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黄鳃金龟(Holotrichia trichophora(Faijmajre))卵在20℃恒温,含水量为10%~12%的土壤中孵育,胚胎经23~24d 发育完成,幼虫孵化出壳。本文对金龟卵从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卵裂、胚盘形成、胚带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胚体背合以及伴随着发育而进行的胚动进行了系统描述。随着卵内胚胎发育,卵的体积、重量以及外观均有相应变化,由此可以把卵的发育划分为发育前期、发育中期和发育后期三个阶段。这种划分可供测报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产药品和试剂对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和胚胎细胞核移植。以 McGrath Solter 和Willadsen 两种去(注)核方法,将8-细胞胚胎细胞核经电融合植入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并经琼脂包埋和中间受体培养,使移核胚胎发育。实验结果表明:(1)用国产激素和化学药品进行绵羊胚胎细胞核移植可使移核胚胎在中间受体内发育为囊胚或桑椹胚;(2)去核时卵母细胞质剩得过少可导致移核胚过早(6-细胞期)发生致密化或形成内细胞团细胞数目较少的小囊胚;(3)Willadsen 去(注)核方法的去核和注核操作成功率明显优于 McGrath-Solter 方法;应用McGrath Solter 法的去核率仅为60%;(4)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微秒(μs)的一次电脉冲获得的胚胎融合率最高,达71.2%;以同样电场条件刺激未去核卵母细胞的孤雌活化率在71.4%。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鸡胚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代用蛋壳体外培养方法,对不同时期鸡胚胎换蛋壳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发育率为10%。X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出雏率为1.2%;孵化1日龄胚胎体外培养的出雏率为7.9%;去1/4壳的鸡胚出雏率为3.7%;鸡胚胎换蛋壳以后,添加6-8mL稀蛋白对换壳鸡胚发育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支链氨基酸(BCAA: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对鸡胚胎发育和受精卵的孵化时间的影响。卵孵化前,将一种支链氨基酸注入受精卵内。注射入卵的各支链氨基酸的量等于蛋中每种氨基酸流出的1%。在孵化第14天,测量胚胎的重量。在第21天,记录孵化时间和雏鸡的初生重。与对照组相比,卵内注射BCAA增加了胚胎的重量。卵内注射亮氨酸和缬氨酸显著加速孵化时间(P0.05)。各组间雏鸡初生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卵内注射支链氨基酸特别是亮氨酸和缬氨酸,可促进胚的生长发育,加速雏鸡的孵化时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吻受精卵,观察吻胚胎和胚后发育情况并分析其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2.5℃条件下,吻受精卵经30 h孵化出膜,总积温为724.02℃·h;成熟吻卵卵径为1.26 mm,吸水膨胀后最大卵膜径为6.86 mm,出膜仔鱼全长5.32 mm;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26个时期;胚后仔鱼经96 h发育(全长8.00 mm)后眼、鳍、消化道、鳃和鳔等器官形成,开口摄食,下沉水底.吻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较稳定,对于缓流水体适应性强,有利于开展吻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6.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的湿重、胚胎直径、含水率、总脂和Z1幼体的体长、累计死亡指数(CMI)、50%死亡时间(PNR50)为评价指标,比较了第一次及第二次抱卵的胚胎和Z1幼体的性能。结果表明,两次抱卵的胚胎直径,湿重、干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次抱卵的胚胎含水率接近。在发育初期胚胎总脂的含量差异不大(P>0.05),在孵化前第二次抱卵胚胎的总脂含量低于第一次抱卵胚胎(P<0.05)。两次初孵Z1幼体的体长、总脂、CMI、PNR50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指标,第二次抱卵孵化所得的Z1幼体的质量不如第一次抱卵。  相似文献   

