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兰州市春季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兰州市2005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监测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色度随时间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大风时,沙尘浓度较高,红度、黄度也高,相应地污染物比例就小,明度就高;有降水、阴天和多云天气时,空气中沙尘和污染物少,明度高,而沙尘和污染物的比例变化比较小,所以红度和黄度也高;无降水且风速小时,污染物比例大,则明度低,相应地沙尘比例小,红度、黄度也低。本文还分析计算了沙尘暴发生时沙尘粒径的分布、PM10和PM2.5的质量分数以及PM2.5在PM10中的比重;粗细粒子比重不同说明沙尘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2.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五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相似文献   

3.
黄土的风成说表明粉尘黄土沉积及其成壤与沙尘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粉尘搬运的典型:沙尘暴是一种在强冷空气条件下粉尘快速而大规模被搬运和沉降事件,而长时间尺度的沙尘暴事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同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进而会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粉尘沉积及其成壤强度的变化。本文是在考察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机制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和成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变化及其对黄土高原地区粉尘沉积和成壤强度的可能影响。主要结论是: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虽然粉尘沉积区的降水并没有显著增加,但粉尘源区气候趋于暖湿化,导致中国北方沙尘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使得黄土高原粉尘堆积的速率减小,因而,黄土高原地区将进入一个成壤相对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西部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暴源区,该区每年春季会发生多次沙尘天气,其中有些是强沙尘暴天气。本文对2005年5月10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观测,并在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和林格尔县盛乐开发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楼区进行采样,通过对降尘样品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其降尘的粒径分布范围广,从1mm到<0.001mm均有分布,降尘物集中在0.25-0.05mm之间,其占整个采集样品的63.39%;其它各粒径分布段的总和为36.61%。降尘采样物质地属细砂土,这与采样地紧靠沙尘源地有关。电镜扫描观测表明,颗粒物搬运距离近,磨圆程度低。这种沙尘暴天气对土默特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其进行预报,并进行预防,将会减少工农业生产中的损失,降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回顾总结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现状,本文评述了近20多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从沙尘观测、气候学、预报、变化趋势以及防御对策等6方面简要评述了它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指出北方沙尘主要源于中国西北及蒙古地区;随沙尘天气强度逐渐加强,不同沙尘天气时地面沙尘浓度约按3倍的比率依次递增;揭示了我国北方的五大沙尘暴多发区;主要有纯冷锋型和冷锋加中系统混合型两类沙尘暴爆发环流型;近50年来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这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东亚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防御沙尘暴重点要抓五大多发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及沙尘暴预警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以银川市城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为基础,结合污染源背景分析,探讨了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银川市首要污染物主要有PM_(10)、PM_(2.5)、SO_2和O_3,以颗粒物为主;2)银川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季节特征,即SO_2、PM_(10)和PM_(2.5)浓度总体上呈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O_3浓度总体上呈夏季高,其他季节低的特点。这与不同季节污染物排放源强度、地理背景和气象条件等有关。3)银川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区域表现特征整体呈中部低,东、西部高的特点,主要受区域污染物排放源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六种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CO、O_3)浓度实时变化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主要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时间尺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颗粒物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3月起颗粒物浓度不断降低,于7月达最小值,此后不断升高并于次年1月达最大值;(2)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颗粒物浓度在周末低于工作日;(3)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曲线呈"三峰三谷"结构;(4)PM_(2.5)与PM_(10)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性的大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5)PM_(2.5)与O_3相关性不强,而与SO_2、NO_2和CO线性正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也受季节影响,PM_(2.5)与CO的相关性在春季明显弱于其他季节,与NO2在春季明显高于其他三季,与SO_2在夏季明显比其他三季高;(6)全年来看,PM_(2.5)与气压和湿度正相关,与气温和风速负相关;在季节模式下,排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部分,该相关性在夏季与其他季节相反,即PM_(2.5)与气压和湿度负相关,与气温和风速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们利用布设的地面大气电场仪观测沙尘天气中大气电场的变化。通过对2002年春季几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数据的分析,获得了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初步的大气电场特征。通过比较沙尘和雷暴天气现象下的大气电场特征,我们认为可以将大气电场仪作为有效的监测装备用于监测沙尘天气现象,而应用于气象业务。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全新世气候变迁与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磁化率、CaCO3百分含量、色度(明度、红度、黄度)、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初步重建了河西走廊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发现河西走廊全新世大暖期从9 000 a BP开始,结束于2 200 aBP,期间有3次明显的气候旋回:8000~6200 aBP,5 600~4 300 aBP,3 000~2200 aBP.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在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古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旨在说明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24日出现在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物理量场方面对此次沙尘暴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的垂直速度、散度、涡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情形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此次沙尘暴发生之前,大气低层是下沉运动区,成为弱辐合和辐散并存之势;高层为上升运动区,随着低层的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导致强沙尘暴的发生。从地面至高层转变为下沉运动区时,沙尘暴减弱至消失。涡度场上,沙尘暴发生前,低层是弱的正涡度分布,在沙尘暴发生期间正涡度迅速增强,对应蒙古气旋的发展增强,之后,正涡度减小,此时气旋中心移出内蒙古境内,至24日夜间,气旋东移入海,内蒙古地区的沙尘天气结束。此次沙尘暴发生前和发生期间的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在30%以下,近地层的干燥大气,也是内蒙古中西部出现强沙尘暴的条件。由于相对湿度迅速增大至50%以上,沙尘暴开始减弱以至消亡。在沙尘暴发生期间的上空,螺旋度的绝对值达到最大,且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呈明显的上负下正形势;而在沙尘暴发生前和减弱时,或者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值较小,或者没有形成螺旋度正负相间的明显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24-25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自2001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地域最广的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为了进一步探讨这次强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文中采用NCEP/NCAR1°×1°每天4次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沙尘暴出现之前和出现时的垂直螺旋度、高空急流、垂直速度、涡度平流、温度平流等物理量。