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1.测水温定投饵量。鱼类属变温动物,其消化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紧密的关系,要使鱼长快而又少发病,必须根据全年水温升降规律而严格确定鱼塘日投饵量,使鱼吃好长快。如以草、鳊鱼为例,早春时节当水温上升到7℃以上时,就必须投喂商品饲料和鲜嫩草。每天一次,每次喂量首先为当日存塘草、鳊等吃食性鱼体重3~5%,然后  相似文献   

2.
一、配合饲料的投喂技术1.选择优质适口的饲料在选择饲料时,要根据养殖鱼类的食性、个体大小、营养需求,选用合适粒径的饲料,减少饲料损失。2.合理制定投饲计划夏季(7、8、9月)是鱼类生长高峰期,投饲量一般占整个生长过程的65%,应重点保证这一时期的饲料供应。一般水温在15~20℃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3.0%,水温20℃以上时为3.0%~5.0%,并通过经常性的鱼类生长情况抽检,每隔10~15天对投喂量进行一次调整,以鱼摄食“八成饱”为宜。3.采取科学投饲方法鱼种放养后,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就要进行鱼的驯化。起初用少量饲料慢慢引诱鱼到…  相似文献   

3.
春季水温逐渐回升,鱼的食欲日渐旺盛。做好成鱼池的春季管理,是夺取全年成鱼高产的关键之一。一、投饵施肥池塘水温上升到10℃左右时鱼开始摄食,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大。根据鱼的生理特点,春季成鱼池的投饵应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则。投喂的方法是先投喂精饲料,以后逐渐投喂黑  相似文献   

4.
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但一些养殖户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无法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影响了单产和经济效益。现将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掌握常规标准 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也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这时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需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技》2006,(4):10-10
投饵 9月仍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在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应先投喂青料,待其基本吃光,再投喂科学配制的饲料,日投两次,投饵量占鱼体重的3%~6%。10月后,日投饵1次,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3%,投饵可持续到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一、投饵。秋季气候温和,水温的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这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主养草食或是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应先投喂青饲料或其他粗饲料,待其基本吃完,再投喂配合颗粒饵料或其他精饲料,日投二次,投饵量约占鱼体重3%~6%。10月以后温度降低,投饵以精饲料为主,配合饵料应以含蛋白高的原料为主,日投饵一次,投饵量一般占鱼体重的1%~3%,投饵可持续到11月中上旬。  相似文献   

7.
薛志勇 《内陆水产》2001,26(8):20-20
立秋过后,水温渐降,此时正值鱼类长膘季节,因此,抓住秋后管理这一关键时期,对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大有好处。 1强化投饵 秋季由于水温明显下降,一般在 20℃左右,鱼类开始长膘,积累能量用于越冬消耗,因此对饵料需求量增大,早秋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如水草、嫩旱草、菜叶,以及农作物嫩茎叶等,日投量为每 100千克草食性鱼类投喂 50~ 80千克,青饲料必须无毒无腐烂。到了晚秋由于气温低,青饲料渐缺,这时应增加精饲料的投喂量,直至以精饲料为主,投喂的精饲料,可以是饼粉、麸皮、米糠等,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 5%…  相似文献   

8.
3.饵料投喂黄金鲫摄食时间较其它鲤、鲫鱼类都长,几乎全年都在摄食,当养殖池水温升至6℃时,就应在晴天开始投喂,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投喂,都应在投喂前先给予3~5分钟响声,并坚持从少到多、由慢到快、再从多至少、由快到慢的投饵原则进行投喂,从水花至夏花阶段的日投饵次数以3~4次为宜。每天上午7:30~9:30,11:00~12:30,下午2:30~4:00,6:30~8:00进行投喂;或上午8:00~9:30,中午12:30~下  相似文献   

9.
五、春季投喂 当表层水温上升到10℃左右时,鱼开始少量摄食,有时食量还较大,若发现水底到池面出现多处小面积混浊,鱼活动频繁,则说明鱼处于饥饿状态.当表层水温在3℃时每周投饵1次.鱼若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导致生长停滞、疾病增多.因此,加强鱼的前期饲养管理是增强鱼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适温范围内,鱼会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摄...  相似文献   

10.
<正> “双四”投饵技术,即“四看”和“四定”投饵技术。“四看”即看水温、看天气、看水色、看河蟹活动情况。“四定”即投喂时要做到定位、定量、定时和定质。 1 “四看” 1.1 看水温 当水温在5~7℃时,河蟹开始觅食;10℃以上时,摄食能力增加,因而需要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大投饵量。3月中上  相似文献   

11.
马相才 《内陆水产》2004,29(1):13-13
施肥关初春当池塘水温稳定在8℃~10℃时,即开始追施肥料,以培养水中天然饵料。施肥数量,应根据水质肥瘦及肥料质量来决定,一般每0.067hm2施人粪尿60~90kg,或畜粪100~150kg。若用化肥则按氮、磷、钾之比为1∶1∶0.5,追施时首先粉碎兑水后全池泼洒,每0.067hm2总用量为3~7kg,每次追施间隔5~10d。水质以池水保持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为30cm左右为宜。投喂关当水温达到10℃时,鱼类开始活动摄食生长。初春投喂应以豆饼、麸皮、玉米粉等精饲料为主,每天定点、定时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应为鱼体重的1.5%~3%。以后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投饲数量…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彬 《科学养鱼》2003,(12):59-59
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一些养殖户由于不会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导致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喂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养殖增产增收增效益。现将八点体会简述如下,以供参考。一、掌握常规标准鱼类的食量及其代谢强度,随气候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季节确定投喂数量的一般标准。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左…  相似文献   

