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 hm-2、500株· hm-2、250株· 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 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 - 86%之间,其中干57% - 62%,枝11% - 16%,叶2% - 3%,皮8% - 10%;地下部分生物量在14% - 17%之间。对不同年龄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27年生的比23年生的分别高59.74%和36.20%。同时,23年生小黑杨的根、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7年生的根、叶比例,但是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27年生小黑杨,反映了23年生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处在快速生长期,小黑杨的轮伐期应在27年以后。小黑杨生物量与树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树干生物量与树冠指数之间可以用线性模型y=ax+b描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反映小黑杨林树干生物量,为进一步利用遥感预测小黑杨木材材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对西平县杨树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碳含量的调查,估算杨树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表明:杨树林的乔木层碳密度波动在0.489~0.512g/g,杨树各器官的碳密度大小依次是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整个植被层碳贮量大小依次是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与其各自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当;土壤层的碳密度以0~20 cm的最高,往下逐渐降低;整个杨树林的碳贮量为164.29 t/hm2,乔木层碳贮量在整个植被层碳贮量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整个植被层碳贮量的97.36%。  相似文献   

3.
灰木莲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南宁市高峰林场46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各组分碳素含量变化范围为476.8~532.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土壤层(0~80 cm)碳素含量为10.36 g/kg,不同土层碳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灰木莲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36.70 t/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118.03 t/hm2)最大,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49.86%;灌木层碳贮量为2.00 t/hm2,占0.84%;草本层碳贮量为1.18 t/hm2,占0.50%;现存凋落物碳贮量为3.48 t/hm2,占1.47%;土壤层有机碳贮量为111.71 t/hm2,占47.19%。灰木莲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为3.72 t/(hm2·a),各组分碳素年净固定量大小依次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4.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 91.2%(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20.4% 44.4%(P>0.05);②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99.3% 137.6%(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40.7% 67.0%(P>0.05);③生态系统碳储量(139.44 231.12 t·hm-2),呈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上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35.6% 65.7%(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5.8% 34.7%(P>0.05);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92 11.25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32 5.32 t·hm-2·a-1)均呈阴坡上、中部>阳坡上、下部与阴坡下部及谷地>阳坡中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中、低立地型42.5% 128.7%和45.2% 129.3%(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10.6% 56.3%和14.2% 53.4%,但仅阴坡下部提高显著。因此,长白山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均受到立地类型的强烈影响,故对其碳汇功能评价应考虑其立地分异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其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平均为228.6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88.9%,灌木层占7.7%,草本层占0.1%,凋落物层占2.7%;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库为218.11 t.hm-2,其中植被总碳贮量为127.69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90.42 t.hm-2;乔木层碳库(115.52 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52.96%,灌木层占3.80%,草本层占0.28%,现存凋落物层占1.50%,矿质土壤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41.46%。  相似文献   

7.
1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樟树人工林资源 ,为进一步研究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对 1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8年生樟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 111.0 8t/hm2 ,年平均净生产力为 6.17t· hm- 2 a- 1 ,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 >枯枝落叶层 >下木层 >草本层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 91.97t· hm- 2 ,净生产力为 5 .11t· hm- 2a- 1 ,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树干 >树枝 >树根 >树皮 >树叶 ;在林分产量结构方面 ,5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 80 % ,树枝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 4~ 11m,占其总量的 86% ,树叶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 8~ 12 m,占树叶总生物量的 78% ,地下根系在离地面 40 cm深土层内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 84.74% .目前 ,该林分群落结构不合理 ,应调整群落产量结构 ,以提高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采用Komiyama红树林异速生长模型,对海南文昌清澜港海莲-黄槿生态系统的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莲-黄槿植被层总生物量为389.57±12.73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387.75±12.01 t/hm2,占林分植被层总碳密度的99.5%;海莲-黄槿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库密度为688.51±45.69 t/hm2,其中,群落植被层单位面积的碳贮量为184.5 t/hm2,占总碳贮量的26.6%;0~105 cm土壤有机碳单位面积的贮量为504.01±39.69 t/hm2,占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73.2%;林下植被层和现存凋落物层仅占0.2%。  相似文献   

9.
根据双柏县重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重要生态系统类型,采用卫星影像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柏县重要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双柏县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42 323.5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2.21%,其中暖温性针叶林131 588.0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9 369.0 hm2、干热河谷25 459.3 hm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7 015.4 hm2、热带季雨林4 852.9 hm2、落叶阔叶林3 860.2 hm2、湿地178.7 hm2,主要分布于妥甸镇、大麦地镇、爱尼山乡和鄂嘉镇境内;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4 871.4 hm2,占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的10.26%;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均受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南部4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实测生物量和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植物和土壤碳素含量,建立了桉树林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并测定了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60.86 t/hm2,其中乔木层为157.1 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7.66%;桉树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叶0.460 2 g/g,树枝0.451 5 g/g,树干0.478 5 g/g,树皮0.375 0 g/g,树根0.420 9 g/g,灌木层0.427 5 g/g,草本层0.407 1 g/g,枯落物层0.345 1 g/g;土壤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桉树林分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172.29 t/hm2,其中乔木层68.68 t/hm2,占桉树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39.86%,灌木层0.22 t/hm2,占0.13%,草本层0.70t/hm2,占0.41%,枯落物层0.53 t/hm2,占0.31%,林地土壤碳贮量为102.16 t/hm2,占59.29%。  相似文献   

