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交替传代选育出适应CEF繁殖的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5~10-5.5;在雏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88%以上,且不同代次弱毒的外源病毒检验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株无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有效预防和治疗番鸭细小病毒病。[方法]用番鸭细小病毒连续免疫产蛋母鸡3次,收集鸡蛋,并制备出高免卵黄抗体。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对制备的卵黄抗体进行效价测定,用雏番鸭进行中和与治疗试验。[结果]制备的卵黄抗体琼扩效价达到1∶32,能有效中和番鸭细小病毒对雏番鸭的致病性,对发病的雏番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结论]该研究为番鸭细小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4.
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技术从番鸭细小病毒菁田株(MusovyDulkilingParvovirus,MPV-P)选育出对1日龄雏番鸭无致病力的弱毒疫苗株(MPV-P1)。该弱毒株具有良好的兔原性和遗传稳定性;制备成疫苗,免疫注射1日龄雏番鸭,免疫后3d部分鸭血清中出现抗体,7d98%以上的鸭血清中出现抗体;21-30d抗体效价达高峰,有效免疫期在190d以上;注苗后7d攻毒,保护率100%;当LPAI滴度在lo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部分鸭场或养鸭户的雏半番鸭和台湾白鸭出现低病死率,约于40日龄起脚易断、上喙变短占近30%,至出栏时残次鸭达60%;免疫接种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的雏番鸭依然发生类雏番鸭"三周病",除出现死亡外,幸存鸭的番鸭翅脚易断、上喙变短,83%感染鸭成为僵鸭,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经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实验室感染试验,发现其病原为与原经典的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在基因组上、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的番鸭细小病毒,鉴于此,将之暂定名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MDPV)。  相似文献   

6.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7.
雏番鸭小鹅瘟是侵害雏番鸭又一特定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传播快、死亡率高、剧烈下痢、小肠中段和(或)后段内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1病原本病原为鹅细小病毒,直径20~25nm,无囊膜。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但能凝集黄牛精子。目前,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2流行特点2.1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和雏鹅发生本病,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不发病。  相似文献   

8.
番鸭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以张口呼吸,咳嗽,肺严重出血或淤血,气管粘膜出血或气管内有血凝块为特征的病死雏番肺脏中分离出一株菌,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为奇异变形杆菌。人工感染雏番鸭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雏番鸭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 7个病毒分离株 .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外壳直径 75nm,内核直径 50 nm;病毒核酸型为 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 ,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 ,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 ,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 ;试验感染 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 10 0 % ,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 ,并可回收到该病毒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0.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8—20日龄的雏番鸭,因此也叫番鸭三周病;以腹泻、喘气、脚软、脱水、进行性消瘦为主要特征。2009年5月,本市某乡镇一养鸭户饲养的400羽番鸭养至16日龄时发生以拉稀、喘气、脚软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发病急死亡快.即到我站求诊,后经检查诊断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集以腹泻、呼吸困难及主要症状的雏番鸭肝、脾病科,接种14d龄非免疫番鸭胚,80%胚在3~7d死亡,胚体呈弥漫性充血、出血。接种番鸭胚成纤维原代细胞72h可见细胞圆缩、聚团等变化。收集尿囊液及细胞培养物,以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us,MDPV)阳性血清进行聚苯乙烯乳胶凝集,病料培养物均呈阳性反应,提取病料接种的尿囊液及细胞基因组DNA,用自行设计引物PCR扩增到与设计相符的600bp片段,经酶切鉴定,结果表明克隆到的片段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特异性片段,从而初步证明分离到的病毒为雏番鸭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2.
从呼吸困难、肠道粘膜出血、胰腺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7日龄病死雏番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为多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突;血清学鉴定表明,能在4℃下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其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该病毒对10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10^-8.5/0.1mL和63.2h,对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为10^-6/0.1mL。经静脉和腿部肌肉两种途径分别接种10日龄雏番鸭和非免疫雏鸡,均可引起发病死亡,并从死亡雏番鸭和雏鸡中可回收到原攻击病毒。依据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中等偏强毒力的禽副黏病毒1型。  相似文献   

13.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14.
从临床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点/斑块状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病死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麻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8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胚体充出血、胚肝肿大出血坏死;人工感染1-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经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浆中增殖,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对乙醚、氯仿、FUDR不敏感;病毒核酸为dsRNA,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L1-3、M1-3 和 S1-4);应用MDRV特异性引物不能从分离毒中扩增出任何条带;鉴于分离毒的上述特性,暂将此分离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5.
应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续传代培育出鸭副粘病毒弱毒疫苗株,并测定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无母源抗体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6.0~10-6.5·(0.1 mL)-1;无母源抗体的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鸭副粘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该弱毒株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鸭副粘病毒病疫苗.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鸡包涵体肝炎自然病例的肝组织,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和鸡胚肾细胞培养,分离到一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A株。该病毒的核酸型为DNA、无束膜、对乙醚、氯仿具有抵抗力;且其对酸有抵抗力,对热敏感。电镜观察发现,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80-100nm。有2、3、4、5、8型的标准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证明HA株为血清型2型。回归试验表明HA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初,广东云浮思劳片区番鸭养殖场出现下痢、张口呼吸、脚软、堆积、采食量减少等症状.发病后的前3天曾经用过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效果,死亡率高达80%.病理解剖主要表现为肠道中后段膨大约3倍、整个肠道出血严重,有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胆囊明显膨大,肾脏忡胀.为查明原因,笔者对发病的雏鸭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通过病毒分离、PCR、琼脂扩散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获得1株番鸭小鹅瘟病毒.经番鸭胚接种、雏番鸭攻毒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猪细小病毒HNLY201301株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对HNLY201301株进行遗传学分析、生物学分析以及小鼠攻毒试验。【结果】HNLY201301株属于经典猪细小病毒1型(PPV1),具有强毒株的遗传特性。该毒株可在猪肾(PK-15)细胞上复制,其滴度最高可达10-8.45TCID50/mL。该毒株的血凝谱广,能凝集小鼠、大鼠、豚鼠、兔、鸡、鸭和猪的红细胞。该毒株可通过静脉注射和阴道灌注感染小鼠,主要引起小鼠子宫损伤。【结论】细小病毒仍在我国猪场间流行,且具有较强致病性,对该病的防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初,广东云浮思劳片区番鸭养殖场出现下痢、张口呼吸、脚软、堆积、采食量减少等症状。发病后的前3天曾经用过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效果,死亡率高达80%。病理解剖主要表现为肠道中后段膨大约3倍、整个肠道出血严重,有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胆囊明显膨大,肾脏肿胀。为查明原因,笔者对发病的雏鸭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通过病毒分离、PCR、琼脂扩散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获得1株番鸭小鹅瘟病毒。经番鸭胚接种、雏番鸭攻毒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番鸭小鹅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表现腹泻、肠粘膜脱落形成栓塞为特征的发病雏番鸭肝、脾中分离到2株病毒(命名为GPV-PT株和GPV-F株),分离株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琼脂扩散沉淀(AGP)试验中只与GPV单抗反应,与MPV、NDV、IBDV单抗和DHV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电镜观察见到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无囊膜,圆形,呈立体对称,直径20~24 nm;分离株无血凝活性;对紫外线和胰蛋白酶均不敏感;对番鸭胚的ELD50为lg6.5;雏番鸭人工感染病毒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并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2株病毒均为番鸭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