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种植的春小麦品种。[方法]选用9个春小麦品种,以西旱2号为对照,分析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果]甘春25号综合农艺性状表现好,抗旱性强,籽粒饱满,籽粒大,千粒重高,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表现对条锈病免疫,产量较高,产量较对照西旱2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陇春27号、甘春27号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定西42号、13JDJ103产量较对照增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根据品种特性,甘春25号、陇春27号、甘春27号、定西42号和13JDJ103可在甘肃中部会宁适宜区域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
在张家川县半干旱区进行了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兰01-368、兰天31号综合性状表现好,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兰天19号(CK)增产35.38%和31.52%,增产幅度明显,适合在张家川县半干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极端低温的提高,为甘肃中部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在甘肃中部种植冬小麦生态意义重大,经济效益显著,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甘肃中部种植冬小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选用合适的冬小麦品种,建议推广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近年来新育成的抗条锈冬小麦品种(系),兰天15号、兰天19号、兰天21号、兰天23号和品系00-30等。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 338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以陇鉴 4 6为母本、陇鉴 14为父本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在 1999- 2 0 0 2年度的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 32 5 8.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兰天 4号增产 7.4 2 % ,2 0 0 1- 2 0 0 2年度在生产示范中折合产量 4 35 9.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陇鉴 12 7增产 6 .4 0 %。该品种丰产、稳产 ,抗条锈性强 ,抗旱、抗寒、抗倒伏、抗干热风 ,营养品质好 ,平均千粒重 36 .2 g,籽粒含粗蛋白 16 .5 2 %、赖氨酸 0 .5 0 %、淀粉 6 5 .2 0 % ,容重 76 4 .3~ 80 4 .0 g/ L。适宜在陇东的环县、西峰区、正宁县、镇原县、宁县、灵台县、崆峒区等地种植 ,并可在六盘山以西的静宁等县的半干旱山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5.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面积及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冬小麦叶片对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动态响应,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对优质冬小麦陇鉴110、平凉43号和中优335的叶面积系数进行了研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产量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在高肥(N:210 kg/hm~2)、高密度(420万粒/hm~2)水平下,陇鉴110和平凉43号产量最高,分别为4 188.093 kg/hm~2和3 789.894 kg/hm~2,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达显著(p 0.05)水平;中优335在中肥(N:105 kg/hm~2)、高密度(420万粒/hm~2)水平下产量最高,为3 018.175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p 0.05)。模拟方程结果表明,陇鉴110产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平凉43号在高肥、高密度水平下产量还有潜力,而中优335不适宜在该地区种植。从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促进后期的叶面积是增加生物产量的有效手段,增加经济产量的关键是增大分蘖期叶面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薯17、金薯20、福宁紫4号、福宁紫5号、龙紫4号、龙紫6号、龙紫9号7个优质紫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新品种的产量和性状等进行比较试验,以福宁紫3号为对照,为其在福建省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龙紫9号产量为46.52 t/hm2,比对照增产22.4%,居第一位;金薯20也表现了突出的丰产性能,产量达42.35 t/hm2,比对照增产11.4%,位列各参试品种的第二位;金薯17产量为39.17 t/hm2,仅比对照增产3.1%;且这3个品种薯块外观好,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丰产性状好,其中龙紫9号、金薯20产量与对照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适宜在该地种植推广。其他品种产量都低于对照,其中龙紫6号和龙紫4号与对照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稻品种产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近年来引进的7个水稻新品种在建瓯市玉山镇种植的丰产性,于2007年在建瓯市玉山镇长布村溪西洋以当地主栽品种两优2186为对照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川优12号、宜优673两组合表现好、产量高、米质优,分别比对照两优2186增产7.21%和6.2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可作为当地当家组合推广;宜优1659、宜香优2292、丰两优1号产量中等,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可适当推广和扩大试种示范;红莲优6号、宜香优1577比对照减产达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8.
