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浪县引黄灌区日光温室嫁接茄子多年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 2 0 0 2年在古浪县引黄灌区日光温室进行的嫁接茄子多年生栽培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 ,二年生嫁接茄子较当年嫁接茄子结果期早 30 d,增产 2 2 .0 %。三年生和二年生嫁接茄子产量相当。并总结出日光温室嫁接茄子多年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梁月辉 《农技服务》2014,(10):45-45
将茄科野生植物作为嫁接砧木,并在砧木上嫁接茄苗的技术即为茄子嫁接。茄子栽培后易受土传病害危害,引起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嫁接茄子可以有效预防立枯病、黄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提高产量。嫁接茄子产量约为普通栽培茄子2倍-4倍。本文重点对茄子嫁接育苗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茄子嫁接防治根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 5种砧木进行茄子嫁接 ,通过对茄子嫁接亲和性测定 ,嫁接茄对茄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调查 ,嫁接茄苗对茄子产量效益的测定及对茄子果实品质影响的分析 ,结果表明 ,茄子嫁接可有效地控制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 ,而且 ,嫁接后的产值、产量以及茄子品质都较好。是一项切实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茄子嫁接是采用野生茄种植物作为茄子嫁接的砧木,将茄苗嫁接在砧木上的一项技术.嫁接后的茄子可生长到1.5~2m,采摘期达200多d,在北方地区,冬季也可以吃到当地生产的茄子.在产量方面,平均每株可采收茄子30多个.最多每株可采收茄子40~50个,单产可达100~150t/hm2.在商品性方面,嫁接茄子大,一般单果重4009左右,大的可达800~1000g,而且品质好,甜度增加.茄子嫁接技术每公顷可提高经济效益6万元左右,在北方地区,还解决了同年生产、同年供应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嫁接茄子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5.
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砧木筛选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先在春茬茄子上进行了野生番茄和野生茄子2种类型嫁接砧木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用野生番茄作砧木嫁接茄子效果较好,不仅发病率较低,且产量较高。而后,对搜集的番茄砧木品种进一步在黄萎病发病较重的秋茬茄子上继续进行试验,以筛选出抗病、丰产的茄子嫁接砧木。结果显示,用满田2185番茄嫁接茄子黄萎病发病率最低(仅14.29%),且产量最高(较对照相对增产率达337.36%)。表明用满田2185嫁接茄子,可以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惠州地区茄子嫁接育苗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茄子嫁接育苗技术在惠州地区的生产和应用现状及主要运用的嫁接关键技术,并对惠州地区茄子嫁接育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嫁接茄子的好处在生产中日益显现.一是能增强茄子抗病虫害的能力;二是解决了茄子连作障碍的难题;三是能改良茄子商品性状;四是能促进茄子生长、使农户增产增收.近几年山东莘县嫁接茄子得到大面积推广,现已发展到1.2万亩.但在茄子嫁接育苗中,不少农户反映茄子嫁接苗成活率不高.据调查,其主要原因是:砧木和接穗的亲合力不强、没能选择适宜的嫁接时期(即砧木苗龄和接穗的大小一定要适当);嫁接技术操作不够规范;嫁接后的管理不合理;防病工作不到位.  相似文献   

8.
罗老师:  我对茄子嫁接技术很感兴趣,能否将详细的全套技术告诉我?不胜感谢!赵佳  茄子嫁接是近两年在我省兴起的,通过嫁接栽培,可解决茄子连作难题,取得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  一、选择合适砧木  目前国内外生产中使用的茄子砧木主要是从野生茄子中筛选出来的高抗品种或杂交种。  1.赤茄。适合各种茄子嫁接,嫁接亲和力高、易成活,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热性。嫁接时一般需比接穗提前7天播种。  2.托鲁巴姆。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除具有高度的抗病性外,还具有耐高温干旱、耐湿。一般嫁接时需比接穗提早25~30天播种。 …  相似文献   

9.
随着保护地建设的迅速发展,温室茄子栽培面积不断增加,随之黄萎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为解决温室茄子不能连作的难题,大力推广温室茄子嫁接技术,同时提高产量、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加经济效益。茄子嫁接虽易掌握,一旦忽视,直接影响成活率、产量和效益,在茄子嫁接过程中掌握嫁接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茄子嫁接是采用野生茄种植物作为茄子嫁接的砧木,将茄苗嫁接在砧木上的一项技术。嫁接后的茄子可生长到1.5-2m。采摘期达200多d,在北方地区.冬季也可以吃到当地生产的茄子。在产量方面。平均每株可采收茄子30多个。最多每株可采收茄子40-50个,单产可达100~150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