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连云港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连云港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8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4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6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2倍。连云港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是全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的1.33倍,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又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700 hm2),这反映出生态足迹需求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影响了该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贵州省森林公园2010-2014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时间段内贵州省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5年间,贵州省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和人均旅游赤字都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0.0483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28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0.0194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09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0.0289 hm2上升到2014年的0.0196 hm2;生态足迹指数由2010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2.19;生态压力指数由2010年的2.49上升到2014年的3.19。总旅游生态足迹、总旅游承载力和总旅游赤字都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而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都反映出了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2012年后这种不可持续状态逐年有所缓解。通过生态足迹的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2004-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辽宁省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2.587 5 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3.340 1 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0.565 2 hm2/人降低到0.559 0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则由2.022 3 hm2/人增长到2.781 1 hm2/人.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辽宁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应涮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新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2000~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818 0 hm2增加到2004年的2.377 1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栽力却由0.5212 hm2降低到0.5011 hm2,人均生态赤字则由1.296 9 hm2增长到1.876 1 hm2.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渭南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市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琅岐岛1996年和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琅岐岛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34 hm2增加至2004年的1.5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从1996年的0.28 hm2减少到2004年的0.25hm2,可见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相反.1996年和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06和1.31 hm2,琅岐岛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7.
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陶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1-2052,2095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即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对天津市2003年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为1.839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60 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79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为0.695 8 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 hm2).生态赤字的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并且提出了4条改进天津市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衡量和评价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土地生产力基础,在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会造成偏差的缺点,结合能值理论,运用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1~201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得出:①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7.21 hm2增长到2010年的14.58 hm2;②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7.92 hm2下降至2010年的6.72 hm2;③自2003年以后,新疆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量逐年增大.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两者关系、构成及变化原因,针对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结合新疆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2010年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得出2010年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492 8和0.640 8hm2.人-1,生态赤字为1.852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远远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说明该地区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下,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调整。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中,笔者以江苏省淮安市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该市2004-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淮安市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4-2008年,淮安市水资源人均生态足迹为1.092 hm2/人,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889 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3.56倍.2005-2008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现象,2004年表现为生态赤字,与其是枯水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了解广西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亏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结果】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1.6201 ha振荡式上升到2.7430 ha,其中化石能源地和耕地类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排前两位;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增长,由0.7173 ha/人波动增加到0.7665 ha/人,其中草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99.33%;人均生态赤字由0.9028 ha增加到1.1965 ha,说明广西生态系统处于逐步加剧的超载状态,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赤字最严重,其次是耕地;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8949 ha/万元减少到0.8320 ha/万元,说明广西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议】广西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并加大耕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资料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文成县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5918 hm2.人-1增加到2009年的0.6352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0.6189 hm2.人-1减少到2009年的0.5281hm2.人-1。文成县近10年出现了人均生态赤字,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0—2009年,文成县人均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下降,从0.5112下降至0.4540,由弱可持续状态变为弱不可持续状态。通过模型预测,到2019年,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0.6519 hm2.人-1,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4917hm2.人-1,生态赤字增加到0.1602 hm2.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降低到0.4300,文成县的生态压力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抑制生态足迹上升趋势,增加生态承载力,才能保持文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理论对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对江西省现状、设计方案条件下的2010年和202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出现少量生态足迹赤字0.005 4 km2/人;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出现生态盈余为0.068 4 km2/人;2020年的江西土地利用结构出现生态盈余为0.285 km2/人。表明该设计发展方案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省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传统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999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1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827 hm2;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485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862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256 hm2。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张晶晶  胡晓钧  杨继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07-16409,16494
生态足迹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发展可持续状态的一种简易方法。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了1998~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98年的3.02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7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8%;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2.342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088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从3.211hm2/万元下降到1.850hm2/万元,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陕北资源型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靖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根据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11年靖边县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足迹结构、生态容量结构和生态赤字结构。结果表明:靖边县人均生态足迹为5.8372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为1.6426 hm2,生态足迹是生态容量的3.5倍,生态赤字为4.1946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发展是资源耗竭型的,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靖边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