对旱塬区冬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鉴110性状表现好,产量构成优,产量最高,为3 725.2 kg/hm~2,与其他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较西峰27号(CK)增产1 303.4 kg/hm~2、增幅53.8%;其次是陇育5号较较西峰27号(CK)增产661.7 kg/hm~2、增幅27.3%,可在旱塬区推广种植陇鉴110,且搭配陇育5号、陇育8号种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5号以中249-250/08T021为母本、兰天27号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区域试验,2 a折合产量6 042.0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6.1%;在2017—201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 324.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7.3%。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中4-1、条中34号、条中33号、条中32号、贵22-14和贵农其他菌系均表现免疫,对混合菌表现中抗。适宜天水及陇南山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4号是以兰天19号为母本、多亲杂交后代0770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101.0 cm,穗长6.8 cm,千粒重48.75 g,容重782.0 g/L。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5 893.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增产3.4%。2017—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6 124.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4.0%。经接种鉴定,中梁34号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中4-1、贵22-14、条中34号、条中33号、条中32号、贵农其他及混合菌等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适宜天水市及周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隆德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对引进的9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冬15号、兰天26号、陇育218、宁鉴46、宁冬14号等5个品种表现较好,丰产性好,综合抗逆性强,与对照中引6号比各性状表现差异明显,适合在隆德县推广种植;兰天28号、陇育8号、陇育216、陇育5号等4个品种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不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以兰天19号、兰天26号和兰天3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冬小麦产量;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冬小麦的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施氮肥220 kg/hm2时综合经济性状最佳,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 835.5 kg/hm2。  相似文献   

13.
对丘陵残塬区冬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育10号性状表现好,产量构成优,与临旱9号、宁冬7号产间量差异极显著,产量最高,为2 843.3 kg/hm~2,较宁冬7号增产570.0 kg/hm~2、增幅25.1%;其次是兰天653,增产451.7kg/hm~2,增幅19.9%。陇育10号和兰天653可在丘陵残塬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油葵引种在晋南夏播试验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入的12个品种在晋南夏播生态条件下的田间表现、特征特性、产量性状等进行了田间调查,并对产量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RO-a1、C17、S40、TSC3012、新葵8号、赤葵2号等6个品种的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杂6、AGR、Ha-48A×SP-R、TSC3018等4个品种的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产量较高的品种比对照晚熟818d。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1号是以自育材料11157(TW00-2864/04134)为母本、兰天19号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7—2019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6 34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6.05%。2019—2020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6 004.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6.8%。该品种株高91.0 cm,穗长7.6 cm,千粒重45.8 g,容重763.0 g/L。经条锈病接种鉴定,中梁41号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总体条锈病抗病性表现优异,适宜天水市及周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湖南省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2009年引进7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克200373-218产量最高,达21 900 kg/hm2,比对照东农303增产44.6%,达到极显著水平;克新17号和克新19号产量分别比东农303增产5.0%、3.0%。根据综合表现,克200373-218、克新17号和克新19号抗性强、综合性状表现好,均适宜在湖南省种植;克新18号、克200373-205、红皮、马尔科均较对照减产,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7.
兰天系列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在2001—2017年育成了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5号、兰天36号和兰天39号等6个适宜陇南川区种植的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在降低株高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育成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植株高度降低了10.7~29 cm,产量提高了6%~15.8%。这些品种目前已成为陇南市和天水市川地冬小麦的主体推广品种,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中部会宁半干旱区水地春小麦种植区对近年来引进水地春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鉴定。结果表明:陇春30号、宁春39号、陇春41号抗逆性强,籽粒饱满,千粒重高,产量高,产量较对照宁春4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陇春30号、宁春39号两年试验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第二位,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表现对条锈病高抗,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可在会宁灌溉农业区大面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分别以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成农4号、93保4-4、兰天17号、IR35和陇鉴338为母本,铭贤169和cp20-35-1-2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杂交,各组合无芒与有芒的分离比均符合理论比3:1,说明小麦无芒受...  相似文献   

20.
以甬优12等10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产量、性状等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浦江不同种植模式种植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结果表明,甬优12号产量最高,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16.08%;甬优1512产量较低,比对照减产15.35%。10个品种平均产量10.32 t/hm~2,产量在8.65~11.86 t/hm~2。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甬优1540、甬优538共5个品种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其中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产量达极显著差异。甬优17号、甬优1140、甬优8050、甬优1512共4个品种的产量低于对照甬优9号,其中甬优1512与对照相比减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