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本地槐山羊胎儿中,将原始生殖细胞与其生殖嵴周围组织细胞共同分离,经传代培养后获得了具有干细胞特征的山羊胚胎生殖(EG)细胞。结果表明:高糖DMEM培养基和低糖DMEM培养基相比较,低糖DMEM更适宜于山羊EG细胞的分离与克隆;EG细胞在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生长效果较好,可传4代或5代,而在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EG细胞仅传3代;联合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细胞因子(SC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能显著提高山羊EG细胞分离与克隆的效率;胎龄为30~45d的胎儿原代培养时可获得大量的细胞集落,克隆培养可传至5代,适合做山羊EG细胞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2.
山羊PGCs用于分离与克隆类ES细胞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择健康成年本地白山羊,自然发情,配种后44d取胎儿,以传统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离与克隆的方法和PGCs与其胎儿生殖嵴周围组织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类ES细胞),并对山羊类ES细胞在不同饲养层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与共培养的方法并添加细胞因子均能分离获得类ES细胞。分离获得的类ES细胞在同源(山羊)胎儿细胞饲养层上生长效果较好,可传4代或5代,而在小鼠原代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类ES细胞仅传3代。另外,共培养不添加细胞因子组仅获1个ES细胞集落,传代后丢失。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无血清培养基为基础培养液,旨在探求小鼠ES细胞条件培养液(ESCCM)和2种不同饲养层对绵羊类ES细胞分离、克隆效率的影响.绵羊内细胞团从胚胎中分离得到后,分别以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和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SEF)为饲养层进行培养.结果在MEF饲养层上,绵羊类ES细胞在ESCCM新培养系统中可稳定传至第10代,而使用基础培养液最多传至5代.而在SEF饲养层上,绵羊类ES细胞在ESCCM新培养系统中仅能传至3代.表明使用ESCCM和MEF能促进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和克隆.对类ES细胞进行核型分析、AKP染色及体外分化能力检测,证实所分离的类ES细胞符合ES细胞的主要特征,而且发现这些类ES细胞可以表达胚胎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Nanog.结果表明,ESCCM可显著提高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克隆效率,原因可能是小鼠ES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分泌某些重要的细胞因子,从而达到促进绵羊ES细胞增殖的作用.且MEF比SEF更适合于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和传代.  相似文献   

4.
旨在优化并建立有利于山羊类ES细胞生长的饲养层细胞、培养基、细胞因子和传代方法。本研究选择武汉市本地白山羊配种6~7 d后的胚胎,通过全胚培养法、酶消化与机械分离结合法分离山羊类ES细胞,并在不同的细胞饲养层中饲养、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采用不同的传代方法,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山羊类ES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ES细胞特异生物标记AKT、SSEA-1和Oct-4的表达,并将得到的山羊类ES细胞进行体外分化。结果表明,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和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Goat embryonic fibroblast,GEF)相比,C2C12更有利于细胞的贴壁,但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传代时,在高浓度细胞因子LIF(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和SCF(Stemcell factor)中处理ICM(Inner cell mass),更有利于细胞传代(传至第8代);培养基中添加LIF和SCF的同时,添加肝素和胰岛素,更有利于细胞的传代(传至第9代);山羊类ES细胞中SSEA-1(...  相似文献   

5.
从胚胎发育阶段、饲养层和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影响绵羊类ES细胞分离、克隆效率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致密桑葚胚和囊胚的ICM增殖率高于囊胚和孵化囊胚。绵羊类ES细胞在同源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SEF)上生长比较缓慢,最终传代次数也低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组。培养液中同时添加胎牛血清(FBS)和Knock-out血清替代品(KSR),绵羊类ES传至7代,添加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后,最高可传至8代,而单纯添加KSR或FBS,分别传至4代和5代。对类ES细胞进行AKP染色、核型分析、体外分化试验,证实分离的类ES细胞符合ES细胞的主要特征,而且表达多潜能性细胞因子Nanog。由此认为,致密桑葚胚和囊胚更适合绵羊类ES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而且MEF更适合于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传代,培养液中添加5%FBS和15%KSR,比较适合类ES细胞的分离传代,bFGF对绵羊类ES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羊类ES细胞的分离与克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山羊交配后6~8d的桑椹胚、囊胚和孵化囊胚,将桑椹胚和囊胚分别放在小鼠原代胎儿成纤维细胞(PMEF)饲养层和同源原代胎儿成纤维细胞(PGEF)饲养层上比较其脱带时间及脱带率。脱带后,将各自一半胚胎切割,把含ICM的半胚分别放在相应饲养层上进行培养,另一半整胚在各自饲养层上继续培养,而孵化囊胚直接于PGEF饲养层上培养。当ICM增殖一定程度时进行传代,以比较其类ES细胞分离与克隆的效果。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饲养层上,囊胚的脱带时间均短于桑椹胚,囊胚的脱带率均高于桑椹胚,而饲养层的种类对胚胎的脱带时间以及脱带率影响不大。脱带切割囊胚不论在PMEF还是在PGEF饲养层上,其贴壁时间均短于脱带整胚及孵化囊胚,而贴壁率高于脱带整胚,与孵化囊胚相似。脱带整胚及脱带切割胚在PMEF饲养层上所获类ES细胞只能维持3代,而在PGEF饲养层上,脱带切割半胚和孵化囊胚所获类ES细胞传至5代。由此认为,对脱带后的胚胎进行切割处理,有利于ICM的贴壁和增殖;应用同源原代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培养系统,有利于类ES细胞的分离与克隆。  相似文献   

