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西吉县为例,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从土地利用信息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方面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三方面进行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吉县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耕地逐年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最快,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是影响西吉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土地利用数据库及2000年、2005年两期新疆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及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新疆近1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各地类间的转移变化状况,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最后采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并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处于上升状态,其年变化幅度最大;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部分主要被开发为耕地;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工矿居民建设用地增加迅猛.由马尔科夫过程预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后,草地、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等是驱动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虎林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研究区1993和2003年landsat5遥感卫片的解译数据为基础,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探求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结合虎林市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选取了20个社会经济指标,应用Matlab语言编程,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耕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减少,肉蛋奶产量,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农民纯收入等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研究》2021,38(3):843-854
为了揭示伊犁河谷西部地区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驱动因素,选取2001—2016年16景卫星影像数据,基于"3S"技术,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植被覆盖时空演化规律,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探究了影响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1—2016年,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占总面积87%,占土地利用类型主导地位,构成区域土地利用基本格局,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冰川、沙地及水域面积持续减少;(2)研究区植被大面积稳定演进,低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约1333 km~2,高植被覆盖等级面积持续增加1020 km~2,植被覆盖由中低等水平向较高和高植被覆盖等级转变;(3)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出研究区土地植被覆盖演化受自然和人类因素共同影响,降雨、气温、人口、GDP及高程为演化的主要因子,部分因子对土地植被变化的差异性显著,出现双因子协同增强现象;(4)气象要素是区域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为次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干旱区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县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也为干旱区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积累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疏勒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ArcGIS9.2和ERDAS9.1平台,对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资料,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流域2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疏勒河中游地区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为未利用地、牧草地、耕地,三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22%,2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变化。(2)疏勒河中游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和牧草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3.60%、7.97%和7.68%。(3)政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促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信息熵原理,分析了1999~2013年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近15年间,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态势,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向均衡状态转变;2)信息熵空间差异显著,海拔低、经济发展快的东部河湟谷地信息熵值高,祁连山地及柴达木盆地居中,海拔高、经济发展最慢的青南高原区信息熵值最低;3)人口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是推动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黄翀  郑巍 《干旱区研究》2012,29(4):735-741
基于玛曲县1975-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静态比较与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两方面,定量分析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随着玛曲县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快,林地、水域面积净减少,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5-1995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了0.076 5,而1995-2005年综合指数减少了0.709 2, 说明1975-1995年玛曲县土地利用程度处在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期,1995-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衰退期。根据土地利用熵值多年变化特征,利用GM(1,1)模型预测,2006-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调整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GIS以及地理探测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甘肃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利用程度和地类转移进行分析,并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农牧交错带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三者占比超过95%,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度均小于0.01、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全域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先增加后放缓的趋势;(2)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占研究区总体变化面积的96%以上,各地类间转换活跃,LUCC较集中分布于陇中黄土丘陵区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3)在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地理探测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甘肃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段驱动因子相异,其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驱动(前者对土地利用变化解释度更强),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度强于单因子解释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巴州耕地变化趋势与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机制与其驱动力又是干旱地区相关问题研究的核心。巴州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30年间巴州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耕地变化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0年之间巴州地区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变化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并与总人口、粮食总产、机械总动力等人口和农业生产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嘉峪关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与人口增长及城镇化、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等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受资金、电力等的影响,建设用地随之表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存量建设用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针对嘉峪关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靶区,以GIS和RS技术为手段,利用解译的1986,1995,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其景观基质差异较大,1986年为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1995年为沙漠和草地共同构成,呈现出复合型特点;而2000年之后,沙漠以其57%以上的面积而成为唯一的景观基质.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来看,耕地、建设用地和沙漠的稳定性最强,在不同时间段内,其保持自身面积不变的比例均在85%以上.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方向来看,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两个,一是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向耕地的转化;一是耕地、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另外盐碱地、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非常重要.从不同时期土地图斑随时间的双向变化分析发现,该区域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改造盐碱地的事实,也同时存在着毁林毁草开垦荒地,以及荒漠化土地扩展的现实.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降水、人口和牲畜数量,以及农牧业经济地位变动,同时大的政策因素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核心。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比较迅速的辽宁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辽南地区自1954年以来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辽南地区的土地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之间。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用地扩展以侵占耕地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塞尔指数和GIS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并基于2000~2007年42个典型县域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评估模型,探讨该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省域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行政面积约占全省的46%,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80%.(2) 2000年以来,全省及三大片区内部各县域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逐渐由波动趋于相对稳定.(3) 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涝面积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水库容量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从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中解析出耕地利用4因素,即耕地利用广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结构以及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得各阶段耕地利用4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并参考其偏相关系数,研究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这4方面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不断加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始终是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但其影响趋势缓慢减弱;(2)耕地利用广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趋势减弱,二者互动效应不明显,然而,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增强;(3)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增强趋势凸显,从而,加大耕地利用程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效新动力。(4)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减弱,然而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渐强。  相似文献   

18.
兰州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经济区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中段,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的核心。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兰州经济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兰州经济区土地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从而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渭干河流域近30 a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结果表明:① 近30 a渭干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较大的县,人均农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少,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粮作比,有助于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③ 在控制流域耕地面积,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满足粮食库存消费比30%的要求下,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粮作比需求预测值低于2009年实际粮作比,农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考虑各县差异,对粮作比预测值进行调整,得出各县合理的粮作比。地区应该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流域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