通过分析得出:出现沙尘暴时垂直螺旋度存在着上负下正的分布特征,更加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高空强急流带呈南北向的分布,是引导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主要因素;低层垂直速度的不断增大为大气上升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平流的合理配置,促使冷槽加深发展;低层冷温度平流的增强,使得地面冷高压强度加强。各物理量场的这些特征,为今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北京沙尘暴沙尘源区的地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年环北京地区280个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环北京沙尘暴沙尘源区的地表特征。结果表明环北京地区干土层和植被指数的分布与沙尘暴易发生路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春季干土层厚、植被覆盖差,夏秋好,这是造成春秋冷空气活动同样频繁,而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秋季少的主要原因;干土层、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年变化,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华北北部沙漠面积近几年逆转率增加,有利于沙尘暴减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环境监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NCEP/NCAR 0. 5°×0. 5°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3—6日先后影响了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强沙尘暴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受影响城市的PM10日平均浓度相对月平均浓度增长了2~10倍,PM2. 5日平均浓度相对月平均浓度增长了5~8倍。强沙尘暴爆发期间颗粒物浓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PM10浓度值较PM2. 5浓度值增幅更加明显,表明沙尘暴裹挟了大量的粗颗粒污染物;相反,沙尘暴发生期间,SO2、CO和NO2三种气态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沙尘暴对气态污染物有一定的扩散效应,而对O3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此外,沙尘暴爆发期间能见度低值区、PM10浓度高值区以及3 h正变压区的位置基本一致,都位于地面冷锋的后部地区,这为沙尘暴及其污染预报和预防提供了天气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0-2007年中国83个重点城市的PM10颗粒物浓度,对中国地区近8年来PM10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中国重点城市近8年来PM10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中国重点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其季节统计结果表明,夏季PM10浓度最低,说明了降水对颗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冬季PM10浓度最高,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燃煤带来的污染,导致了该时段内PM10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阿拉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亚洲粉尘释放的关键区域,元素示踪研究表明中国西部沙漠和北部沙漠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的主要源区.通过收集总结大量的大气观测、地球化学、地形数据,对比当前研究已得到粉尘的成果和释放模式,初步认为中国黄土物质来源于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这两个沙漠(包括阿拉善高原的戈壁)的...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1月1日-2017年12月25在乌鲁木齐米东区以每24小时为一个周期采集了34个大气PM_(2.5)样品,结合同步的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分析了颗粒物PM_(2.5)汞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东区颗粒物PM_(2.5)汞浓度范围为57-543pg/m~3,平均值为269±131pg/m~3,在我国处于中等污染水平,高于全球背景值,降雪对颗粒物PM_(2.5)汞有显著去除作用。3个点位颗粒物PM_(2.5)汞较大的变化范围表明除了地表汞的释放外,监测点明显受周边的人为汞排放源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试验点位颗粒物PM_(2.5)汞浓度与大气污染物SO_2、NO_2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人为汞排放源对颗粒物PM_(2.5)汞浓度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2004年春季沙尘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霍文  李霞  艾力  王健  赵晓川 《干旱区研究》2006,23(2):210-215
利用逐日的Davis自动气象站和FD12水平能见度仪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2004年春季系统性沙尘暴和局地性沙尘暴的环流形势、气象要素及能见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前期气温持续上升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下垫面条件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条件;(2)低压槽前暖平流提供了热力条件,低压槽前正涡度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3)下层锋区的加强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因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重要的局地热力因子,也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内在动力;(4)系统性沙尘暴能见度变化趋势复杂;局地性沙尘暴能见度变化走向分明,器测值约为目测值2倍;(5)系统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各气象要素变幅很大;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短,各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有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春季大陆内蒙古地区发生多次沙尘暴,强度之大及影响范围之广为近年来罕见,本文主要报告3月下旬在台湾中部量测大气悬浮微粒之结果,并针对此案例分析大陆沙尘对本地PM10物化性质的影响,采样时程从3月26日开始至31日,地点选择梧栖、崇伦、彰化、草屯和南投测站,每天分日夜於各测站采集粗粒(2.5μm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典型城市API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北方9个典型城市(北京、哈尔滨、青岛、太原、沈阳、大连、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2002-2008年连续7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对各月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天数和首要污染物以PM10和SO2出现的天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污染最为严重,PM10为我国北方9个典型城市(北京、哈尔滨、青岛、太原、沈阳、大连、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首要污染物。研究还结合北方典型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均值,分析了各地污染的成因;并对环境因素:温度、降水、湿度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水与空气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大部分城市湿度与其呈负相关,而乌鲁木齐则为显著的正相关。此外,还以兰州市为例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较2006年3月份的一次强沙尘暴期间空气污染指数与2007年同期空气污染指数,讨论了沙尘暴对我国北方空气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冰川站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大气颗粒物观测数据,通过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使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老虎沟地区不同粒径颗粒物(PM_(10)、PM_(2. 5)和PM_1)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的分布。结果表明:①影响研究区的气流轨迹主要来自偏西方向,夏季还受到偏东气流方向的影响,3类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夏季节高、秋冬季节低的特点。②PSCF分析显示,春季颗粒物浓度高值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向下游传输关系密切,夏季研究区颗粒物浓度高值的形成主要受到偏西方向的塔里木盆地周边、新疆北部、河西走廊西部等地区,以及研究区偏东方向的内蒙古西部、河西走廊、宁夏,甚至陕西西部等地区共同影响。③春季CWT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西北和偏西2个方向,夏季CWT高值除了偏西方向上贡献,还有来自偏东方向河西走廊等地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