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寄主松树对松突圆蚧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不同寄主松树上松突圆蚧的耐寒性.寄生黑松和马尾松松突圆蚧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显著较高,2类过冷却点的平均值相差0.9~2.3℃,但寄生黑松和马尾松的雌成虫之间、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雌成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的显著较高(高2.08℃);而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则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的初孵若虫、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及种群总体,对低温暴露致死的起始敏感温度和-20℃低温暴露的死亡率,均比寄生湿地松的相应虫态和种群总体更低;寄生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比寄生湿地松种群的低;2种寄主松树松突圆蚧各虫态及种群总体在低温暴露下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改进后的双变量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说明:寄主松树能够影响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死亡率,寄生湿地松种群的耐寒性比寄生马尾松种群的弱.  相似文献   

2.
白蜡虫泌蜡研究 Ⅱ.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泌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在昆明地区女贞、白蜡树和小叶女贞三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三种寄主树上放养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不同寄主的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因种虫和寄主不同而不同;白蜡虫在不同寄主上泌蜡存在高峰期,泌蜡高峰期因寄主和种虫不同而异;白蜡虫历时基本上不受寄主的影响,在3种寄主上大致相同。用白蜡虫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和泌蜡历时等指标衡量,在昆明地区,女贞是白蜡虫的优良寄主。  相似文献   

3.
接要: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红棕象甲(Rhychophorus ferrugineus)在浙江丽水的生活史和适生性,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在浙江丽水1a发生1~2代,以成虫、幼虫、蛹在植株内部结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第二代卵4月上旬和8月上旬出现,成虫产卵期长,世代重叠严重,3-11月为危害期,12月上旬开始越冬;红棕象甲成虫、幼虫、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7.44±2.971)℃、(-3.35±0.596)℃和(-2.74±1.483)℃,能适应丽水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白蜡虫是近几年来传入辽宁阜新,危害白蜡和山茶的害虫。为摸清白蜡虫如何适应北方严寒气候、生活史及习性与南方白蜡虫种相比有何差异,并找出白蜡虫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发生规律,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白蜡虫的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白蜡虫不仅能以受精雌成虫越冬,而且还能以若虫越冬。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文献上未见有过记载。  相似文献   

5.
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 ℃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 ℃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2.5-0.35T.在自然状态下,根据白蜡虫孵化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Ha(♀)=(33.767+0.465K)%.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雌虫和雄虫分别放养在产虫区和产蜡区.根据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将种虫在产虫区放养10,15和18天后转移到产蜡区.放养10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65%左右,雄虫占15%左右;放养15~18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70%~80%,雄虫占65%~75%.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培育种虫产量与传统产虫区相同;产蜡量低于传统产蜡区,约为传统产蜡区70%左右,可以通过台理密植寄主植物和选择阴湿环境提高白蜡产量.分析和讨论高山产虫不产蜡、低山产蜡不产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绒寄甲是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文章研究了野生花绒寄甲种群和室内饲养种群的过冷却点,并对其野外栖息的树体内洞穴的温度进行了监测,比较了树体内外温度差异。结果显示,花绒寄甲野生种群的过冷却点平均为-23.9℃,最低可达到-27.3℃。室内饲养种群的耐寒能力较差,平均过冷却点为-15.9℃,最低为-23.8℃。对提高饲养种群耐寒性品质提出了建议。在冬季,花绒寄甲野外栖息的树体内洞穴的温度略高于树体外的气温,能为花绒寄甲越冬成虫营造较好的微栖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
对松突圆蚧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龄若虫6.7±0.6℃,2龄若虫10.4±2.6℃,蛹期13.8±3.3℃,雌成虫期11.5±2.0℃,整个生活史13.0±2.8℃;有效积温为:1龄若虫227.5DD,2龄若虫172.0DD,蛹期61.4DD,雌成虫期378.8DD,整个生活史728 DD。用有效积温法则估测松突圆蚧在广东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为3~5个世代。这与已发生该虫为害地区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为有关地区防治此虫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越冬白蜡虫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白蜡虫越冬时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比较昆明与长春越冬虫体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为了解白蜡虫低温适应机制提供有用信息。[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昆明越冬雌成虫(KM)和长春越冬雌成虫(CC)体内细菌16s rRNA及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利用Usearch软件进行细菌和真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划分,并利用Mothur软件对OTU进行分类学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细菌KM和CC样品中共得到344个OTU,真菌KM和CC样品中共得到230个OTU。细菌共鉴定到15门、137属,在KM中乳球菌属占主要比例(29.78%),而在CC中立克次氏体占主要比例(55.77%),真菌中共鉴定到6门、83属,在KM中仅鉴定到41个属,而CC中鉴定到75个属,其中线虫草科无法归类的属在2个样品中均为优势菌群,但CC中含量远低于KM。[结论]昆明与长春越冬虫体内细菌及真菌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与昆明越冬虫不同,需要应对极端低温的长春越冬虫体内立克次氏体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0.
白蜡虫 Ericeruspela Chavannes是经济昆虫 ,也是生产中的害虫。在抚顺地区 1年发生 1次 ,以受精后的雌成虫越冬。成虫密度较高 ,产卵量大。掌握好时机 ,采用 40 %氧化乐果、辛硫磷 1 2 0 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 98%。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标准木法测定了不同径级云南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5~7.5 cm径级云南松生物量为(6.642±1.129)×103 g·株-1;7.6~12.5 cm径级为(2.533±0.387)×104 g·株-1;12.6~17.5 cm径级为(5.897±1.331)×104 g·株-1;17.6~22.5 cm径级为(1.063±0.211)×105 g·株-1;≥22.6 cm径级为(2.208±0.409)×105 g·株-1。在不同径级组成中云南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径级的增大,主干和根部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枝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先升高后降低,而树皮的比例则一直下降。主干生物量在0~2 m高度层最大,占总生物量的27.62%。6~8 m高度层枝、叶生物量最大,分别占各自总生物量的35.85%、38.34%。云南松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深度内,占总根系生物量的65.49%。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卡特兰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花鞘注射生长调节剂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开花和开花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GA3浓度为60、120 mg·kg-1,卡特兰盛花期显著提前13.34、22.34 d,萼片、花瓣、花柄和花葶的长度显著增加;注射10 mg·kg-1的NAA能够使花期提前,花朵显著增大;注射ABA对卡特兰的花期没有影响,注射ABA浓度为40 mg·kg-1时,开花率下降,花朵缩小。注射60 mg·kg-1相似文献   

