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探鱼仪已在围网作业中广泛运用。它不同于一般的垂直探鱼仪,它的水下装置是一个能伸出船底的特殊装置,水下装置的换能器能在水下按俯仰及水平方向回转运动,并向一定水域发出超声波,同时收集鱼群回波.由于水平探鱼仪的结构型式比垂直探鱼仪复杂,因而它的安装工艺也比较烦琐,如不认真对待容易造成返工及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这里介绍的是我厂在8201A型及8203型围网渔轮上安装的761型多波束渔用声纳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赵海燕 《渔业现代化》1994,21(5):35-39,32
渔用块纳是探测鱼群的仪器,它利用回声定位原理来发现鱼群。它的探测声束可以根据操作者的要求指出水下空间的任何方位或依照某种方式和程序对水下空间进行扫描。渔用声纳能进行水平方向的探测,探测范围大,是捕捞作业必不可少的装备。本文叙述了TSSC-1型彩色渔用声纳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形成水平接收波束以及滤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季围网渔业主要以捕捞起水鲐鱼为主。长期以来,都是渔捞长站在桅斗里,用肉眼搜索鱼群。主要凭经验观察周围的海域,分辨海水的颜色和浪花情况来判断鱼群的大小,如有捕捞价值,则下网进行捕捞。  相似文献   

4.
基于成像声呐的鱼类三维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牧场中鱼群的三维空间分布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成像声呐进行位置计算的方法。将成像声呐固定在船舷外侧的水下,并保证波束发射方向和声呐移动方向一致,通过走航的方式采集水下鱼群信息。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图像构建、背景去除、目标提取等,然后利用基于交互式多模型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对水下目标进行关联处理,得到同一个目标在声呐水平视场中不同帧图像中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连续两帧图像中目标位置关系计算目标的空间坐标,最后结合关联算法获得多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深度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获取鱼群在水下的三维运动轨迹及其分布情况,这将为鱼类行为分析以及海洋牧场的资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围网船在追捕鱼群时,由于鱼群行动复杂并无方向性,故应随着鱼群的自由行动,用主螺旋桨及舵相配合,以达到低速、稳静、敏捷的操船性能。但往往事难遂愿。最近日本中岛螺旋桨公司研制了收藏式推进器(TFR-75型),可适应此要求的操船辅助装置。该装置平时收藏在尾部船体内,在集鱼或作业需要时则从船底下伸出,能在360°任意方向产生推力,使操船性能提高。即便在主螺旋桨停止的状态下,仅靠此推进器也可达5节的航速,是效果极佳的兼舵辅助推进装置。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在船载式投饵机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抛撒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抛撒不均匀,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学的投饵系统设计。该装置利用Labview声信号采集控件通过罗非鱼鱼群喂食时现场的水下声信号识别,监测和分析鱼群摄食情况,分析该鱼群进食欲望,反馈并制定投饲决策,并驱动舵机和电动推杆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调整,实现投饲点的控制。该设计可实现对投饲现场的声信号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养殖的罗非鱼提供投喂决策。以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设计的投饵控制系统,驱动执行机构完成抛撒饵料动作。这个设计有望改变目前传统人工以手执投料管的形式定量投饵的行业现状,实现养殖鱼饲料的定向按需投喂。  相似文献   

7.
鲸豚类是中西部太平洋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近年来,金枪鱼围网渔业对鲸豚类的误捕是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中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讨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对鲸豚类误捕的影响,提出对鲸豚类保护的建议,笔者根据2016—2019年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在中西部太平洋海域(N 10°~S 13°, E 144°~W 149°)的生产数据,探讨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2种作业方式在不同区域、时间段、月份和年份下对鲸豚类误捕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西部太平洋鲸豚类的误捕主要发生在基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不同时间段下,自由鱼群作业下误捕鲸豚类分布较平均,且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集鱼装置作业下误捕鲸豚类主要集中在16:00—19:00,差异显著(P<0.05);1、7月和11月的鲸豚类误捕量较高,且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下不同月份鲸豚类误捕均差异不显著(P>0.05);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造成的鲸豚类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3.04%和33.33%,2种作业方式对鲸豚类死亡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物种误捕死亡率受2种作业方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西部太平...  相似文献   

8.
鱼群诱集装置设置在近海,港湾,河渠,水库等水体内,就可以引诱集中上层、底层和洄游性鱼类,鱼群诱集装置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的节能的有效装置。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网位仪是近代水声助渔仪器之一。它能比较方便的提供扑鱼现场一些十分重要的水下信息,如网具在水下的动态,网附近鱼群活动的状况;网具周围水层的水温及海底状况等。从而能及时调正网具,防止空网和爆网等现象发生,可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提高网获率。它  相似文献   

