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省农产品虚拟水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虚拟水指数的概念,制定了等级划分标准,并对陕西省1989~2004年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989年陕西省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分为3级:(1)较低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安康市;(2)稍低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和商洛市;(3)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汉中市和铜川市;2004年可分为5级:(1)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2)中上水平的区域,包括铜川市、汉中市和安康市;(3)稍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商洛市;(4)较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宝鸡市、渭南市和延安市;(5)很高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和咸阳市。可见近16年来陕西省各地市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呈增长趋势,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榆林市,其次是延安市和咸阳市,而增长最少的是西安市和汉中市。1989~2004年陕西省居民的人均年农产品消费虚拟水含量是农村高于城镇居民,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54a来农业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灾害是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省54a来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对旱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得出陕西省旱灾有发生频率加快、灾情加重趋势,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干旱受灾面积有3~4a的变化周期,农业旱灾成灾率和受灾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73x。灾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北灾情最严重,关中次之,陕南最轻。灾害主要集中在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洛川县、定边县。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陕西省耕地可持续利用,中文采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模型对陕西省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大气调节功能价值、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和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进行测评,并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别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陕西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上升趋势,10年共增加205.37亿元。各组分贡献率中,涵养水源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最小;2)从市域尺度分析,2000~2009年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共增加96.95亿元;而减少最多的是安康市,10年共减少77.24亿元。从价值组分分析,大气调节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间共增加39.55亿元;水土保持价值增加较多的是西安市、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12.74亿元、10.7亿元和8.02亿元;涵养水源价值增加较多的是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31.23亿元和49.39亿元;而净化环境价值变化较小,除铜川市保持不变外,其余各市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陕西省渭北不同地区优质示范园红富士果树叶片的养分含量,并运用DRIS、M-DRIS和DOP三种不同方法对果树的营养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地区的叶片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延安市、铜川市和宝鸡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养分是Cu,渭南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是Ca,咸阳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是Mn.五个地区相比,铜川地区苹果叶片内养分最不平衡.最后,给出了陕西省渭北各市示范园红富士果树各种养分需求顺序.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粮食安全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经济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削弱,粮食安全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陕西省的11个地区为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陕西省粮食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大,人口与其他农业产业也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渭南市、咸阳市和西安市的粮食安全综合得分最高,分别为12.903、11.513、8.693,粮食安全水平较高;粮食安全综合得分较低的三个地区是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和商洛市,粮食安全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关中地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DEM)、地貌类型等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关中地区1986-2007年NDVI变化图谱,并从栅格、地貌单元、坡度带及行政区划等多个尺度上,分析该区近22 a来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6-2007年,关中地区年度NDVI]增加了20.91%,2000-2007年年均增幅约为1986-2000年的2.31倍;各地貌单元NDVI增幅表现为:黄土台塬>黄土墚峁>山地>平原>黄土塬;各坡度带NDVI]基本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大,且均呈增大态势;各地市年度NDVI增速为:渭南市>铜川市>宝鸡市>西安市>咸阳市。关中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使了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关中地区1999~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参照农业生态协调度计算公式,结合关中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关中地区及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1999~2008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表现为从上升到近两年来下降的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除个别年份外,都处于较稳定的上升趋势;(2)关中各地市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渭南市和杨凌区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的上升趋势最快,咸阳、宝鸡市次之,西安和铜川市的协调度上升趋势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的发展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则处于波动增长影响。针对关中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提出农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及其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省公顷”参数本地化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9-2019年间河北省及各市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参数修正后获取的河北省耕地均衡因子最大,耕地生态足迹最大。2)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2009-2019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幅不明显,全省处于生态赤字状态。3)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均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南部生态足迹多样性大,生态承载力高于北部,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强于北部。4)2009-2019年河北省人均GDP不断攀升,但各市万元GDP生态足迹降幅明显,中南部降幅达到5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60a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与大气污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60a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关中城市群能见度月平均、季平均变化特征,并通过讨论能见度与污染指数的关系,间接分析了关中地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能见度存在明显的月、季变化,能见度与空气污染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980年后,关中西部能见度呈逐年变好的趋势,关中东部能见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借鉴杨志峰等将生态活度位理论从自然生态系统推演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这一思想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活度位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对陕西省省辖各地市的总生态活度位及其属性进行分析评价;在SPSS统计软件环境中,以各区域总生态活度位为分类实体,进行模糊动态聚类,提出市域生态活度位的三种发展模式。评价结果表明:宝鸡、咸阳、汉中的总生态活度位为优越型,其综合值界于0.774~0.847之间;西安、安康、商洛、延安的总生态活度位为过渡型,其综合值界于0.497~0.706;铜川、榆林、渭南的总生态活度位为贫乏型,其综合值界于0.295~0.427。  相似文献   

14.
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C-D生产函数、供需函数和厂商定价公式对关中地区非农化过程中农地资源损失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关中地区农地资源代价性损失量为10773hm2,过度性损失量ⅰ为14247hm2,过度性损失量ⅱ为5474hm2;过度性损失量ⅰ的比重西安和咸阳较高,杨凌和渭南较低;过度性损失量ⅱ杨凌和渭南比重较高,西安和咸阳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度量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运用该方法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市人均生态足迹1.8887 hm2,生态承载力0.4627 hm2,生态赤字1.426 hm2;此外,对宝鸡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反映出10年来宝鸡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关中地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地貌类型等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关中地区1986~2007年林草覆盖率变化图谱,并从栅格、坡度带、地貌单元及行政区等多个尺度上分析了该区近二十二年来林草覆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6~2007年,关中地区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5.25%,2000~2007年段增速约为1986~2000年段的2.60倍;各地貌单元林草覆盖率增幅表现为:山地>黄土梁峁>黄土塬>黄土台塬>平原;各坡度段的林草覆盖率增加,增速随坡度增大而加大;各地市林草覆盖率增速为: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铜川市>宝鸡市。研究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特点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使了该区林草覆被情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