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文婧 《北京农业》2015,(6):210-211
生态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我国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发展,需要根据地区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生态农业园区,通过生态园区的建设带动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温凯霞 《新农业》2023,(6):90-91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观光性农业为主,为了促进国家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视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浙江观光农业园发展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光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休闲旅游服务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的农业发展新形态,浙江省的观光农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该省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的有效载体和主战场。根据资源、产品和客源市场的差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浙江省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6种主要模式,进行了模式构建、景观资源特色评价和实证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本文以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为例,提出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特色定位、科技引领的规划原则,并将园区结构划分为"一心、二环、五板块、八景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园的生态立体化网络景观结构。将园区建成集科技研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园,最终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位优势、旅游市场分析、国家政策支持4个方面,对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台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提出当前福建休闲农业存在特色不鲜明、缺乏观光战略、经营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并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从开发休闲活动项目多样性、增强休闲农业优质性、提高休闲农业营销策略性等方面提出福建更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莞水乡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满足生态体验需求,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新型交叉型产业。东 莞水乡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民资丰厚,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潜力大。从 东莞水乡地区观光农业资源的特点与开发潜力分析出发,探讨了东莞水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与模式,以期为 水乡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农业产量,化学农业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促进农业有效发展的同时,也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威胁到人体健康。在这一农业环境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被提到农业发展日程上来。但是,由于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导致生态观光园的功能性难以发挥出来。本文对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发展思路、规划方案等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高度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等4个方面,借用AHP分析法对蚌埠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及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发展建议,以促进蚌埠市生态观光农业更好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韩远彬 《湖北农业科学》2012,(2):419-421,425
针对浙江欠发达地区丽水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提出生态观光农业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找到了一条提升丽水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途径,发展"低碳高值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农业资源,在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丰乐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以合肥丰乐生态园为例阐述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总体规划、规划理念,探讨了生态观光农业的规划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高度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文章采用SWOT 分析法,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等4 个方面,借用AHP 分析法对蚌埠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及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发展建议,以促进蚌埠市生态观光农业更好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休闲观光农业其产业形态具有自身特点,融合了农、林、渔、牧产业与农村文化生活,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益,改善人们的生活,从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新热点。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对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杨以哲  赵杰  郭娜  王梁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92-10994
在论述了国内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观光农业产生的"三生"效益的基础上,以青岛沽河青青农业生态园区规划为例,分析了理论指导下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实践,重点阐述了园区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建设和"三生"效益分析。该研究可为各地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已成为重点工作,但目前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仍然较薄弱。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具有区位优越性、产业融合性、功能多样性、要素集约性、发展可持续性、高度开放性、生态保护性等特点;具有强化经济功能、完善安全环保生态功能、突出辐射带动功能、拓展社会文化服务功能;重点包括种源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口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7.
<正>建设双峰山观光农业园是贯彻孝昌打造双峰山生态经济核心示范区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新技术、新信息和新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这个项目成为具有精品有机生产、成果推广、科技开发、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高科技有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示范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双峰山观光农业园概况双峰山主峰由两座对峙且相邻的山峰组成,其中最高峰高  相似文献   

18.
陈仅 《广西农学报》2005,(3):56-59,63
本文阐述了观光农业的概念、模式和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并分析了钦州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钦州农业的思路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5):M0005-M0005
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农庄则是生态农业的一种拓展。构建生态农庄,就是通过对农业功能的深度开发,向二、三产业的空间延伸,形成新型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主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经营农家乐等,其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10倍,发展生态农庄这种立体种、养殖模式,首先可充分利用空间,节省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其次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可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风险;第四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20.
休闲观光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为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依托,农旅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慢城模式提出建立一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便捷性的同时,又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的新城市模式。文章通过对慢城模式和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在发展基础、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和融资模式等方面的耦合度分析,发现中国式慢城发展模式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之一,基于慢城理念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现代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视角。并以桠溪国际慢城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实例,总结出桠溪慢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同类地区发展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