理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草地入侵植物倾向于利用补偿性光合作用模式保证和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2)通过快速的茎叶再生机制来补偿光合器官和地上生物量的损失;(3)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其更有利于入侵植物的生长;(4)入侵植物利用高效和多样化的资源分配策略促进再生;(5)入侵植物将更多能量优先分配到繁殖器官以维持种群稳定;(6)草地入侵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枝叶去除的耐受性差异较大。并且,本研究对刈割控制草地入侵植物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三点防治草地入侵植物的具体建议。此外,建议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考虑草地入侵植物响应枝叶去除的分子机理,以及放牧草地入侵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巩固与拓展科学高效防治草地入侵植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入侵人工草坪中种群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外来入侵植物不仅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对农田生态系统、渔业生产和景观等造成一定的危害,有些外来入侵植物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工麦冬草坪的取样调查,分析了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种群部分特征在不同入侵阶段中的变化趋势。发现随着入侵时间的延伸,空心莲子草种群密度、个体分枝数量、盖度和植物量都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与空心莲子草本身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也与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人为活动为空心莲子草的扩散创造了一定条件,因此,在人工铲除空心莲子草时特别应避免由于人为活动而造成该植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9.
生物入侵破坏入侵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阻碍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402种入侵植物。菊科、豆科、禾本科构成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主体,其中菊科入侵植物约有107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菊科入侵植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种子产量高且易于传播等)而具有高度的入侵性。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38篇共211个关于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的案例。结果发现,菊科植物入侵后,85%以上的案例中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氮素含量显著(P <0.05)增加,其中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菊科植物入侵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分解凋落物和改变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来改变土壤氮素含量,从而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氮养分资源造成极大影响。土壤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能帮助理解土壤氮在入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完善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关资料的整理和专家咨询,运用样带调查法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的外来植物入侵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带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种,隶属于11科18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两大科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多,分别占21.05%和15.79%。在生活型方面,一、二年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4.21%;在起源地方面,原产地为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占到入侵植物总数的52.63%;在引入途径方面,人为有意引入占63.16%。通过分析外来入侵植物与生境之间的关系表明:相比较沙地和天然草地,道路两旁、撂荒地、庭院村旁、农田以及农田草地边界等人为干扰强烈的地方所受到外来植物的危害相对更为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的入侵生境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来植物的入侵是全球三大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栖息地丧失,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入侵植物不仅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研究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文福 《中国蜂业》2004,55(2):28-28
上海郊区及其广大周边地区,每逢10月中旬有一种盛开黄色花穗,芳香四溢的植物,养蜂人俗称为"一枝黄",现方知这种植物名为加拿大蓬.这是一种属于外来入侵的植物物种.现将有关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3.
外来植物的引入或入侵,对我国农林牧业已经产生了惊人的直接经济损失,它们引起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外来种的入侵理论,即入侵生态学的研究也正在兴起。通过从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危害、药用价值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栖息地的稳定和发展对该物种种群有重要意义。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会对栖息地产生长期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于2009—2011年采用样方调查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坡鹿的栖息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植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外来植物40科95属115种。其中,草本植物80种,占总物种数的69.6%;不论从科区系还是属区系上看,外来植物的区系分布都具有热带性;50.4%的外来植物产自美洲,在草地中分布最多。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的外来植物已对乡土物种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可能对坡鹿的食物资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汤丽昌  杨先会  邓世明 《草业科学》2011,28(10):1882-1887
外来入侵杂草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对我国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已备受关注,国内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假臭草化学成分的分析,为资源化利用该外来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柱色谱从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经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素(Ⅰ)、3 甲氧基槲皮素(Ⅱ)、木犀草素(Ⅲ)、芹菜素(Ⅳ)、7,4′ 二羟基 5,6 二甲氧基黄酮(Ⅴ)、咖啡酸(Ⅵ)、木栓酮(Ⅶ)、24 乙基 Δ7,22 胆甾二烯 3 酮(Ⅷ)、豆甾醇(Ⅸ)、β 谷甾醇(Ⅹ)。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Ⅳ、Ⅴ、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Ⅴ和Ⅷ外其他8种化合物,均具有医学和农业等方面利用价值。这为假臭草开发成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大气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浓度正随着人类活动向着前所未有的浓度积累.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CO2的增加会对植物生长及竞争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未来CO2浓度升高背景下植物竞争力的变化对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群落演替及外来植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气候培养箱控制CO2浓度,探究了...  相似文献   

17.
植物内生真菌对寄主生长及抗逆性的增效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内生真菌通过产生植物生长物质、活化养分等促进寄主生长,并通过降低活性氧危害,帮助寄主获得诱导系统抗性,分泌有毒物质遏制草食动物取食等提高寄主植物抗逆性的机理。内生真菌还可能演化为其他植物的病原菌,通过抑制别的植物生长而为寄主获得更多有效环境资源,提出外来植物入侵性的获得可能与内生菌的促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加强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外来杂草共有 10 7种 ,75属 ,主要有水花生 (即空心莲子草 )、紫茎泽兰、豚草等。其中 ,6 2种外来杂草是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和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的 ,占杂草总数的 5 8% ;传入我国的主要外来害虫有 32种 ,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  相似文献   

19.
竞争力是决定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到新生境的关键因素。入侵生态学中,提高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外来植物在传入地生长繁殖压力减小,是因为逃离了原产地的寄生虫、病原体和动物等限制因素,从而使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由防御转向生长,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本研究以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意大利苍耳(X. italicum)和苍耳(X. sibiricum)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植食性昆虫未取食、轻度取食、中度取食和重度取食对3种苍耳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轻度取食会使刺苍耳和苍耳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增加,从而增加竞争能力;而意大利苍耳在植食性昆虫取食下其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 <0.05)。植食性昆虫的取食使苍耳的根冠比增加,改变了苍耳的生长-防御策略,减少了营养生长投入,从而增强其防御能力。植食性昆虫取食对3种苍耳的影响表现为意大利苍耳>苍耳>刺苍耳。由于植食性昆虫取食3种苍耳的同时也会取食其他植物,因此能否用植食性昆虫防治刺苍耳和意大利苍耳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快速适应能力对其入侵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黄顶菊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作用机制,而这种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其成功入侵,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对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遵循种群演替的基本规律,可通过建立能与黄顶菊抗衡的本地植被实现生态重建从而达到遏制其扩张,其中选择竞争力强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围绕如何有效控制黄顶菊的危害尚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