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为样本区域,分别设置无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5种放牧梯度,在生长季(5月~9月)内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层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放牧制度下,以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GS+软件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照区和划区轮牧区或自由放牧区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结构是导致短花针茅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对照区、划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空间格局的分形维数相近,都接近于2。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  相似文献   

3.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和优势种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上现存量,也具有特定且复杂的空间分布区域,其在维护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建群种空间分布特点及其随放牧强度的变化规律,引入多重分形理论,揭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形式、生态位变化和种内个体关系。结果表明:建群种短花针茅在各放牧强度处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特有的多重分形特征。短花针茅空间分布主要受低密度分布区影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密度分布区的作用在加强,其生态位宽度增加,空间分布均匀性增大,个体间的竞争强度增加。多重分形不仅可用于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其在揭示不同植物种空间分布特异性的同时,能够给出较为丰富的种群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放牧对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及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和围栏对照5个处理,于2014年的5 ~10月生长季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草地枯落物的蓄积量、蓄积动态、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月动态,并探讨了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蓄积量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最大,平均值为29.22g/m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枯落物蓄积量减少;极重度放牧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比围封对照区减少了57.77%.2)5-10月生长季,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随时间呈”Ⅴ”型的变化规律.3)小针茅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根系主要分布在0 ~ 10cm深度土层中,占0-30cm地下生物量的57.23% ~ 66.83%,该比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这2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对不同放牧处理(对照、中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丛群落中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的优势度增大,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的优势度减小;重牧降低草本群落中沙生针茅的优势度,增加了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碱韭的优势度。②不同放牧处理显著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盖度、高度以及灌丛群落的密度,消除了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盖度的差异(P> 0. 05)。中牧降低灌丛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重牧降低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其他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除物种丰富度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在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 <0. 05)。③不同放牧处理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导致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差异(P <0. 05)。④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负相关,与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正相关;放牧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密度、物种丰富度正相关。放牧处理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未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群落中二裂委陵菜根系构型参数以及相应土壤水分、容重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二裂委陵菜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二裂委陵菜根系构型参数均呈减小的趋势,以HG区各项参数值最小,放牧强度在0.91到1.82之间是二裂委陵菜根系长度、根直径、根尖数和群落植被盖度等参数产生显著差异的分界段;2)在各项参数中,放牧强度对二裂委陵菜根系表面积的影响最大;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分别出现降低和增加的趋势是导致根系小型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干旱区研究》2012,29(4):641-647
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及克里格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形因素对土壤水分及草地生物量异质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在0~20 cm最小、60~80 cm最大;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的空间异质性较大。3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空分布格局各不相同,说明地形是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地形对植物的生长动态规律影响很大,却对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异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同,生长初期地上生物量与60~100 cm土壤水分显著负相关,说明生长初期的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并且植物生长耗水主要来自60~100 cm土层;生长旺期和末期的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干旱区植物耐旱器官的建成有关。
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短花针茅草原不同季节、不同放牧梯度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区(LG)和重度放牧区(HG)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春季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0-10 cm)在三个放牧区内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而在10-20 cm,对照区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然后开始下降,轻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土壤微生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到了秋季在三个放牧梯度内均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土壤养分也是在秋季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总数在不同放牧梯度内的变化规律是对照和轻度放牧区均大于重度放牧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呈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放牧干扰和不同封育年限下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①放牧和封育样地土壤种子库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物种丰富度没有明显差异;②放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为(3 475±519)粒/m2,封育6年和封育12年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20 241±1 714)粒/m2和(28 777±3 946)粒/m2,显著高于放牧样地;③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S 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 ielou均匀度指数在放牧样地分别为1.36,0.68和0.56,并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④放牧和封育样地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于0~2 cm的土壤表层,封育样地各层的种子库密度均显著高于放牧样地;⑤放牧和封育样地土壤种子库均为聚集分布,但放牧样地种子库的空间异质性高于封育样地。  相似文献   

10.
种群的点格局特征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关系与过程在空间格局上的表现形式,是种群和群落结构动态与稳定性的标志.在祁连山北坡西北针茅草原,采用Ripley的K(r)函数,定量分析了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草地狼毒种群规模扩大,狼毒与西北针茅的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狼毒种群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中聚集分布格局显著,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类型;西北针茅种群在四个梯度中以随机分布最为显著,仅在轻度退化草地中在0-38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狼毒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的不对称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和协同策略的改变,是草原植物应对干扰的种群更新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科尔沁典型沙质草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的4块样区:重牧区、中牧区、低牧区和封育对照区。连续放牧4年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及方差均值比、秩相关系数和分维数等方法,分析了植被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和土壤颗粒组分、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在各样区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沙质草地的植被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平均盖度对放牧的反应比多样性指数更为敏感,变化幅度更大;植被在各样区均为聚集分布,但随聚集程度随放牧强度的降低而降低;(2)不论放牧强度大小,植被平均盖度在4个样区均受到土壤养分的制约作用,而土壤颗粒组分对植被的影响随放牧强度的降低逐渐减弱;(3)通过比较植被平均盖度和土壤某些指标在4个样区的分维数值认为,在科尔沁沙质草地,放牧强度应保持在低牧水平,更高的放牧强度将导致植被和土壤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大的改变,可能导致沙漠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资料,对20032016年东亚不同区域单层低云物理属性及地面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空间分布上,辐射强迫与单层低云量在春秋两季有着较好的相似性,而与冰/液态水柱含量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在时间变化上,北方地区夏季的单层低云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最强的;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最强的削弱作用发生在春季;东部海域则发生在冬季。在空间分布上,春、秋、冬季最强的低云削弱效应在南方地区。夏季,东亚低云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各区域都较弱,大部分区域的负辐射强迫的绝对值小于200 Wm-2 。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资料,对2003-2016年东亚不同区域单层低云物理属性及地面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布上,辐射强迫与单层低云量在春秋两季有着较好的相似性,而与冰/液态水柱含量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有着较好的一致性。②在时间变化上,北方地区夏季的单层低云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最强的;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最强的削弱作用发生在春季;东部海域则发生在冬季。在空间分布上,春、秋、冬季最强的低云削弱效应在南方地区。夏季,东亚低云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各区域都较弱,大部分区域的负辐射强迫的绝对值小于200 W·m^-2。  相似文献   

