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喜迎祖国五十华诞之际,由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蒋蓉、汪寅仙、谭泉海、徐汉堂和吕尧臣联袂创制的紫砂陶艺精品《跨世纪壶》在陶都江苏宜兴出炉了,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99江苏陶艺展”上展出。此壶壶嘴作“2”字,三只壶脚由三个“0’’所组成,合为2000年。壶嘴又作成龙头样,以示2000年为龙年。壶盖顶端为“世纪”两字。壶体上凌驾着一个大半个圆形的提梁,含意跨越世纪之意。壶盖边上连续刻上一圈不同篆书的“禧’字,以表“千禧之年”的兆头。这只壶的底部刻有六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姓名。整个一只千禧壶浑…  相似文献   

2.
“东坡提梁壶”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它与苏东坡的一些轶事趣闻有关。传说苏东坡曾四次到过宜兴,深深地被宜兴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他曾在《乞常州宜兴居住得准》中表达了他的“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水”的愿望。在宜兴期间,他在游览、讲学、作诗之余,常常邀请二三知好,煮茶品茗。他依据品茗时的情况,别出心裁地构思了一种“提梁壶”,请当地紫砂艺人精心制作,烧制而成。这种茶壶可用三根杆子支撑,悬挂空中,燃薪煮茶。当茶香四溢时,踞座品之,倍添情趣。“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句,便是苏东坡登山抒怀  相似文献   

3.
我读壶翁     
我知壶翁,在二年前,偶在一家茶文化的刊物上,看到有关壶翁的报道,“壶翁”便留在我的心中,并以为以翁称者,自然是一位老者,以“壶翁”自称,自然是一位资深的紫砂壶艺家。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对心仪已久的壶翁和他的壶,由喜爱进而变得有些渴望了。终于,我收到了寄自台湾的《壶翁茗壶集》,当时激动的情绪和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捧读三过,始知壶翁者,真名邱显裕,1950年生人,台湾颖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1年开始,多次在台举办个人壶艺展,得誉颇多。我想,邱先生的以“壶翁”为号,是自己为求毕生精力致力于紫砂…  相似文献   

4.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5.
读壶琐谈     
器物精粗之辨闲来读书,读到明代制壶名手徐友泉曾有过"吾之精,终不及时(大彬)之粗"的慨叹。读来,总感到徐先生无论是做壶还是做人的谦虚和大度。手工艺人,多是继承传统劳动人民气质最多的,我一直这样的认为。尤其是能够投机钻营、夸夸其谈、目无一切的这些特点几乎在他们身上难以找到。这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目标追求的相统一。一个手艺人,他的最小目标无非就是做出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8日至12日贵阳市举办了全国首次斗壶大赛,邀请文化部指定的紫砂文化传承人之一的汪寅仙紫砂工艺大师,宜兴陶瓷协会主席史俊棠、著名茶文化学者、著有《鉴壶》一书的寇丹及江苏其他紫砂高级工艺师共7人,对贵阳市民间收藏的紫砂茶壶逐一进行各人打分海选,原则是按"泥料、造型、技艺、装饰"分别以10分计分.  相似文献   

7.
以壶瓶枣及木枣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年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枣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果实的生长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在7月11日两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木枣;随着果实的生长,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幅度高于木枣,且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木枣先达到最大值;随后两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木枣先达到最小值;最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而木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阳羡茗壶系》成书于明代末年,由学者周高起所撰。就历史学和工艺学而论,该书尽管存在编排不甚合理、记述不够完整等不足,但它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紫砂茗壶的专论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且,该书的编撰,不仅在宜兴紫砂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陶瓷史和茶文化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紫砂茶壶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爱好,赏玩,收藏,我想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饮茶器皿,更在于它是一种集诗文、书法、绘画、雕塑、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是文人、画家、陶艺师溶合一起的艺术结晶。由香港“雨竹堂”顾大豹、蔡立群促成,最近在陶都宜兴问世的“陆俨少杜甫诗意八珍壶”可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创举。它是香港“雨竹堂”为敬贺国画大师陆俨少八十大寿和上海嘉定县“陆俨少艺术院”落成特意组织制作的。每套壶八个款式,每壶都镌刻有陆老根据自选的杜甫诗意  相似文献   

