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杂交籼稻新组合培两优568的选育与栽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培两优568是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6年2月审定的一季晚稻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早于汕优63,而产量高于汕优63。湖南省区试,高产试验点高产水平达577kg/667m^2,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布置的生产试验湘潭点上产量达589kg/667m^2。此外,该组合还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和较好的高温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红莲优6号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遗传所杂交水稻研究室近年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我市于2002年引进作一季晚示范栽培.表现出生育期适中、株型好、抗病性较强、分蘖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当年种植114.7公顷.平均单产(即每667平方米产量,下同)586千克:2003年扩大到种植1740公顷.平均单产546千克.比对照的一季晚稻汕优63平均增产12.6%;2004年推广7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合湘北湖区种植的优质双季晚稻机插品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6个品种在安乡县机插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生育期以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盛泰优018和泰优398产量较高,生育期适宜,综合表现优异,适合在安乡县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4.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500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两优50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64S为母本,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500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头季比汕优63生育期短4d,产量相当;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63长7d,增产1倍左右;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湖南省主推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避开水稻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与抽穗期的高温热害,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时期的气温对一季晚稻品种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抽穗灌浆结实及产量的影响,同时调查了湖南省大面积生产的高温热害.研究与调查结果表明:在湘中地区,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20日左右,生育期相对较短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30日左右,最安全的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是8月13日后,最安全的抽穗灌浆期则是8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两优2186是福建省农科院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好.2001年在莘口镇曹源村(海拔180米)进行双季晚稻栽培,平均产量8085公斤/公顷,比汕优63增产13%.中村乡杜水村(海拔530米)作中稻栽培,平均产量8520公斤/公顷,比汕优63增产14.3%.1999年在湖北襄樊作中稻栽培,产量高达10455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01,(2):21-21
<正> (一)两优363的产量和生育期表现 1998年两优363(见中心彩页)在贵阳产量试验(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结果:每亩产量518.0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0.6%。增产显著:比对照汕优63减产1.9%,差异不显著。生育期158天,比汕优64晚熟2天,比汕优63早熟10天。 1999年两优363参加贵州省杂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在凯里、德江、遵义、贵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的氮素吸收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的吸氮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早熟组合威优64的每亩平均总吸氮量为9.310千克,迟熟组合汕优63为10.292千克。汕优63比威优64多吸0.982千克,差异主要在于秧田期,大田吸氮量两组合仅相差0.1千克。大田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前期威优64多于汕优63,中期少于汕优63,后期相差甚微。统计分析表明:汕优63和威优64每亩最高产量吸氮量分别为10.243千克和10.847千克,每亩最高产量的穗数分别为18.12万和28.73万。本文最后讨论了不同熟期组合的施氮量,施氮技术及品种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逆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早、晚稻品种生育期、抗性、产量的表现及早晚稻品种合理搭配是提高水稻全年产量着重考量的技术措施,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技术指标。从综合产量、生育期、抗性、落色和特征特性等因素来比较,以早稻组株两优4024、荣优9号、陆两优996这3个品种表现优秀;淦鑫203虽然产量较高但易感稻瘟病、选用时要慎重考虑;这些品种2014年均可大面积推广。晚稻组天优华占、天优998在2013年虽表现很好,但生育期都比较长,考虑到晚稻寒露风因素,建议天优华占作为中稻主要组合进行推广,但晚稻推广要与早稻生育期(收割时间)衔接好,安全齐穗期一定要把握好;荣优华占、五优308、荣优225组合田间表现较好,生育期适中且产量较高,可在临川区晚稻中大面积推广;泰优398生育期很短,针对种粮大户面积大,劳动力短缺很难在一定时间完成二晚栽插,因此后面栽插田可考虑选用该组合;早稻栽西瓜田再栽二晚,因栽插时间推后也可选用该组合,以确保安全齐穗。因此,充分利用品种特征特性也可变劣势为优势。  相似文献   

10.
T优5570系福建农林大学遗传育种研究所用T55A与明恢70配组而成的中、晚稻新组合。1999年引入我市试种,连续3年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连续3年在我市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02.55公斤,位居区试品种第二名,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3%。2002年在我市水源乡大户  相似文献   

11.
国外稻种资源在广东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在利用国外稻种资源进行水稻优质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绿黄占,七黄占,双七占等优质抗病新品种。利用外引资源育成优质稻主栽品种七桂早25号,七山占,粳籼89和特籼占等,育成杂交稻恢复系3550,4480,广恢122,广恢128等以及育成不育系粤泰A和泰丰A。  相似文献   

12.
日本稻种资源在吉林省水稻常规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建国以来日本稻种资源在吉林省水稻常规育种上的利用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建国以来种植的水稻品种有66%是利用日本稻种资源而育成,有17 3%是从日本直接引进利用,并且利用日本稻种资源育成的品种60%有爱国衍生系品种的血缘,在我省推广面积较大。同时还对日本稻种资源利用价值做了评价,并对其如何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早世代稳定品种和材料与生产上的优良品种和育种中的优秀材料杂交,在早世代(F2、F3)选择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一致的株系或品系,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新材料。并对早世代稳定品种遗传机制、育种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认为水稻早世代稳定作为一种育种手段,必须和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广东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rosoft Excel、DPS、SPSS软件,对部分气候因子跟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相关系数、聚类分析,并初步将品种分为7个类别.其分析结果可为挖掘和利用优异资源、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用6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6个恢复系作父本,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36个,进行两系杂交水稻整精米率性状配合力遗传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整精米率与父本(恢复系)和母本(不育系)的谷粒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 2和0.264 1。6×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F1谷粒组合间整精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基因型方差的65%,特殊配合力方差占35%,一般配合力作用中,父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63.70)大于母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55.34)。  相似文献   

16.
利用噻菌灵诱导pRNAi-IP-UGP2转化植株,对pRNAi-IP-UGP2载体在水稻花粉中的诱导条件及相应诱导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用50 mL噻菌灵溶液(0.8%)隔天喷施转化植株,需要在水稻抽穗前10d以上诱导才能使该载体的IP启动子在花粉中具有较好的驱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了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对红壤稻田的轮作制度布置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促使分蘖速度加快,增加水稻有效穗和粒数,早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对照)增加83.1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29,晚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增加48.0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18。(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使水稻生育期延迟2~7d成熟,结实率比稻-稻-冬闲降低3.1%~5.1%;(3)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生物产量,水稻稻谷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54081.1kg/hm2,增幅26.4%;水稻稻谷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1088.0kg/hm2。水稻稻草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44109.1kg/hm2,增幅27.1%;水稻籽粒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882.2kg/hm2。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前人在不同时期对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代表性观点,并结合近年来对稻种籼粳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籼粳分化的机理并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对籼粳分化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三:一是确定籼粳分化的方向;二是积累和扩大籼粳分化的范围和程度;三是人工选择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部分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个粳稻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20-417、盐稻8号、徐稻3号、连粳99-87条纹叶枯病发病轻,华粳2号、武育糯16等品种发病重;并分析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及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