13.
竹林金针虫是南方竹林笋期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是竹林金针虫的优势种群,应用绿僵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3株绿僵菌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并比较了毒土法和毒饵法两种施菌方式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30104菌株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效果,在30 d的试验期内,校正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0.0%和66.3%,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15.8 d和25.8 d;毒土法的校正累计死亡率略高于毒饵法,分别为60.1%和52.0%,LT50分别为22.6 d和28.0 d。金龟子绿僵菌LRC112菌株对金针虫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除草剂对长柄扁桃苗圃杂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年生长柄扁桃苗圃杂草进行了10种除草剂茎叶处理,结果表明:苗圃中的杂草以藜科和禾本科为主,所有除草剂处理对藜科杂草均有防除作用,14%草除灵、10.8%盖草能、12.5%拿扑净、48%排草丹、10.8%高盖+48%排草丹、12.5%拿扑净+48%灭草松、50%异丙隆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率较高,其中,50%异丙隆的杀草谱最广。48%灭草松和12.5%拿扑净+48%灭草松处理的杂草防效率高,但其对苗木的为害严重。高剂量10.8%盖草能和12.5%拿扑净处理下,杂草防效率达到了68%和56%,长柄扁桃苗未表现出药害症状,二者适用于长柄扁桃苗圃杂草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油茶不同品种(系)对茶黄蓟马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茶黄蓟马又称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属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1],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河南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2-3]。主要寄主有茶叶(Camellia sinensis O.Ktze)、葡萄(Vitis vinifera L.)、芒果(Mangifera indica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相似文献   

16.
卡特兰不同花期的香气成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卡特兰‘大新1号’的香气成分及不同花期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卡特兰花蕾期的香气组成成分有42种,始花期有39种,盛花期有66种,衰落期有56种;随着花朵的开放,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烷烃类和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感官分析与GC/MS的测试结果综合判断,烯类物质是影响卡特兰香气的重要化合物,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苯甲醛、苯甲酸甲酯是卡特兰‘大新1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越南安息香不同分布区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8—9月在福建南平芒荡山(Ⅰ)、贵州从江瑶人山(Ⅱ)、广西金秀大瑶山(Ⅲ)、云南屏边大围山(Ⅳ)和西双版纳南糯山(Ⅴ)等5个不同类型的分布区内设置样地,对越南安息香群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5个分布区的越南安息香群落均含有相对较少的物种数,越南安息香在各群落多与壳斗科、松科、杉科、桦木科、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等物种共优组成乔木层,或是壳斗科、杉科和漆树科的伴生物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量也较少,灌木层和草本层间还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Dma)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较小,变化趋势为Ⅴ>Ⅱ>Ⅳ>Ⅰ>Ⅲ。分布区气候类型的不同导致群落间共有物种数目少,相似性系数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黄栌枯萎病发病植株的根部所分离到的3种优势菌株作为供试菌株,利用新型电感电容表和电导率仪分别测定黄栌的树干电容、电阻和叶片电导率等生物电指标的变化,发现接种不同真菌菌株后黄栌的树干电容均值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树干阻抗均值、叶片细胞外渗液的相对电导率和叶片离子外渗百分率则都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接种Verticillium dahliae后黄栌出现枯萎病症状,且各项生物电指标均呈现更为显著的变化,其变化幅度较分别接种Fusarium sp.、Cylindrosporium sp.菌株后的电指标变化幅度大,而且树干电容和电阻在接种5 - 7天后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比病害症状出现提前7 - 10天;同时,受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的植株和未受侵染植株在树体干部电容、阻抗和单位电容指标上差异显著,树干电阻与树干电容在植株受侵染后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薄壳山核桃不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观测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薄壳山核桃32个无性系的雌、雄花开花物候期和花量进行了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2011——2014年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开花物候期有所差异,但开花物候类型一致。2013年,供试的3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整个花期持续时间为4月24日——5月21日。雄花花期持续时间为11 18 d,雌花花期持续时间为9 17 d;雌花最佳授粉期与雄花散粉盛期持续天数均为3 8 d。依据雌花与雄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可以确定其中的16个无性系为雌先型,10个无性系为雄先型,6个无性系为同时型;并根据观测结果确定了其中86个可行的授粉组合。最佳的授粉配置方案为:将1号、5号、27号、29号、35号无性系作为马汉、28号、65号无性系的授粉配置无性系。3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之间,雄花序长度无显著性差异,单枝雄花簇数、单个雄花序花粉囊数、单株雄花序总数、单枝雌花数、每簇雄花序数、单株雌花总数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株雄花序总数(变异系数为75.51%)。  相似文献   

20.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