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抗青枯病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chacoense。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5个拟直立型组和2个花生组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7个种皆为二倍体2n=2x=20,染色体长度介于2.69~6.47μm之间,臂比为1.07~2.54;在10对染色体中,8、9对具中部着丝点,其他具近中部着丝点。根据染色体长度、臂比及随体的位置,可把每个种(系)中6~10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研究中还把染色体的臂比作为独立性状,分析了供试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2)。其中拟直立型组5个种(系)间的D~2差异很大(0.136~11.523),说明该组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型已出现较大分化和变异。拟直立型组与花生组在染色体组型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更显著,首先,花生组中“A”“B”两个标志染色体在拟直立型组中不存在,其次是对称性优于拟直立型组。文中对上述两个组的进化程度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及病毒病是花生常发性病害,筛选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的有效途径,经对15个化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珍珠豆型花生对焦斑病、黑斑病抗性较好,但对网斑病抗性较差;中间型、普通型花生对网斑病抗性较好,但对焦斑病、黑斑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小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杂9102是河南省农科院棉油作物研究所以白沙1016为母本,以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chacoense为父本经有性杂交,染色体倍性操作选育而成的早熟高油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01年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2年引入河南省商丘市进行麦后夏直播试验、示范种植,表现高产、早熟,饱果率和出仁率高,籽仁脂肪含量高,是一个适合北方花生产区麦后直播的优良油用型花生品种。1主要特征特性远杂9102属花生栽培种蔬枝亚种珍珠豆型品种。株型直立,主茎高35.5cm,侧枝长41cm,总分枝7~9个,结果枝6个,叶片较大,椭圆形,绿色。荚果茧形,二…  相似文献   

5.
野生花生遗传物质渗入到栽培种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花生属野生种具有高抗严重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病虫害的优良基因,花生区组二倍体野生种A.correntina对锈病、斑驳病毒病、PStV、蓟马、蚜虫、叶蝉、螨虫、玉米螟等多种病虫害也具有抗性.19份由珍珠豆型农家品种贺粤1号与A.correntina经可育性杂交获得三倍体F1代,F1代再经过人工染色体加倍、回交和多代自交选择,形成的能稳定遗传且性状优良的四倍体新品系,4份栽培品种和野生亲本A.correntina共24份材料用于SSR分析,40对SSR引物中有3对引物PM36、PM50、PM305,能在部分杂种后代(PM36:T60;PM50:J17、J20、J22;PM350:J7、S11、T62)中稳定地扩增出野生亲本的特异谱带,表明这些材料整合了野生亲本的遗传物质.SSR特异谱带可以作为这几份材料中野生亲本A.correntina的特异遗传标记.此外,有两对引物PM36、PM106能在一些杂种后代中扩增出父母本没有的DNA条带,使SSR分子标记表现出非共显性.  相似文献   

6.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鉴定了ICG系统中20个花生品种的黑斑病和青枯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高抗黑斑病中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1个中抗黑斑病高抗青枯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高产、耐低温花生新品种花育4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栽培种遗传基础狭窄,虽然品种间杂交迄今仍是花生育种的主要手段,但国内外花生育种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花生育种要取得突破单纯依靠常规杂交已越来越难,鉴于花生野生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性,对各种生物、非生物胁迫具有抗性,而且具有高产因子,因此认为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利用花生属野生资源特别是花生区组以外的不亲和野生种是拓宽花生栽培种遗传基础、选育突破性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滴灌栽培技术的应用,滴灌花生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使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有了新的特点.本文结合花生褐斑病、锈病、茎腐病、地老虎、蛴螬等的发生特点,提出了滴灌花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 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准确鉴定了该双二倍体。观察结果表明,Am E-4的叶片与豫花9331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等性状与豫花9331差异不显著。Am E-4开花期较豫花9331推迟60 d,结实性与荚果发育状况较差,不利于Am E-4的育种利用。同时,开发了57个追踪Am E-4中A.oteroi染色体的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为创制和鉴定花生栽培种A.oteroi易位系或渐渗系奠定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花生属植物包括7个区组12个区系约100个种,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环境、饲养牲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在花生育种中表现了高产、优质、抗病、抗虫等有利性状。在花生育种中人们通过人工产生三倍体、双二倍体、同源四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种×四倍体栽培种等多种途径解决花生野生种和栽培种染色体倍数不同的困难,为野生种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种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花生栽培品种豫花15为母本分别与野生种A. correntina和A. macedoi杂交,以栽培品种间杂交组合豫花15×白沙1016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花生杂种胚胎发育进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花生杂种胚胎内源激素含量, 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胚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杂交组合的下针率无明显差异,表明栽培种与2个野生种杂交不存在受精前障碍;与对照相比,豫花15×A. correntina表现杂交可亲和,其胚胎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合基本一致;而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12 d内胚胎发育基本正常,17~27 d发育缓慢,之后珠被迅速向内增生抑制了胚的进一步发育并最终败育,在同一时期的杂种胚胎中,3-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二氢玉米素核苷(ZR+DHZR)等促进生长的激素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脱落酸(ABA)含量以及脱落酸与某一促进生长激素或3类促进生长激素之和的比值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推测可能是激素代谢的失衡导致种间杂种胚胎的败育。用IAA、激动素(KT)单独或混合处理不亲和组合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的果针基部表明,外施促进生长的激素能够明显增加胚珠的长度,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推测。  相似文献   

