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镰刀菌是一种能在谷物中轻易分离出来的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十分广泛。镰刀菌的代谢产物是镰刀菌毒素,包含多种毒素,具有生殖毒性、细胞毒性、血液毒性、肝肾毒性、免疫毒性等特点,尤其是对动物肠道健康造成明显的伤害。文章重点阐述镰刀菌毒素的种类和毒性及其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  相似文献   

4.
镰刀菌酸是枯萎病菌产生的一种非寄主特异性致病毒素。β 葡萄糖苷酶在枯萎病病程中起着降解细胞壁纤维素破坏植物细胞组织的作用。为了探索西瓜枯萎病菌的镰刀菌酸产量和β 1,4 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本试验测定了 2 8个采自新疆的菌株 ,发现其镰刀菌酸的产量极不稳定 ,且与致病力强弱无关 ,而 β 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力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镰刀菌是枯萎病菌产生的一种非寄主特异性致病毒素。β-葡萄糖苷酶在枯萎病病程中起着降解细菌壁纤维素破坏植物细胞组织的作用,为了探索西瓜枯萎病菌的镰刀菌酸产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本试验测定了28个采自新疆的菌株,发现其镰刀菌酸的产量极不稳定,且与致病力强弱无关,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力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从采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55份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84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特异性引物对镰刀菌种和B型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毒素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镰刀菌(Fusar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是北方春小麦的优势致病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北方春麦区的优势毒素化学型,且以产生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 6种B型镰刀菌生物毒素在北方春小麦中均未检出,表明北方春小麦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由产毒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因易引起猪的呕吐,又称为呕吐毒素,其主要产毒真菌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 世界范围内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多发易发、相当广泛,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间经常受到其产毒真菌禾谷镰刀菌(导致小麦赤霉病和...  相似文献   

8.
植物致病镰刀菌细胞壁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菌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是镰刀菌侵入寄主使其致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主要从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与植物抗菌次生代谢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镰刀菌的侵染致病机制,进而为寻找新的病害控制措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三七种子表面和内部寄藏的带菌量和真菌种类,明确三七通过种子携带传播的主要病原菌。【方法】采用PDA平板法对采自三七主产区云南省文山州和红河州的15份种子样品进行种子表面和内部寄藏真菌检测,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力测定明确三七种子传带的病原菌情况。【结果】15份三七种子样品中,种子表面携带的主要真菌为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镰刀菌属(Fusarium)、灰霉菌属(Botrytis)、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的主要真菌为菌核菌、镰刀菌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三七种子主要携带的致病真菌有镰刀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丛赤壳属(Bionectria);其中,带菌率最高且致病性最强的是镰刀菌属的滕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intermedia)、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三七种子传带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和链格孢菌,为三七种子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几种植物致病镰刀菌毒素滤液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5—1986年采集了西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niveum)等8种致病镰刀菌,经分离、接种、再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经鉴别培养基鉴别后,又对几种尖孢菌进行交互接种试验,证明其为不同专化型。分别做液体振荡培养,用毒素滤液漫苗法,观察幼苗的病状表现,从而确定毒素的有无。结果证明,西瓜枯萎病菌等六种致病镰刀菌均能产生毒素。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腐病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产量损失。镰孢菌、曲霉菌等病原真菌导致粮食减产和大量真菌毒素污染,这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重要威胁,各国已制定了多项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免受这些真菌毒素的影响。镰孢菌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收获前的环境因素和农艺措施已被证明对田间病害感染和毒素污染有严重的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玉米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和胁迫因素如何影响病原真菌感染和致病,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控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的是为制定预防玉米穗腐病及其真菌毒素污染的有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Toxin-binding protein is one of the key subjects in plant pathogenic mycotoxi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new advances in toxin-binding proteins of 10 kinds of plant pathogenic mycotoxins belonging to Helminthosporium ,Alternaria ,Fusicoccum ,Verticillium were reviewed, especially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toxin-binding proteins of HS-toxin, HV-toxin, HMT-toxin, HC-toxin.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isotope-labeling technique and immunological chemistry technique should be combined together in research of toxin-binding protein, which will be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molecular recognition mechanism between host and pathogenic fungus.  相似文献   

13.
果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果品在生产、贮运过程中易发生真菌性病害,不但可引起腐烂或腐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霉菌还可能产生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丝状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继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后,影响果品质量安全的又一类关键风险因子,具有强毒性。大量研究表明,真菌毒素可致DNA损伤,低浓度下即可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使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发生病变,并且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研究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检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对于果品质量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展青霉素(Patulin,PAT)、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链格孢毒素(Alternaria toxins)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存在于果品中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别将PAT、AFB1、AFM1和OTA列为第3类、1类、2B类和2B类致癌物质。通常果品中检出的真菌毒素含量极低,因此对检测方法的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但往往由于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无法采用一种标准方法完成对所有真菌毒素的定量测定。因此,筛选准确、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也是该领域当今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来保护消费者健康,但均未涉及链格孢霉毒素。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毒理学数据的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情形下通过果品摄入的真菌毒素水平极低,不会对居民健康产生危害。果品中的真菌毒素可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进行防治、降解和控制,但无法将被真菌毒素污染后产品中的毒素完全脱除,果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重在"防"而非"除"。本文从果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的种类、污染状况、毒性、检测方法、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同时,对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广义蠕孢菌属(Helminthosporium)、链孢霉属(Alternaria)等属中的18种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寄主的致病机理,尤其是作用于寄主的原初位点进行了综述和评论,指出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为致病因子,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尖孢镰刀菌与寄主互作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枯萎病病原菌致病机理及植物的抗病机理,内容包括信号传导系统、细胞壁裂解酶、参与克服植物防御响应系统的一些酶、代谢途径的致病相关基因及枯萎病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并对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理研究的前景进行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茄病镰刀菌对白榆的致病性及致病程度。[方法]通过在白榆细枝接种脐腹小蠹虫伴生真菌镰刀菌和在粗枝上接种镰刀菌等8株坑道真菌进行接种试验,测定脐腹小蠹虫的致病性。[结果]镰刀菌有伤接种可导致白榆粗枝条和细枝条韧皮组织变褐色坏死,从接种变褐色的组织中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真菌,说明脐腹小蠹虫的伴生菌镰刀菌可从伤口侵入,对榆树有一定的致病性,但致病性不强。[结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镰刀菌为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17.
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GS)作为G蛋白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的负调控作用的蛋白,其功能主要表现影响真菌菌丝生长、产孢等发育阶段,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色素合成等致病性方面。近些年,随着学术界对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RGS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报道,然而,尚缺乏对模式真菌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蛋白系统性对比分析的研究报道。该文对模式真菌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RGS蛋白的结构、分类进行综述,并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组成情况以及遗传关系分析,明确了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与模式真菌中的RGS蛋白均具有保守的RGS结构域以及相似的二级结构组成情况,以及根据RGS蛋白的序列同源性,明确真菌中RGS蛋白可分为6大类,具有不同结构域的RGS蛋白分别聚类。同时,对不同真菌中RGS蛋白功能进行综述,明确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的数量和类型均多于模式真菌,RGS蛋白功能具有保守性和独特性特征。为今后学术界进一步开展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蛋白的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与其他模式真菌中RGS蛋白之间的关系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原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病原毒素的种类、致病机理;阐述了真菌毒素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介绍了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果蔬的致病性和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并提出了生物防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药用植物从田间生长、采集后不及时干燥、贮存不当或在制备与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善,均可能污染各种真菌并产生真菌毒素。为了保障人们用药安全,完善我国药用植物安全控制标准体系,对国内外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