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6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泰勒指数测度了1980-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在地区内省际间、地区之间和以省区为单位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差异变化状况。测度结果表明:1980-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在全国省际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和东部地区内部省际间发展差异非常明显,但是总体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地区内部特别是东部地区内部省际间发展差异是构成以省区为单位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对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SSM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将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变分为两个时间段,即1996-2000年期间和2000-2005年期间,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发现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两个时间段内虽基本上处于一个优势结构,但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却呈弱化趋势。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北五省转移是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的一部分,认清其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年际变动指数、转移态、时空分布集中指数等转移指标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转移的特征,从而为西北五省旅游区旅游发展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精确定位、旅游业发展重点与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构建了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重心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运用GIS功能对内蒙古2000-2013年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时空动态演变及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游客人数从391943人迅速增加到1616136人,年均增长率达12.50%,内蒙古东部与中西部入境游客数量差距巨大,且呈现东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中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缓慢特点;2)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逐渐变少,表明入境客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呈现逐渐分散态势;3)入境客流重心的运动模式呈现由“中部-东部-中部”的动态流动模式,市场重心于2000-2007年逐渐向东部地区偏移,2007-2013年逐渐向中部偏移,表明内蒙古入境客流重心不稳,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空间变化较大;4)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中缺少明星市场,有2个金牛市场、6个幼童市场和4个瘦狗市场,表明内蒙古地区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文中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指数,对1994-2010年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分阶段影响市际差异;地带间差距在缩小,下降速度和幅度均较大;地带内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经历了波动下降、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三个阶段。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14个地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首先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系数、集中率等统计指标分析1990-2011年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点;其次建立入境旅游发展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入境旅游集聚定量评价,进一步揭示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呈现"先扬后抑"明显阶段性特征;旅游集聚性呈现双中心,具有"沿海-内陆"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沈阳、大连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空间集聚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3-2013年西藏入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对其近31年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地区经济增长的比重;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阶段性,即波动探索阶段、持续稳定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再度恢复阶段;2)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收入增加64.431个单位;3)1983-2013年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20%;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值为1.62%。  相似文献   

9.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区域开放程度的指标,也是研究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数。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其发展过程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对1993~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并分析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线性关系显著且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数据拟合为5个短周期,主要指标呈现增长趋势明显,但受复杂外在环境影响,一度出现超常波动增长的状况;2)新疆入境旅游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预计在2012~2016年,新疆的入境旅游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3)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旅游流质指数、差异分析,定量测评中国大陆31省市近15年入境旅游流质,构建"接待指数-流质指数"二维矩阵,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入境旅游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且极化现象显著,双高型均为东部地带,双低型几乎全为中部和西部地带。内生增长型和外延增长型省区数量相对较少;入境旅游流质量与平均停留时间、人天花费显著相关。延长入境游客停留时间和提高旅游花费将是提高入境旅游流质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动,接待客流量的南北差距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呈年际波动;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规律性移动,旅游外汇收入的南北、东西差距总体进一步加大,近两年出现缩小趋势;入境旅游客流与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位置上有差异,收入重心在南北方向上较客流重心偏北约2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收入重心较客流重心偏东约1个经度;七大区的入境旅游客流重心、收入重心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大区内省际之间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入境游客年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境旅游是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入境游客年度增长变化、入境游客年度结构变化以及在全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年度位置变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自1983~2002年20年间甘肃省入境游客年度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更准确地细分客源市场,进行高效的市场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国际旅游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依据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国际旅游消费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原因;陕西国际...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入境游客集聚与扩散指数模型、GIS技术,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能力进行演变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集聚扩散指数均呈现波动态势,演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峰林结构";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陕西、云南、广西等省区集散指数演变过程较为平缓,其余省份变动则较为剧烈。2)通过集聚指数GIS分析,云南、陕西、四川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强;新疆自治区与宁夏自治区处于边缘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弱。3)通过扩散指数GIS分析,四川、广西、云南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等2省区处于边缘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及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及其与周边和全国其它省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差距。运用旅游业市场竞争态模型,分析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地构成特点。对比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状态,提出为推动辽宁省入境旅游事业的发展,应注重挖掘市场潜力,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