13.
一、“三测”法养鱼技术  正确掌握投饵量、施肥量和调节水的酸碱度是养鱼技术中的关键性要素。不少人在养鱼过程中不是根据水的温度、透明度和酸碱度科学地投饵、施肥 ,而是盲目地投施 ,结果既导致鱼类死亡 ,又增加了养鱼成本。实践证明 ,采用“三测”法养鱼技术 ,是降低鱼类发病率、取得养鱼高产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是 :1 .测水温定投饵量  对温水性鲤科鱼类来说 ,在 7~ 32℃的适温范围内 ,水温越高 ,鱼的摄食强度越大 ,投饵量也越大 ,但不是越多越好。如不适量 ,投饵越多 ,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为此 ,必须根据全年水温的升降规…  相似文献   

14.
3.苗种投放2001年7月15日投放全长6~8厘米双斑东方夏花3.3万尾,总重330千克,平均尾重10克。混养花尾胡椒鲷700尾,重量13千克,平均尾重18.6克。4.饲料投喂投喂饲料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饵点设在池底较干净、水位较深的西面池埂边,投饵区面积约100米2,先采用定点抛投,逐步引诱上台摄食后,全部饲料投喂在饵料台上。在水温18~32℃时,日投两次,即上午8时和下午3时各喂1次。水温高于32℃时只在上午7时喂1次,低温时在中午12时喂1次。日投饲料两次时,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总量60%。投喂的饲料为我所生产的东方专用配合饲料与鲜鱼绞碎后混…  相似文献   

15.
6、7月份水温在25℃以上,最适宜淡水白鲳的生长,但又是鱼类流行病易暴发的阶段,因此相关渔事应围绕饲料投喂与预防疾病展开。饲料投喂:主投精饲料,青料为辅。日投饵量一定不得低于鱼体重的4%~8%。为防饲料浪费,最好设饵料台。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鱼池旁架设颗粒饵料机,  相似文献   

16.
三、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应以鱼用膨化饲料为主,动物蛋白含量要求在30%左右。投喂膨化料有利于减少自身污染,改善环境和防治病害。 2.投喂技术:应根据天气、水温高低和摄食状况而定,通常夏、秋季水温高,日投饵量为鱼体重3%~5%,采取边投饵、边观察鱼的摄食状况,掌握吃八分饱原则,每天投喂2~4次。投饵要耐心细致,少量多次,投饵时间为30分钟内食完为度。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做到“五勤一细”,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检测、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细致投饵。防患大风、洪水、污染、人为等意外事故发生。及时做好…  相似文献   

17.
高温季节西北内陆池塘养鱼增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投饵施肥首先应坚持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科学投喂。针对各类养殖品种的食性特点,应选择来源广、适口性好、营养全面、价格低廉的饲料品种,根据水温、天气情况、水环境和鱼的摄食状况,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一般夏天水温高,气候多变,要防止鱼类浮头,早上、中午可适当多投,傍晚应少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减少了投饵量,每天的投饵次数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对虹鳟进行每天1次投喂饱食量或者分为3次投喂后,对供试鱼摄食状况的检查结果表明,每天投喂1次饵料的试验鱼能全群平均摄食。因此,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投喂药饵时,因为投饵量比平时减少,以  相似文献   

19.
立秋过后,水温渐降,此时正值鱼类长膘季节,因此,抓住秋后管理这一关键时期,对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大有好处。 1、强化投饵。秋季由于水温明显下降,一般在20℃左右,鱼类开始长膘,积累能量供越冬消耗,因此对饵料需求量增大,早秋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如水草、嫩旱草、菜叶、以及农作物嫩茎叶等,日投量为每100公斤草食性鱼类投喂50—80公斤,青饲料必须无毒无腐烂。到了晚秋由于气温低,青饲料渐缺,这时应增加精饲料的投喂量,直至以精饲料为  相似文献   

20.
春夏季是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养殖高产稳产,池塘管理应注意以下要点:一、池塘改造利用冬季或初春休塘抓紧进行池塘改造,浅池改深,漏水改保水,消除过多淤泥,疏通进排水渠道。改造好的池塘,放干池水,经曝晒后于放养前10天要进行药物消毒。池水深留5~10cm,用生石灰50~80kg/亩化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后5~6天,注水深0.8m左右,放鱼后逐渐培肥水质,增加水中饵料生物,以后随水温升高和鱼体长大,逐渐加深池水。二、饲料投喂当水温10℃以上,青草鲤鲫等鱼类开始摄食,这时应及时投喂颗粒饲料等,春季隔天或每天投喂1次,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