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Niwa)]是桑树的主要害虫。桑蓟马的为害,是影响桑叶质量、蚕茧产量、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盐都区桑蓟马发生面广,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也给秋蚕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据作者实践,现就桑蓟马的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谈几点认识。1为害症状桑蓟马是夏、秋季桑园主要害虫中为害最重的虫种之一。成虫、若虫用锉吸式口器锉破桑叶组织,吸取叶汁,桑叶因被吸去叶绿素而呈白色透明小点,后变褐色。被害叶因失去水分而硬化。为害严重时,桑叶萎缩卷曲。夏、秋季气温高,桑蓟马繁殖快,分层为害,群集在嫩…  相似文献   

2.
美洲斑潜蝇对四季豆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刘培廷  陆道训 《植物检疫》2000,14(3):138-140
采取自然感虫与药剂控制虫量相结合的方法人为造成6个不同虫情梯度,分析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成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y=1.008+0.7661x,再根据经济允许水平即求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尧方 《植物医生》1997,10(5):26-27
桑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李尧方(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563123)桑疫病又称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桑树烂头病等,是桑树的主要病害。桑疫病为害桑树的新梢、嫩叶,使叶片出现黑褐斑,腐烂或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直接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一般受害桑叶损...  相似文献   

4.
泽漆对小麦的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泽漆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出草进行泽漆不同密度对小麦为害损失试验。1995-1996年研究结果表明,泽漆发生密度和小麦产量及穗数损失率的最佳数学模型均直线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Y=-0.3918+1.519X,Y1=2.232+1.553X。泽漆的发生为害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经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用使它隆进行防除,泽漆发生密度达3.0株/m^3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调查摸清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害鼠密度五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淮地区夏大豆田害鼠种类有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夏大豆田鼠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呈直线正相关,二者之间数量关系可用回归方程式:Y=0.5221X-0.703表示,建立了夏大豆田防治指标的估算模式X=(100C.F+0.753Y.P.E)/0.5221Y.P.E,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安徽沿淮地  相似文献   

6.
经不同接虫量的试验研究,北京地区一代菜粉蝶Pieris rapae为害甘蓝产量损失模型y=-14.05188+21.16165ln(x+1),R=0.98877。采用生命表组建了包括天敌、气候等自然控制因素在内的害虫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北京地区一代菜粉蝶不同虫龄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8.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9.
桑树是蚕桑生产的基础。桑树病虫害是障碍蚕桑生产发展,威胁桑树生长发育,降低桑叶质量和桑叶产量,影响蚕作安全和蚕茧丰收的因素之一。1桑树病虫害发生现状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湖北省蚕桑产业的栽桑县市和桑园面积也迅速得到了扩大。但是桑树病虫的为害区域,也随之增加和扩大,对桑叶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也在扩大和加重。据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末期桑树病虫害的为害种类和分布区域调查结果,在桑树上发生为害的病害有21种,虫害42种。虽然各地提高了桑树病虫为害造成经济损失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但目前在桑树…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稳重呈负...  相似文献   

11.
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后对家蚕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及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40%毒死蜱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桑园使用后在桑叶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桑叶中残留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按有效成分计,40%毒死蜱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LC50值为0.82 mg/kg(桑叶),对家蚕为高毒;以推荐剂量(1 500倍稀释液)和1.5倍剂量(1 000倍稀释液)在桑园使用后,1.5倍剂量下40%毒死 蜱乳油在桑叶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82~3.88 d,第22 d时其在桑叶中的残留量为0.01~0.28 mg/kg; 推荐剂量下第18 d时的最终残留量为低于LOD~0.20 mg/kg。当桑叶染毒剂量为0.56 mg/kg时,对家蚕不会产生急性毒性危害,桑叶染毒剂量小于0.20 mg/kg时,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家蚕眠蚕体重、死笼率、全茧重、茧层率不存在明显差异。为防止施用毒死蜱乳油对家蚕产生危害,建议该农药在桑园中使用次数为1次、 喷雾使用1 500倍稀释液时,安全间隔期至少应为18 d。  相似文献   

12.
江浙野桑蚕寄生性天敌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桑蚕是重要的桑树害虫。作者于1985—1990年在江浙主要蚕区,进行野外采集、室内饲养其卵、幼虫、蛹共达43万余个体的寄生性天敌调查。调查中共得6种原寄生灭敌,它们是:野蚕黑卵蜂、野蚕平腹小蜂、野蚕绒茧蜂、广大腿小蜂、野蚕黑瘤姬蜂和家蚕追寄蝇。卵块寄生率0—92.22%,卵粒寄生率0—56.73%,幼虫寄生率0—77.36%,蛹寄生率0—19.57%。各寄生天敌比较,以野蚕绒茧蜂和野蚕黑卵蜂最为重要,其中后者更有应用前景。此外,并对野桑蚕寄生天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相似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桑皱鞘叶甲是桑树春叶期的重要害虫,在江西修水县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中等大小的幼虫在桑园土下15-60cm深处的土室内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量出土并繁殖为害,为害高峰期为4月底到6月中旬。幼虫分布范围为土下10-65cm,其中以30-50cm最多。当年孵化的幼虫至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继续取食和生长,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至11月底羽化并静伏于土室内过冬。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9-10d,幼虫期15-16个月,蛹期16-19d。成虫寿命8-9个月,其中土下蛰伏6-7个月,出土生活2-3个月。可用昆虫病原线虫压低土中幼虫密度及成虫高峰期施用杀虫剂,并辅以人工防治的方法防治该虫。  相似文献   