10.
严清德 《水产科学》1987,6(4):33-34
呈长带形的围网为了在水平方向拦截鱼群,需在垂直方向有足够的高度,以达到捕捞之目的。沉降速度快的网具能迅速伸展网高有效池拦截向下逃逸的鱼群。沉降速度取决予沉降力的大小。因此,调整好网具的沉降力是提高捕捞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深水网箱需求式自动投饵装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网箱的自动化控制是我国网箱事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对现有投饵装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需求式自动投饵装置,旨在提高投饵效果。网箱养殖鱼群经过驯化,有求食需求时自动触动水下金属管,并通过传感器启动下料机构。该装置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投饵过程控制,其优点是能根据养殖鱼类需求,实时投饵,饵料利用率高,水体污染少,满足当前深水网箱自动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水下滑翔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glider,AUG)是在浮标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海洋观测平台,水下滑翔不仅可以像浮标一样在一个海域做垂直剖面测量,也可以在较大的海域内做水平剖面的观测。  相似文献   

13.
灯光敷网作业是利用就鱼和上层鱼类的趋光习性,用人造光源先将鱼群诱集到渔船周围的光照区内,然后再诱导至已敷设在船艉部水域中的网具内,提绞网具,达到捕捞目的。目前,东海海域就鱼及上层鱼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为加强对东海外海鱿鱼、上层鱼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减轻对带鱼为主的经济鱼类资源捕捞压力,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作业结构,使海洋渔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1996年温岭市借鉴舟渔公司北太平洋灯光就鱼钓的光源装置技术和台湾灯光敷网的操作方法,在6艘渔船上进行灯光敷网作业试验,获得了成功,1997年作业船只发展到20…  相似文献   

14.
日本渔业界已普遍利用美国气象卫星“诺阿9号”提供有鱼群信息捕获效果良好,诺阿9号传递渔况,由日本渔业情报服务中心绘制成“利用人造卫星渔海况图”通过无线电传真传输到渔船,依据驶进鱼群出没海域作业。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技情报》1980,(2):30-31
日本已出售一种自动向养殖鱼群定时定量投喂饵料的投饵机。该机器利用鱼群对声音的条件反射,每天数次往池中投喂一定数量的饵料。它由给饵器、水下喇叭、装载标志灯的海上浮体(筏)和陆上控制机构及电源构成,互相以电缆接联。  相似文献   

16.
日本以分布在太平洋沿岸200海里的秋刀鱼为对象,使用科学探鱼装置记录秋刀鱼的鱼群,将它和流刺网渔获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尽量快速地估算对象鱼群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7.
鱼群探测器(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凡用来发现捕捞对象、改进和发展捕捞方法、提高渔获效率和捕捞生产、估计捕捞对象数量、确定海洋生物资源和合理开发世界外海部分渔业资源等的仪器,均称助渔仪器。按用途分类,一般可分为探测鱼群用的仪器,渔具安全监视装置及其他有关被动或主动的助渔设备。鱼群探测器鱼群探测器又称探鱼仪,是获取鱼群信息最主要的仪器,兼取鱼群的位置、方位、距离、水深、厚度、游泳速度、移动方向及底质、网具位置、网具状态等信息。在探鱼仪所提供的这些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8.
挪威制成一种数字式积分计鱼仪,用来估算水下鱼群与鱼个体尺度相关的分布情况。这架仪器在挪威举办的北部渔业展览会展出前,几次实地试验都较成功。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其它捕捞种基本为底栖鱼类;将鱼群集群类型分为散点状、短带状、散带状、块状与带状等5种集群类型,统计了每种集群类型出现的站位地理信息,5种集群类型占比依次为22.4%、15.3%、27.6%、22.4%与12.2%;在水平尺度上,鱼群集中分布于海表温度为27℃与28℃等温线之间的水域,且集中现象明显,两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近岸海域中部与南部;鱼群主要栖息水层深度为10~30 m,占整个水层的90%以上;受水温垂直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盐度的垂直变化有一定的应激行为;鱼群的形态在夜间分散日间聚集,夜间多表现为散点状集群,日间多表现为短带状、块状与带状等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类型;集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多夜间低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研究讨论了该海域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情况;分析了鱼群集群类型与生物量的内在关系,发现在生物量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集群类型为散带状与带状,此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渔船的瞄准捕捞。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分析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施工特点,提出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海上施工平台构建和振冲桩施工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检测和原型足尺试验,创建了一套适合海域水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检测评估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了海域水下振冲桩施工与检测的难题,为在海域复合地基软基处理中广泛推广该技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