10.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11.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更有人推崇他为“明代良陶让一时”。大彬的作品存世不多,文物鉴赏和紫砂爱好者视“时壶”为珍品,是因为“时壶”在当时和后世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茶文化繁荣鼎盛,瀹饮开启千古茗饮之宗,茶具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紫砂壶的问世,更是给茗饮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风。明代收藏家、鉴赏家周高起通过给宜兴的制壶大师品评归类,对他们的制作风格、作品的创新之处及地位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同时,对泥料的产地和配制、种类及其特点,对紫砂壶的收藏与鉴别、保养也相应作了科学性的介绍。可以说,《阳羡茗壶系》就是一部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4.
以易裂品种壶瓶枣为材料,研究了GA3对壶瓶枣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壁成分、相关酶活性及其全红期裂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A(320 mg/L)可以降低壶瓶枣裂果率;果实从膨大期开始,果胶甲酯酶(PME)及纤维素酶(CX)活性开始上升,至白熟期活性达到顶峰,随后活性降低,而果胶酶(PG)活性高峰则出现在半红期,随后酶活降低,且GA3表现出对PME,PG及CX酶的抑制作用;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逐渐增多;全红期处理组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48,240 mg/g,而水溶性果胶含量低于对照1.53 mg/g。  相似文献   

15.
‘壶瓶枣’日光温室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壶瓶枣’成熟季节遇雨裂果的问题,使其提早成熟,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日光温室栽培试验对壶瓶枣物候期、生长量和果型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壶瓶枣’的萌芽、初花、盛花、结果和成熟,分别比露地早55、46、53、55、37天。在日光温室内,‘壶瓶枣’根蘖苗、嫁接苗抽枝量比露地分别提高31.7%、30.1%;枣吊数分别增加27.9%、35%;枣吊长度增加14.2%、34.5%;吊果率提高28.8%、23.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温室内外‘壶瓶枣’的果形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露地栽培的‘壶瓶枣’,果实呈长倒卵形,而温室内枣果近似椭圆。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著名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术家许四海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四海壶具博物馆,已于去年10月在上海市兴国路322号开馆。壶具博物馆展示了从原始彩陶到明清紫砂壶千余件精品。其中的孟臣壶、大亨壶、曼生壶等均系稀世珍宝。馆内同时还陈列了中国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代表作。馆长许四海说:“建立四海壶具博物馆,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壶文化,填补国内国际空  相似文献   

17.
"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艺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它从清朝乾隆时期出现,至今影响深远,其中的数款经典壶型被众多紫砂壶艺家认为是紫砂壶中的"巅峰之作",不断被后人仿制,其主要创制者——陈鸿寿也被誉为"中国紫砂历史上四大高峰时期的领军人"。"情味"一词最先应用于对抒情文学的评价,后来被文艺批评家阐释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对抒情文学审美价值的一种高度概括。本文主要从"曼生壶"的壶型、题材和创作意旨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曼生壶"审美中的情味要素,并总结出"曼生壶"之情味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其引种和栽培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壶瓶碎米荠的生态环境,并在不同的光照、温度、pH值和储藏条件下,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测定。[结果]在壶瓶山一带的自然分布区内,壶瓶碎米荠种子无休眠现象,种子能自然萌发成苗,其萌发特性完全适应了自然分布区内稳定的低温溪流环境。温度在15~25℃时,壶瓶碎米荠种子发芽率较高;超过25℃,种子发芽率和萌发速度迅速降低。壶瓶碎米荠种子萌发对pH值条件要求不严格。光照对种子萌发也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条件。自然通风条件下,壶瓶碎米荠种子寿命约为80 d。[结论]人工育苗时,应该考虑温度和光照因素,萌发过程温度不宜超过25℃,种子保存需低温干燥。  相似文献   

19.
壶痴壶怪许四海上海虹口区收藏学会蓝翔1992年12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一天,上海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在此前,上海也有几家所谓的私人博物馆,可陈列的收藏品仅有几平方,至多十几平方,只能...  相似文献   

20.
思茅壶蚧属同翅目、蚧总科、壶蚧科。分布于江西、云南等省。为害木荷、樟树等。本文对壶蚧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壶蚧以成虫、若虫在寄主上吸取汁液,被害后枝条,甚至全株枯死。壶蚧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蚧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开始孵化,11月份以雌虫越冬。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在幼龄阶段用40%的乐果等1000倍液喷雾或埋根法,进行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