14.
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氟虫腈是我国稻桑混栽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口器注入法与药 膜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氟虫腈对2龄、3龄、4龄、5龄家蚕的摄入LC50值 (48 h,下同)分别为4.89、6.46、9.47、11.59 mg/L;对5龄家蚕的LD50值为1.38 μg/蚕;在25、30、35 ℃ 3个温度下,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4.81、4.59、2.05 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 s、10 s、1 min、10 min、1 h时,氟虫腈对3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9.12、6.46、4.39、3.68、2.80 mg/L;家蚕在氟虫腈药膜上爬行1、10、30、60 min后, 对4龄家蚕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2.82、2.35、2.05、1.57 μg/cm2。研究表明,胃毒是氟虫腈对家蚕的主要作用方式,氟虫腈在桑园附近水稻上使用对家蚕有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广东桑树萎缩病的调查及传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桑树萎缩病的症状与江浙黄化型桑树萎缩病基本相同。主要发病地区为顺德、南海、中山、新会和鹤山等县,发病率一般在10%以下,严重的达50-80%。病株减产达70%,用病叶饲蚕所生产的丝茧缺乏光泽,茧形不整。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efficacy of systemic applications of imidacloprid for the management of avocado thrips and avocado lace bug was determined in field trials. Following insecticide treatment by chemigation, leaves of appropriate age for each insect were sampled over a 6 month period and used for bioassays. Imidacloprid residues were measured by ELISA in leaves used for bioassays to determine concentrations of insecticide that were toxic to both pests. RESULTS: The uptake of imidacloprid into treated trees was extremely slow, peaking in the current year's leaf flush at only 8 ng cm?2 leaf tissue after 15 weeks. Avocado thrips mortality in bioassays with young flush leaves, the preferred feeding substrate for this insect, was minimal, indicating that imidacloprid concentrations were below threshold levels needed for effective control. Residues present in older leaves, which are preferred by the avocado lace bug, were higher than in young flush leaves, and provided good control of this pest. Probit analysis of bioassay data showed that the avocado lace bug (LC50 = 6.1 ng imidacloprid cm?2 leaf tissue)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imidacloprid than the avocado thrips (LC50 = 73 ng imidacloprid cm?2 leaf tissue). CONCLUSIONS: In spite of the slow uptake of imidacloprid into avocado trees, the levels of imidacloprid would be sufficient to control avocado lace bug infestations. In contrast, the slow uptake would be problematic for avocado thrips control because inadequate levels of insecticide accumulate in new flush foliage and would allow avocado thrips populations to build to levels that would subsequently damage developing avocado fruit.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白粉病是桑树的重要病害,分为桑里白粉病和桑表白粉病。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D1/D2序列分析,明确桑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桑表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白粉菌Erysiphe mori。桑钩丝壳Uncinula mori是桑白粉菌的异名。  相似文献   

18.
麻疯树萜醇I对家蚕的毒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从麻疯树种子中分离的麻疯树萜醇I对3龄家蚕的毒性及其对家蚕中肠蛋白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麻疯树萜醇I对家蚕无接触毒性,其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处理后48、72和120 h的LC50值分别为0.579、0.220和0.158 mg/mL。家蚕对麻疯树萜醇I处理 叶片的取食量显著少于对照组,24 h和 48 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0.160和0.145 mg/mL。 取食麻疯树萜醇I后,家蚕体重增长显著被抑制,这一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即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取食麻疯树萜醇I还导致家蚕中肠蛋白酶的比活力随时间逐渐下降,48 h时最低,0.25、0.125及0.062 5 mg/mL处理组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仅为对照的32.94%、43.35%、71.45%;处理浓度越大,蛋白酶比活力越低。石蜡切片显示,麻疯树萜醇I主要影响了中肠细胞的组织结构,引起细胞从基底膜上脱落,细胞破裂,使脂肪体消融等。表明麻疯树萜醇I对消化系统的破坏是其导致试虫中毒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农药对家蚕的环境安全性,作者采用毒叶饲喂法在室内测定了91种农药对家蚕(Bombyx mori L.)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其毒性范围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有30种药剂的LC50<0.5mg/kg桑叶,属于剧毒级,包括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虫酰肼、三唑磷等;有15种药剂的LC50为0.5~20mg/kg桑叶,属于高毒级,如丁硫克百威、虫螨腈、杀铃脲、氟虫腈、噻嗪酮、高渗氯胺磷、敌百虫;19种药剂的LC50为20~200mg/kg桑叶,属于中等毒级;27种药剂的LC50>200mg/kg桑叶,属于低毒级。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斯氏线虫防治桑皱鞘叶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斯氏属小卷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24品系)对桑皱鞘叶甲Abirus fortunei(Baly)进行了室内和田间感染试验。在25~30℃的室内条件下,1500~2000条线虫/ml的处理使桑皱鞘叶甲幼虫感染率达86%~100%。在9~10月份,先清除田间杂草,然后在桑园开沟,按45~75万条线虫/m^2的剂量施用小卷蛾线虫,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88.3%~96.2%,并使次年成虫的出土数量减少46.2%~86.7%。此种防治方法,避免了在春蚕期间摘叶饲蚕与桑皱鞘叶甲化学防治的矛盾,显示出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桑皱鞘叶甲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