11.
对11 a 生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梓楠各植物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50.98~514.45 g/kg 之间,各器官碳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干材>根蔸>粗根>枝>中根>细根>叶>皮。(2)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82.32 t/hm2,其中土壤层所占比例最高,达77.62%,灌草层所占比例最少,仅占0.30%,各生物层次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3)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81.68 t/hm2,乔木层、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68%、1.45%和2.87%,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4)香梓楠人工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和净固碳量分别为7.10和3.56 t/(hm2· a),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依据全国碳汇专项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霞浦县不同林龄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氮含量及碳、氮储量格局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枝干根叶,氮含量为叶干根枝;草本层碳、氮含量从大到小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大而上升;系统各组分C/N从大到小依次为枝根干枯落物叶土壤;12年生、19年生和28年生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164.066、231.751和290.985t!hm-2,氮储量分别为15.011、23.503和31.236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0.27%、46.50%和39.50%,氮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45.94%、33.09%和28.67%;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氮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above-ground biomass components (stem, bark, living branch, dead branch, needl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the forest floor and understorey.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stands in north-western Turkey. Sample trees were cut, and forest floor and understore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13 sampling areas in the 31-year-old Scots pine stands. Carbon contents of thes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Carbon concentrations of all tree component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50%. This value is referred to as the general carbon conversion factor (CF). The weighted mean carbon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51.96%. Consequently, if the CF for a single tree is taken to be 50%, carbon storage in the above-ground parts of the tree would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by 3.77%. Carbon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53.02% in needles, was reduced to 50.08% in the litter plus fermentation layer of the forest floor and to 40.08% in the humus layer owing to decomposition. In the understorey, carbon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47.6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ee components, forest floor and understorey.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营雷州林业局30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调查、试验,旨在阐明不同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营建桉树碳汇林的合理措施.结果表明: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48.743 t·hm-2,高于之前学者研究的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分别占34.39%、61.88%;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达51.948 t·hm-2,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23(101-1)、25(179-1)、4(BU1)、26(184-1)号无性系表现最优;土壤层的平均碳储量为92.033 t·hm-2,不同无性系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是2.430、0.731、1.592 t·hm-2,占比例较小.营建桉树碳汇林关键在于无性系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4,12,19,24,29 a橡胶林,研究不同树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以及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12,19,24,29 a橡胶林不同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28.87~138.71mg/kg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有机碳的比值在0.66%~2.10%之间,土壤碳处于积累状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72%。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区段(上、中、下游)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经济林地>农耕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农耕地>经济林地>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C/N为人工幼龄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农耕地>天然次生林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区段中,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中游>下游;农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中游>上游>下游;土壤全氮含量为下游>中游>上游;灌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中游>下游。同一区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流域下游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经济林地>农耕地>灌木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中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含量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上游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人工成熟林地最高>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  相似文献   

18.
慈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慈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慈竹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600~0.5105 g.g-1之间,碳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竹秆>竹根>竹蔸>竹枝>竹叶;灌草与枯落物层碳含量为0.3724 g.g-1;土壤层有机碳含量以表层土(0~20 cm)最大,为15.29 g.kg-1,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慈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35.95 t.hm-2,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为56.27 t.hm-2,占41.39%,土壤层(0~100 cm)为74.07 t.hm-2,占54.48%,灌草与枯落物层最低,为5.61 t.hm-2,占4.13%;慈竹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其年固碳量为11.25 t.hm-2.a-1。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南亚热带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分配格局,为提高该地区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在天然铁坚油杉林内设定标准样地,采用标准样方收获法和标准木法测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1)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239.61 t/hm~2,乔木层为237.65 t/hm~2,灌草层为0.18 t/hm~2,凋落物层为1.78 t/hm~2,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2)植被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为介于465.22~512.17 g/kg之间;各组份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20 cm层土壤层碳含量高达12.55 g/kg,土壤层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深度增加碳含量降低程度变小。(3)生态系统总碳为134.55 t/hm~2,其中植被层为68.45 t/hm~2,乔木层为67.54t/hm~2,碳储量相对高,植被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所占比例高达98.70%;土壤层碳储量为66.10 t/hm~2,该生态系统碳储量集中在土壤层和乔木层,且两者所占比例接近,分别为50.20%、49.13%。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相对较高,土壤固碳能力较强,应进行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根据全市不同森林类型设置样地900个,运用样地清查法估算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52.16 Tg C。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21.97 Tg C和27.16 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从化区和增城区;总碳储量的组成中,土壤层碳库比例最大(58%),其次为乔木层碳库比例(40%),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细根(≤ 2.0 mm)的生物量比例大多在1%~2%;天然林碳储量与人工林接近,但是碳密度显著大于人工林(p < 0.05);不同林龄从小到大排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天然林以阔叶混和它软阔的碳储量最高,阔叶混和黎蒴的碳密度最高。人工林不同林型从大到小排序为:南洋楹 > 黎蒴 > 木荷 > 木麻黄 > 它软阔 > 阔叶混 > 湿地松。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78.03 t C 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79.61 t C hm-2和98.42 t C hm-2。本研究全面计量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这对评估该地区森林固碳潜力和指导碳汇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