13.
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和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试验参试品种(系)的特征特性,促进江苏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高稳系数法分别对淮南、淮北组的12个参试品种(系)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并进行品质、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各参试品种均具有中等以上的耐旱性、耐涝性、叶斑病及锈病抗性。具体来说,淮南组的‘宁泰9922’产量较高,且稳产性较好;‘苏花0537’种皮深红色,熟期早,适应性广,粗蛋白含量较高;淮北组的‘连1001’、‘赣榆10-6’、‘东花9号’及‘徐0627’分别较对照‘徐花13号’增产4.7%~7.4%,同时产量稳定性优于对照。因此认为以上品种可以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也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花生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省南昌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大田条件下,通过施用生石灰、多菌灵、五氯硝基苯、敌磺钠等4种消毒剂,对连作花生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空白为对照,研究了土壤消毒剂对花生的成苗率、生长期内叶部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消毒剂可以提高连作花生的成苗率,降低花生生长期内叶斑病和锈病的发病率,可建立较为理想的经济产量结构,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五氯  相似文献   

15.
花生栽培种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花生栽培种品种间分子多态性相对缺乏, 至今未构建出较完整的分子遗传图谱。本研究以粤油13和阜95-5为亲本, 通过杂交构建包含184个F6重组自交系的遗传作图群体。采用652对genomic-SSR引物和392对EST-SSR引物对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 从中筛选出121对多态性引物, 在亲本中共检测到123个多态性位点。利用作图群体对多态性SSR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 获得包含108个SSR标记(102个genomic-SSR标记和6个EST-SSR标记), 涉及20个连锁群, 总长568 cM, 平均图距为6.45 cM的花生栽培种遗传图谱。与前人构建的花生野生种(A. duranensis × A. stenosperma, AA genome)SSR遗传图谱比较, 初步确定本研究构建的遗传图谱中有11个连锁群与野生种遗传图谱的6个连锁群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开农1760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开农30为母本、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高油酸、多抗的小果型花生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河南省小粒花生品种区域试验,荚果产量355.17kg/667m2、籽仁产量265.45kg/667m2,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16%和7.46%;百果重156.95g,百仁重68.9g,出仁率74.7%;油酸含量76.4%;高抗褐斑病和颈腐病、中抗黑斑病,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对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促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花生中MAPK基因的情况,利用RNA测序技术对花生耐盐突变体(S2)和对照(S4)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筛选出了14个MAPK基因,位于花生野生种基因组A组的6条染色体上。聚类分析表明,花生14个MAPK基因中13个可以聚到已报道的4个亚类中。利用花生S2和S4构建了盐胁迫处理前后的表达谱,根据调整后的P值,筛选出6个MAPK基因在S2和(或)S4受盐胁迫诱导表达,分别属于A(1个)和D亚类(5个)。为花生MAPK基因的功能验证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2.花生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称"黑疽病、晚斑病"。这两种病遍及我国主要花生产区。多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往往不到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常被误认为是花生成熟的象征。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甚至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花生属三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花生属的栽培花生(6个品种)和两个野生种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如下:姜半、开封一撮秧、伏花生、白沙1016和西洋生均为2n=40=38m+2sm(SAT);四粒红为2n=40=38m(2SAT)+2sm(SAT);A.cardenasii 为 2n=20=18m+2sm(SAT);A.batizocoi 为2n=20=16m+4sm(2SAT)。最后,本文对栽培花生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花育31号(原代号远育16—8)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而成。是利用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国内外首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品种。在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09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6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