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项试验是针对近年来在河蟹养殖中幼蟹(扣蟹)性腺早熟提出的研究课题。根据顾景龄等“河蟹生长规律及性腺早熟控制的研究”证明:幼蟹性腺早熟的主要原因是6月至7月底期间,幼蟹蜕壳过频,生长过快所致、为控制幼蟹的性腺早熟,我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利用“休眠”控制其早熟的养殖方法,并于1993年6月至9月30日,在天津宁河县试验林场6. 67hm2的河蟹精养池塘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在 6月 10日至 8月 5日期间,停止投饵、换水,使幼蟹进入休眠状态,8月5日以后,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水质,到9月30日,幼蟹平均个体重达 23.9 g,与对照组平均体重25. 7 g相近似,试验组早熟率不超过 4%,而对照池(3.33 hm2)几乎全部早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控制幼蟹早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建鑫 《新农业》2004,(1):37-37
在幼蟹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腺早熟现象。性早熟的个体规格只有10~40克,且不再长大。当年即达性成熟的一龄幼蟹一般占5%;二龄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个体占20%~30%。性早熟的幼蟹难以蜕壳而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损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光伏发电模式中河蟹幼蟹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伏太阳能板覆盖下养殖池塘中河蟹幼蟹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光伏太阳能板下水环境中,河蟹幼蟹的背甲宽生长表现为龄期与生长的线性关系;幼蟹体重生长显示出龄期与生长的幂函数关系。与常规养殖环境中幼蟹生长特征相比较,无论幼蟹背甲宽或是体重,光伏太阳能板下水环境中幼蟹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常规养殖环境中幼蟹生长速度,同时大规格幼蟹比例明显降低。光伏太阳能板的建造,改变了水体的光照模式、溶氧量和水草生长等环境因子,影响了幼蟹生长因素。  相似文献   

4.
河蟹性成熟后就不能再生长,如何控制蟹种早熟是幼蟹培育过程中技术性很强的环节。近年来,在长江天然幼蟹苗种紧缺的情况下,有一些幼蟹培育场.为获取更多的利润,没有将性腺早熟的蟹剔掉,放养后死亡率提高,使一些养殖单位和个人损失惨重。其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蛹肽粉和蝇蛆粉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的蛹肽粉和蝇蛆粉,饲喂拟穴青蟹幼蟹45d。结果表明:蛹肽料组拟穴青蟹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基础料组和蝇蛆料组(P<0.05),蛹肽料组拟穴青蟹幼蟹成活率显著高于基础料组(P<0.05);基础料组拟穴青蟹幼蟹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蛹肽料组和蝇蛆料组(P<0.05),粗蛋白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P<0.05),拟穴青蟹幼蟹粗脂肪含量为:基础料组>蝇蛆料组>蛹肽料组(P<0.05);拟穴青蟹幼蟹蛋白酶活性为:基础料组<蝇蛆料组<蛹肽料组(P<0.05),淀粉酶活性表现出与蛋白酶活性相同的结果(P<0.05),脂肪酶活性则为蛹肽料组与蝇蛆料组显著高于基础料组(P<0.05)。综上所述,拟穴青蟹幼蟹饲料中添加蛹肽粉和蝇蛆粉促进幼蟹生长,提高其免疫力具有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塑料大棚幼蟹培育技术浙江水产学院林平采用土池大棚和水泥池大棚放养河蟹早繁苗培育幼蟹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每公斤蟹苗经大棚培育30天左右,能产出幼蟹2~3万只,成活率20%,获纯利2万元以上。且土池大棚优越于水泥池大棚。一、池塘的选择及规格选择避...  相似文献   

7.
幼蟹培育是指把大眼幼体培育到幼蟹的养殖过程,在这个阶段,养蟹池的水温、含氧量、酸碱度、敌害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和投饵、大眼幼体老化淡化的人工管理因素,是导致幼蟹死亡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幼蟹培育成活率,该文在分析幼蟹死亡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草、水温、饵料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该项生态技术模  相似文献   

9.
今年幼蟹培育成本总体上比往年低,且目前规格及成活率还较为理想,这为今年幼蟹培育户获得好收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幼蟹必须顺利销售才能获得效益.为促进幼蟹销售,希望广大养殖户抓好幼蟹培育的后期管理,生产高质量的幼蟹,确保购苗户满意,并愿意购买.  相似文献   