7.
某些因素对牛和小鼠类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为材料 ,研究了犊牛血清、饲养层、培养液、添加物和消化液对牛胚胎干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4h内使小鼠胚胎贴壁率达 86 %以上的犊牛血清可用于小鼠和牛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在 ES细胞分离与克隆中 ,以 15 %~ 2 0 %犊牛血清为宜 ,在 DMEM(L)培养基中添加 0 .1μmol/LNa2 Se O3 0 .1mmol/Lβ-巯基乙醇 10 μg/L IGF 10 0 0 IU/m L L IF,能显著提高牛 ES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 ;在TCM199、DMEM(高糖 )和 DMEM(低糖 ) 3种培养基中 ,低糖 DMEM更适宜于牛 ES细胞的分离 ;优秀胚胎形成的团状 ICM更适宜于分离与克隆 ES细胞 ,在 37℃用低浓度消化液处理 ICM或 ES细胞集落 ,再以机械将其离散为细胞小块 ,ES细胞克隆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效的昆明白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饲养层培养体系,用于分离和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研究.(1)取怀孕14.5 d昆明白小鼠胎儿分离成纤维细胞,利用体外培养体系分离传代,选取生长旺盛并且已纯化的P3代的MEF,经丝裂霉素处理后.用细胞计数板计算活细胞数,分别按1×104、1×106、1×108/mL密度接种,制备饲养层,观察不同密度饲养层的生长状况.(2)取怀孕4 d的昆明白小鼠囊胚,接种在不同密度饲养层上.观察不同密度饲养层上囊胚、ICM及ES细胞的克隆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囊胚在密度为1 × 106/mL的饲养层上,贴壁率和ICM孵出率分别为(97.0±3.606)%和(96.3±2.887)%,显著高于其他2组;密度为1×104/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密度为1×104/mL(差异极显著,P<0.01)和1×108/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异显著,P<0.05);而1×104/mL饲养层和1×108/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以1×104/mL密度接种的MEF作为饲养层,最适合用于分离培养昆明白小鼠ES细胞,有利于囊胚的发育,ICM的增殖,促进ES细胞的增殖,并起到抑制其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饲养层和生长因子对山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6~8 d的山羊囊胚为实验材料,采用机械法分离山羊囊胚ICM,分别以小鼠和山羊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并采用含不同生长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比较了饲养层和生长因子对分离培养山羊类ES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EF饲养层其ICM增殖率优于GEF饲养层;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液中添加LIF及SCF或胰岛素对山羊ICM的贴壁增殖及传代都有积极影响;以MEF为饲养层,培养液中同时添加LIF和SCF时,培养山羊类ES细胞的效果最佳,传至3代。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 1 4~ 1 8d兔胎儿的生殖嵴及周围组织与其同源成纤维细胞共培养 ,低糖DMEM +1 0 %NBS +1 0 %FCS +1 0ng/mLLIF +1 0ng/mLSCF+0 1mol/Lβ 巯基乙醇 +1 0 0U/mL青霉素 +80U/mL链霉素作培养基 ,分离出兔原始生殖细胞 (PGC) ,克隆并多次传代。从原始生殖细胞 (PGC)中获得胚胎生殖细胞 (EG)细胞集落 ,1 4d胎儿原代观察到类EG细胞集落 ,传至 4代后丢失。 1 6d胎儿的类EG只传 2代 ,1 8d胎儿没有得到EG细胞集落。EG细胞具有干细胞的诸多特征 ,呈典型的团块状聚集生长 ,碱性磷酸酶 (AKP)染色呈阳性 ,在衰老饲养层的培养基中生长形成类胚体、上皮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相似文献   

