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8个水稻品种的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稻米糊化温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环境温度;日辐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而间接起作用的;其他气候因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且品种间反应不一致;抽穗后20d内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较大,抽穗前10d和抽穗20d后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结实期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8个水稻品种的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稻米糊化温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环境温度;日辐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而间接起作用的;其他气候因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且品种间反应不一致;抽穗后20d内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较大,抽穗前10d和抽穗20d后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5个水稻品种在13个试验地点的播种试验,分析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生态地点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的性状可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划分为6个类型,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对生态条件的变化最敏感,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居中;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为日均温度和日均温差。  相似文献   

4.
灌浆期气候条件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Juliano(1972、1979)、Resurreccion (1977)、Jennings(1979)、赵式英(1983)和高铸九(1983)等人的研究认为,溉浆期的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有影响,一般溉浆期的温度高,稻米的糊化程度也升高。但是,对于这一现象缺少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对种植于北京、南京和广州三地的31个籼型云南稻种稻米的糊化程度与灌浆期气候条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通径和回归分析,试图阐明灌浆期气候条件对糊化程度影响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5个水稻品种在13个试验地点的播种试验,分析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生态地点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的性状可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划分为6个类型,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对生态条件的变化最敏感,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居中;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为日均温度和日均温差。  相似文献   

6.
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温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个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和5个品种的不同地点栽培试验。研究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粒形,碱消值,糙米率,精米率等性状受结实期温度影响小,而垩白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性状结结实期温度为敏感,但受结实期温度影响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异,其中牡丹江17对结实期温度反应敏感,东农416对结实期温度反就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对稻米品质之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以3个品种不同时期抽穗试验研究了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糊化温度(GT)等性状受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影响较小,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AT)、胶稠度(GC)、整精米率等则对日均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但受影响的程度因品种而异;灌浆结实期日均温〉26℃的天数、〈21℃的天数及平均日均温与品质性状关系密切;温度分布的不地米质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稻米胶稠度与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多试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20d内的日均温度是结实期温度对稻米胶稠度影响的主要时段。对稻米胶稠度与齐穗后20d温度关系的回归分析可知,稻米胶稠度随该时段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和抛物线型两种趋势,且这种趋势类型的形成与品种的熟性有关,并与品种对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最适温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不同直播播期,研究了在直播条件下淮北地区灌浆结实期温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影响。主要结果: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很大,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表现为易受影响;糙米率、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则相对较为稳定,受影响较小;稻米淀粉RVA特征值间的受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消减值、崩解值等特征值受影响较大,热浆粘度、糊化温度等特征值受影响则较小。不同品种类型的同一品质性状对灌浆结实期温度反应的敏感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13-314
试验选用直链淀粉含量有差别、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的6个水稻品种,通过二硫苏糖醇(DTT)处理打破蛋白质二硫键后,观察稻米粉快速黏度仪RVA特征谱的形成、特征值,与未处理的精米粉的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比较,进而研究蛋白质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院供试品种米粉添加DTT后,其RVA谱的特征值最高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都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说明稻米中二硫键形成的蛋白质网络可能增强糊化液的刚性或蛋白质水合作用而改变淀粉的吸水性能,两者共同作用协同提高RVA的最高黏度和糊化温度等,为稻米品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米品质研究——Ⅱ.灌浆期间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8个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和5个品种的不同地点栽培试验,研究灌浆成熟期间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等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小,而垩白面积、糊化程度、直链淀粉的含量、胶稠度等性状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其中Lemont的糊化温度、IR_(661)的直链淀粉含量,南京11号的胶稠度以及广陆矮4号、南京11号的垩白面积等部属对环境变异敏感的类型。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垩白面积与日均温、平均光照时数、相对湿度一般呈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在所分析的3个气象因素中,以温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最大,光照条件次之,相对湿度较弱。  相似文献   

12.
稻米胶稠度与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多试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20生内的日均温度是结实期温度对稻米胶稠度影响的主要时段。对稻米胶稠与齐穗后20天温度关系的回归分析可知,稻米胶稠度随该时段的变化呈直线和抛物线型两种趋势,且这种趋势类型的形成与品种的熟性有关,并与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最适温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6个杂交早籼稻新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了杂交稻新组合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籼稻新组合稻米的胶稠度、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所决定,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南粳2728、南粳9108、南粳3908共3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提前7 d收获、适期收获以及延迟7 d、14 d、21 d、28 d收获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南粳3908为最高,主要原因是其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南粳2728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较南粳9108显著提高。稻米品质指标也以南粳3908最优。随着收获期的延迟,3个水稻品种稻米的整精米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外观值、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硬度、垩白度、垩白粒率、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收获期延迟总体使稻米品质变劣,但是收获期延迟7 d对南粳3908稻米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生产上建议水稻应适期收获,提前和延迟收获都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稻米垩白受水稻齐穗后15d内的温度状况影响较大。通过对不同处理下稻米胚乳横断面的电镜观察及精米容重测定可以看出,齐穗后高温下形成的稻米,其精米容重偏低,胚乳淀粉粒结构疏松,其外观上表现为垩白较大。这就意味着高温影响籽粒充实是形成垩白的主要症结所在。对齐穗后高低温处理下水稻籽粒灌浆动态测定及田间分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影响籽粒充实的途径是显著地缩短灌浆期。垩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库源协调。  相似文献   

16.
用13个杂交水稻组合及恢复系,研究了水稻开花与灌浆结实期持续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可降低稻米加工品质,其中对整精米率的影响最大;干旱对粒形影响不大,但极显著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从而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干旱还可影响稻米的蒸煮和食用品质,使稻米的糊化温度提高,胶稠度变硬,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出优质米生产首先应选用优质品种,同时,应选择温光条件和水源条件均好的生产基地,栽培上应搞好灌浆结实期的水分管理,特别注意保持后期的田间水分,不能断水过早。  相似文献   

17.
以9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配制了15个亲本遗传基础差异较大的籼型杂交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稻米及相应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糊化温度进行了单粒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较高糊化温度对较低糊化温度存在着部分显性;籼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数与中亲值间没有显著差异,碱消值遗传方差和双亲碱消值差异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对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研究方法和改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19.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20.
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配制了15个亲本遗传基础差异较大的籼型杂交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稻米及相应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糊化温度进行了单粒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较高糊化温度对较低糊化温度存在着部分显性;籼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数与中亲值间没有显差异,碱消值遗传方差和双亲碱消值差异间存在极显的正相关。并对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研究方法和改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