10.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辽宁省盖市一养蟹场送检的中华螯蟹幼蟹体内组织,分离提取后,在电镜下观察到一种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左右,数量较多,此病毒有可能是造成幼蟹大量死亡的病原。本文报道了电镜对此病毒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盆地环境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21年5—9月对四川开江地区幼蟹养殖池塘及其水源的温度、溶解氧等11项水质因子进行监测,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期间,幼蟹养殖池塘水体电导率、水温、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水源水体差异显著(P<0.05),pH、溶解氧和氨氮含量总体低于水源水体。幼蟹养殖池塘水体可溶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含量均超出Ⅲ类水域标准。盆地环境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期间除总氮、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外,其他水质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的III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且养殖后期幼蟹池塘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较水源水体差,表明幼蟹养殖对水环境存在一定污染,应当在幼蟹养殖过程中及养殖结束后对水环境进行改善和处理。养殖期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养殖结束后对尾水进行净化处理是未来提高盆地环境条件幼蟹养殖生态效益的两大方向。  相似文献   

13.
研究微生物制剂在幼蟹生态培育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幼蟹培育中应用微生物制剂可明显提高幼蟹产量、规格,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培育池获得规格幼蟹4 210.5 kg/hm2,产值168 420元/hm2,比未使用微生物制剂分别增产、增收27%、58%,利润增加56%。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幼蟹过程中,缺少必需的维生素C的添加,会导致约14%左右的雌性个体性早熟出现。正常幼蟹的肝胰脏、肌肉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早熟幼蟹1~2倍。性早熟现象与其体内Vc的含量不足存在着正相关。初步判断,Vc源的缺乏或不足是造成幼蟹性早熟的重要原因。饵料中Vc的添加,对幼蟹克服性早熟与促进生长有明显的作用,适宜的添加量为3000~5000mg·kg-1。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6.
研究微生物制剂在幼蟹生态培育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幼蟹培育中应用微生物制剂可明显提高幼蟹产量、规格,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培育池获得规格幼蟹4 210.5 kg/hm2,产值168 420元/hm2,比未使用微生物制剂分别增产、增收27%、58%,利润增加56%。  相似文献   

17.
<正> 从蟹苗到第Ⅱ、Ⅲ期幼蟹的育成率很低。为了提高该阶段幼蟹的育成率,我们根据蟹苗脱皮变态、生长发育成幼蟹的这一特点及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的饵料、底质和水体等因素影响蟹苗发育成幼蟹的试验。从中找出影响蟹苗育成第Ⅱ、Ⅲ期幼蟹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其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容器。标本瓶16个,其中直径12厘米、高24厘米的8个,直径12厘米、高36厘米的8个。每瓶装同一塘水1000毫升,进行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影响蟹苗变态为幼蟹的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养殖的优越条件下,幼蟹易出现早熟。如误把早熟蟹作蟹种用于商品蟹生产,从4月份开始,早熟蟹就会陆续死亡,即使不死,这种蟹也难长大,成为“儡蟹”。因此在幼蟹培育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早熟。在实践生产中,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比较有效,现推介如下:“密养”从Ⅲ期幼蟹起,加大养殖密度,放养密度是常规培育的2倍,每亩  相似文献   

19.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  相似文献   

20.
在幼蟹塘种植不同面积的芦苇稻(分别占池塘面积的10%、20%、30%)后,对池塘水体水温、溶解氧、p H值、钙镁总硬度、高锰酸钾盐指数、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磷、叶绿素a 12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探究合理的芦苇稻种植面积对幼蟹池塘养殖水的净化效果,了解其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芦苇稻幼蟹塘的亚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磷含量总体低于不种植芦苇稻的对照组,而高锰酸钾盐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二者差异不明显;在养殖中后期,种植30%面积芦苇稻幼蟹塘的高锰酸钾盐指数、氨氮、亚硝酸盐氮、磷酸盐磷、叶绿素a较种植10%、20%面积芦苇稻组的池塘高,而溶解氧、钙镁总硬度、硝酸盐氮则相反;在养殖期间,种植20%面积芦苇稻幼蟹塘的叶绿素a含量总体低于10%面积幼蟹塘;此外,种植芦苇稻后幼蟹池塘水体p H值达到渔业水质和地表水环境标准,高锰酸钾盐指数、总磷、氨氮、总氮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的Ⅰ、Ⅱ、Ⅲ、Ⅳ级标准。综上表明:芦苇稻对幼蟹池塘水体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幼蟹塘套种50%水花生+20%芦苇稻的水质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