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南部黄河第一弯内的麦秀山,自黄河谷地倚天矗立,最高海拔4971米,森林植被珍稀茂密,形成典型的高寒森林景观,被划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麦秀山上下,珍藏着九曲黄河第一弯的诸多秘密和瑰宝。  相似文献   

2.
韦荣华 《广西林业》2011,(10):45-46
2011年7月,我随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张蕾、青海省林业厅副厅长李冰等自青海西宁南下,督导检查青海集体林改,探访了处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林区,领略了高寒森林草原的独特风貌。西宁往南120公里,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尖扎县交界,九曲黄河第一湾出现了:黄河在这里并不是人们印象中浊浪翻滚的“...  相似文献   

3.
谈到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玛多县有两个美丽的湖泊湿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它们为下游的黄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也成就了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行程5464公里的黄河,在青海发源地还是一盆清水,但穿过黄土高原后变得浑浊。浑浊的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入海。在黄河入海口,  相似文献   

4.
浅谈拯救黄河的根本措施曾胜虞曾群星郑本贵邹海明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流入渤海。黄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径流量不大。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严重的水...  相似文献   

5.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周边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相邻。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作“三江源头”;这里有青海湖,她是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辽阔的草原,如茵的绿草,浮云般的羊群,构成了诗一般的画卷。来到青海,才知道什么叫辽阔,什么叫富饶、美丽。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态安全的今天,我们更加关注青海。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着青海,关系着中国、关系着亚洲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球的生态平衡、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特殊的影响。青海,地域广阔,人口稀少,…  相似文献   

6.
正最美人间四月天,黄河奔腾入海流。今年4月22日,正值第52个世界地球日,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岸边,第二届互联网植树节——"保护黄河幸福林"植树活动顺利举行。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是此次"保护黄河幸福林"项目种植计划的负责人之一。十几年来,他和队友们腰捆绳索、手拿锄头,克服各种艰难条件,坚持在黄河边的陡峭石质山崖上凿石背土、栽树成林。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色黄得名,又因泥沙含量高成为一条世界名河。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靑海省境内1694公里,流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21.2%,多年平均径流量209.8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9%。  相似文献   

8.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喻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哺育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河探源     
正黄河在青海源头区有3条主要河流:南面的卡日曲比中间的玛曲长,但流域面积比玛曲小,北面的扎曲和南面的卡日曲都有一个近90°的转弯,只有玛曲河势与黄河流向一致。1978年后主要据此确定黄河发源于玛曲。但近几年科考发现:卡日曲流量是玛曲的两倍。有专家认为,根据"河源唯远""流量唯大"的标准,卡日曲应为黄河源头。玛曲和卡日曲到底哪一条才该为正源?  相似文献   

10.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喻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哺育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青海高原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  相似文献   

11.
论青海省综合生态系统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为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脆弱,呈现不断退化趋势;需要构建生态建设的微观主体,重视综合生态系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据统计,黄河流域面积约为83.44万km2,流域总人口约1.3亿,总耕地面积达1800余万k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黄河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地处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是维系整个江河流域生态平衡的“水塔”。全省境内长江、黄河年均给下游输出近500亿立方米的水,输出水量分别占总流量的25%和49.2%,故被誉为“江河源地”。目前,在全国乃至亚洲具有十分重要生态地位的青海省7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59叽,其中乔木的覆盖率更可怜,为0.35%。青海全省森林主要集中在省内东南部与甘、川、藏交界地带,也就是说90%以上的乔木分布于“江河源地”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世纪末的今天,当我们盼望青海人苦心营造,来之不易的绿色,并分享这绿色带来的…  相似文献   

14.
黄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 ,是我国第二条万里巨川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上中游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流域面积 12 6万km2 。千百年来 ,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开发自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创造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相继在黄河流域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的建设工程 ,加快了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涌…  相似文献   

15.
谈到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玛多县有两个美丽的湖泊湿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它们为下游的黄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也成就了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行程5464公里的黄河,在青海发源地还是一盆清水,但穿过黄土高原后变得浑浊。浑浊的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入海。在黄河入海口,不断沉积的泥沙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相似文献   

16.
《沙棘》2002,(1)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 6省区沙棘资源面积占我国沙棘资源总量的80 %以上 ,作为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主战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产生于该地区的沙棘文献在全国沙棘文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为我国沙棘开发利用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新形势 ,更好地服务于黄河上中游 6省区沙棘生态建设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的支持下 ,经过充分协商 ,于2 0 0 2年 1月 ,成立黄河上中游 6省区《沙棘》杂志工作网 (站 )。经研究决定 ,《沙棘》杂志…  相似文献   

17.
马秋香 《中国林业》2009,(15):38-38
贵德县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惟一的农业县,处于黄河岸边,土地肥沃,光热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素有“青海小江南”、“高原瓜果之乡”等美誉。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为使贵德古城变得更加美丽,加快绿化进程,规划好绿化树种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沙棘示范区项目二期工程 2 0 0 0年启动实施以来 ,取得新的进展。沙棘示范区项目一期工程 (1 994~ 1 998年 ) 5年期间共完成沙棘造林面积 6.0 7万 hm2 ,保存 5 .2 7万 hm2 ,保存率达到 86.7% ,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在总结一期经验的基础上 ,1 999年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织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 6省区 1 1县完成了二期工程的规划工作 ,2 0 0 0年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 4省区 5个县正式启动实施。2 0 0 1年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组织下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加强项目管理 ,制定和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是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青海省又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独特而重要,而大面积越来越多的荒漠化正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不断蔓延的荒漠化不仅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文通过对青海荒漠化现状、危害程度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漠化是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青海省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独特而重要,面积越来越多的荒漠化正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不断蔓延的荒漠化不仅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海荒漠化现状、危害程度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