11.
以猪胎儿为材料,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或组织块法培养胎儿背部最长肌获得了肌肉卫星细胞,该细胞体外可以传到9代以上。培养的细胞多呈纺锤体型和梭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典型的长轴平行排列。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细胞呈CD29、CD166、CD45、CD44阳性,CD71、CD34阴性。RT-PCR检测发现其表达Desmin、C-Myc、Nanog、Pcna、Oct4、Klf4,弱表达Myog,不表达Sox2、MyoD。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其表达Desmin等肌肉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同时表达Nanog、Pcna等多能性细胞标记。本试验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猪肌肉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得到的细胞具有肌肉卫星细胞的典型生物学特性,同时表达间质干细胞和多能性干细胞的部分标记。  相似文献   

12.
猪十二指肠中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免疫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研究猪十二指肠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SS)阳性细胞、IgA阳性细胞和酸性非特异性脂酶(ANAE)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阳性细胞的发育模式与IgA阳性细胞和AENE阳性细胞的呈相反趋势。SS阳性细胞数量于3日龄开始增加,20日龄达到第一个高峰,然后于45日龄呈极显著降低(P<0 01),90日龄又呈显著上升趋势(P<0 05),至120日龄时又达到第二个高峰;从出生至3日龄猪十二指肠无IgA阳性细胞的分布,20日龄时IgA阳性细胞开始出现,45日龄Ig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 05)并达最高峰,90日龄时又呈下降趋势;猪十二指肠AENE阳性细胞数量在3日龄及20日龄均极显著增加(P<0 01)。然后于45日龄开始显著减少(P<0 05)。结果表明猪十二指肠中SS阳性细胞的发育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几种鸡胚原代细胞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病毒分离、繁殖,中和试验及药物毒理试验中,细胞培养是经常被选用的技术。本文描述通过选择不同日龄的鸡胚,分别对皮肤上皮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进行了组织培养,确定了生长所需的培养液要求。认为12日龄鸡胚适于皮肤上皮细胞的制备,17~20日龄鸡胚适合于肝细胞、肾细胞的制备,并确定了细胞生长的pH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殖细胞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其在体内的分化机制已基本清楚。随着生殖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体外诱导途径获得生殖细胞已成为现实。将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上胚层样细胞,进而分化为原始生殖样或原始生殖细胞。将它们迁移入胎儿生殖腺,具有减数分裂及产生精子能力,与卵子结合移入缺生精管的生殖腺的新生鼠可以产生健康后代。为此,体外诱导生殖细胞的成功,进一步阐明了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机制,为更有效利用干细胞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饲养层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影响及其分离培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胚胎干细胞及其相关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最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它与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饲养层细胞在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实践经验就饲养层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饲养层细胞的分类,并分析了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嗅鞘细胞对无血清培养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血清培养诱导PC12细胞凋亡,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对去血清后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井对不同组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OECs培养上清对去血清后PC12细胞的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②从形态学上观察,OECs对去血清诱导PC12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细胞向死亡过渡受阻;②流式细胞对细胞周期分析,去血清诱导后的PC12细胞,大部分细胞滞留在G1期,细胞向S期过渡受阻,造成G1期细胞的堆积,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73.6%,25.9%,0.5%;而OECs联合培养组所占比例:53%,42.3%,4.7%;OECs上清组:42.1%,52.2%,5.7%;正常有血清培养组:45,6%,41.4%,13%。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3%,45,6%,37.4%,0.5%。  相似文献   

17.
The crude testicular cells (CTCs) contain many cell types, such as Sertoli cells, leydig cells,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 spermatocytes, and other somatic testicular cells, that secrete various growth factors needed in spermatogene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development of 5‐day‐old mice testicular cells cultured. Crude testicular cells prepared from the testes of 5‐day‐old male mice were cultured in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and incubated at 37°C in a 5% CO2 atmosphere for 6 day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sticular cells developed rapidly with a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PDT) of 0.63 days and more than 90% of cells were viable after being cultured for 3 days. The number of Sertoli‐like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days 1, 3, and 6 to 22.1%, 34.6%, and 50.1%,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also observed in fibroblast‐like cells (15.5% on day 1 to 28.8% on day 3 and to 26.6% on day 6).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spermatogonia‐like cel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54.3%, 30.4%, and 18.7%, on days 1, 3, and 6,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 the testicular cell in this study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niche provided by the cultured testicular cells.  相似文献   

18.
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都是由胚胎前肠内胚层细胞发育而来的。脊椎动物中,在高度保守的诱导信号和遗传调节因子作用下,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特化,并获得器官功能和再生能力。由于对肝脏疾病和Ⅰ型糖尿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肝脏、胰腺的发育和再生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对不同模式生物的研究,揭示了进化上保守的诱导信号和转录因子诱导肝脏、胰腺细胞的分化机制,这为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如何诱导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胰腺β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