14.
在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对围栏7年和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地进行了物种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研究。结果表明,围栏7年的高寒草地鲜草产量为425.8 g·m-2,显著高于夏季中牧159.3 g·m-2和夏季重牧91.0 g·m-2,但与冬季轻牧、夏季轻牧差异不显著。围栏条件下的物种数为26.3种·16 m-2,显著低于其他放牧条件下的物种数,但显著高于夏季重牧条件下的物种数23.0种·16 m-2;轻度或重度放牧都会使物种数减少,夏季中牧下的物种数最高(33.5种·16 m-2)。在0~10 cm的表层土壤中,围栏7年的草地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强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根系生物量在0~10 cm土壤中呈下降趋势,在30~40 cm土壤中则表现为升高趋势。围栏7年的土壤容重低于其他放牧强度下的土壤容重,但差异不显著;夏季重牧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围栏7年和其他放牧强度的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10 cm土壤碱解氮增加,围栏7年草地最低。围栏封育可有效改善和恢复草地植被,但不能长时间禁牧不进行放牧利用。合理的放牧能够维护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物种丰富度和土壤营养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Ts-NDVI特征空间,通过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详细分析了攀西地区2001—2020年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20年间攀西地区TVDI年均值介于0.5481~0.5820,以-0.0001·a-1速率缓慢减小,且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大范围中旱。季节性干旱特点表现为冬干春旱,各季TVDI均值分别为冬季0.5618、春季0.6058、夏季0.5590、秋季0.5365,表明冬、春两季较夏、秋两季更容易形成干旱。TVDI月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为0.6089;最小值出现在9月份,为0.5204;每年2—6月以中旱为主;7月起旱情减轻,转为轻旱;10月起旱情逐渐加重。(2)从空间角度来看,攀西地区旱情变化趋势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干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大于北部地区,呈现出中部、南部及西南部高,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典型干旱年份来看,攀西地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春旱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受中旱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攀西北部和中部;而受重旱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攀西西南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攀西地区旱情稍有缓解,不同季节间干旱差异性较大,干旱范围以攀西中部和南部为主。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东部人工降水试验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随机试验,运用序列试验法、区域对比试验法、区域回归试验法,分析了在河西走廊东部凉州区1997~2004年夏秋季进行的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和2002~2004年冬春季进行的焰弹人工增雪作业。试验发现,1997~2004年夏秋季累计增加降雨量134mm,平均相对增雨率为47%;2002~2004年冬春季累计增加降雪量12.5mm,平均相对增雪率为40%。说明河西走廊东部进行的人工增雨(雪)效果是明显的,进行人工增雨(雪)是可行的,并对武威市人工增雨(雪)季节、布点和时机等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下游物候季节的水热分配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物候季节,分析了石羊河下游地区1971-2000年各季节的水热分配状况及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物候季节的更迭与气候的季节性演变相吻合,稳定通过物候四季的温度界限分别为春季≥2.9℃,夏季≥19.0℃,秋季<19.0℃,冬季≤4.5℃。水热资源最丰富为物候的夏季,其≥0℃的积温和降水分别占全年的55.8%和62.5%。多年来,温度的四季变化和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增长幅度依次为冬季>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年均温的升高以1986年为突变年,而冬季和春季气温的升高分别以1985年和1991为突变年;降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年降水的波动形态与夏季基本一致,春季则与夏季相反,有春湿夏干或春干夏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20a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土壤湿度同温度、降水的多元回归方程,来量化土壤湿度同温度、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由南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有不太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内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季土壤湿度小,夏季开始升高,进入秋冬逐步保持在较高水平。土壤湿度与降水成显著的正相关,同温度成显著的负相关。各季节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春季受温度回升影响而降低;夏季随降水增多而增大;秋季继续缓慢上升,主要由降水的缓慢累积所造成;冬季由于温度低,土壤湿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咸阳市气候暖干化及干旱灾害趋势判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咸阳市1961-2009年气象资料,利用Z指数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咸阳市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49年来,咸阳市出现3年重旱、2年大旱、8年偏旱,重旱大旱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偏旱年份大部分出现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年。(2)各季节重旱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