7.
四、控制好孵化的条件1.温度。鸡胚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必须控制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胚胎发育的最佳温度是37.8℃,若温度过高,胚胎代谢过于旺盛,产生的水分和热量过多,种蛋失去的水分过多,可导致死胚增多,孵化率和健苗率降低;温度过低,胚胎发育迟缓,延长孵化时间使胚胎不能正常发育,也会使孵化率和健苗率降低。一般认为适宜的孵化温度是37.3 ̄38℃.胚胎的发育环境是在蛋壳中,温度必须通过蛋壳传递给胚胎,而且胚胎在发育中会产生热量,当孵化开始时,产热量为零,但在孵化后期,产热量则明显升高。因此,孵化温度的设定采取“前高、中平、后低…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6.0±0.5)℃、pH为8.0~8.3、盐度为30.2的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单倍体、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脊柱弯曲,器官分化不全,受精率低,畸形率高,出膜率低;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卵黄栓胚、克氏囊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期等阶段孵化出膜,各阶段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发育特征与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别;普通二倍体胚胎约61 h孵化出膜,而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分别经66 h 30 min和67 h 50 min孵化出膜,孵化时间比普通二倍体牙鲆长约10%.其中,卵裂期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在细胞分裂阶段发育特别缓慢,发育时间比普通二倍体长约25%.单倍体出膜率为(16.5±2.2)%,畸形率为(97.2±1.6)%;雌核发育二倍体出膜率为(85.6±3.0)%,畸形率为(13.2±2.3)%;三倍体出膜率为(82.3±3.1)%,畸形率为(16.3±2.5)%.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相比,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出膜率低,仔鱼畸形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掌握褐点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各期发育特征,以便高效的进行褐点石斑鱼的苗种培育。[方法]通过对海南养殖的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人工催产后自然产卵受精所得的受精卵的群体试验,研究了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以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发生等。[结果]褐点石斑鱼受精卵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卵径0.83~0.94 mm;依据发育进程其胚胎发育划分为受精卵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胚体形成阶段、孵化阶段共6个阶段;在水温28.4~31.9℃,盐度31~32‰,p H 8.4的海水中,褐点石斑鱼胚胎历时20 h47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膜,孵化的生态学总积温为455.361℃·h;胚后发育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腹鳍棘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及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褐点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一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结论]该研究为褐点石斑鱼的大规模育苗生产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掌握褐点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各期发育特征,以便高效的进行褐点石斑鱼的苗种培育.[方法]通过对海南养殖的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人工催产后自然产卵受精所得的受精卵的群体试验,研究了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以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发生等.[结果]褐点石斑鱼受精卵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卵径0.83~0.94 mm;依据发育进程其胚胎发育划分为受精卵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胚体形成阶段、孵化阶段共6个阶段;在水温28.4~31.9℃,盐度31~32%,pH 8.4的海水中,褐点石斑鱼胚胎历时20 h47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膜,孵化的生态学总积温为455.361℃·h;胚后发育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腹鳍棘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及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褐点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一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结论]该研究为褐点石斑鱼的大规模育苗生产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匙吻鲟胚胎与胚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地区,利用池养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和干法人工授精后,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卵为椭圆形、多黄卵,平均卵径(2.41±0.04)mm×(2.30±0.03)mm.卵裂为特殊的辐射卵裂.水温17.0~19.8 ℃时,胚胎发育历时115.75~147.00 h,孵化时间为134.75 h.胚后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20±0.5)℃条件下,8日龄卵黄囊完全耗尽,仔鱼才开始摄食进入晚期仔鱼;水温(22±0.5)℃时,10日龄进入稚鱼期;水温21~23 ℃时,35日龄的平均全长(74.91±6.12)mm,平均体重(2.32±0.55)g,吻长接近全长的30%,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2.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的湿重、胚胎直径、含水率、总脂和Z1幼体的体长、累计死亡指数(CMI)、50%死亡时间(PNR50)为评价指标,比较了第一次及第二次抱卵的胚胎和Z1幼体的性能。结果表明,两次抱卵的胚胎直径,湿重、干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次抱卵的胚胎含水率接近。在发育初期胚胎总脂的含量差异不大(P>0.05),在孵化前第二次抱卵胚胎的总脂含量低于第一次抱卵胚胎(P<0.05)。两次初孵Z1幼体的体长、总脂、CMI、PNR50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指标,第二次抱卵孵化所得的Z1幼体的质量不如第一次抱卵。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蓝鳃太阳鱼胚胎发育规律,采用人工干法授精,在溶氧充足的静水孵化条件下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利用双筒Olympus解剖镜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并记录和描述其发育过程和时间.蓝鳃太阳鱼的卵呈圆球形,金黄色,具粘性;未吸水卵的卵径为1.01~1.33 mm,平均为1.16 mm,吸水后卵径膨胀到1.42~1.81 mm,平均为1.62 mm;在水温为(26±1)℃的条件下,50%受精卵经34 h后孵化出膜;受精卵在2.2 h进入二细胞期,7 h进入囊胚阶段,9.9 h进入原肠胚阶段,13.2 h进入神经胚期,34 h 50%的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2~3 mm.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短角异剑水蚤在盐度为34±1,温度为(24±1)℃的情况下,胚胎发育的时间为40~45 h,无节幼体发育时间为3.5~4 d,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为5~6 d,从受精卵到发育为成体累计需要11~12 d.短角异剑水蚤雌体在交配后可连续挂卵,并孵化出多胎幼体而无需再次受精.无节幼体孵出3~4 h内即可摄食.  相似文献   

15.
菜蛾盘绒茧峰和半闭弯尾姬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25±1)℃,详细观察了小菜蛾两种幼虫内寄生蜂的胚胎发育过程.其中,菜蛾盘绒茧蜂胚胎发育经历大约48 h.根据胚胎发育的先后顺序可将其划分为以下3个时期:卵裂与胚盘形成期,即产卵后20 h时,在卵周缘形成均匀的单细胞层;原肠胚形成及器官发育期,产卵后20~32 h,包括胚带形成、原头原躯分化、口道形成及消化道发育;最后是胚胎背合与胚胎成熟期,在产卵后48 h,胚胎发育完成,并在蜂卵孵化时,源自浆膜的畸形细胞释放到寄主小菜蛾的血腔中.相同培养条件下,半闭弯尾姬蜂的胚胎发育历经50 h.根据胚胎的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过程同样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产卵后12 h的卵裂与胚盘形成阶段、产卵后12~32 h的原肠胚形成和器官发育阶段、以及随后的胚胎背合和胚胎成熟阶段,即产卵后32~50 h,直至姬蜂卵孵化.与茧蜂不同的是,姬蜂卵孵化时,浆膜并不产生释放畸形细胞.  相似文献   

16.
以安宁河支流热水河的西昌高原鳅作为试验对象,对发育良好的成熟个体进行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仔鱼形态发育的观察以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催产试验中催产药物组配以每尾雌鱼注射HCG 100 IU+LRH-A25μg效果最佳。试验共催产140组亲鱼,效应时间后,2次催产率分别为69%和62%;成熟卵卵径(0.9±0.1)mm,卵为浅黄色,遇水后具强粘性;受精卵在15~17℃下,胚胎历时72 h后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2 mm,受精率分别为65%、63%,孵化率分别为74%、77%。仔鱼的形态发育结果表明,仔鱼发育较快,与摄食相关的器官在胚后很短时间内得到较快发育;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  相似文献   

17.
在25℃、相对湿度80%和日光照14h的条件下,甜菜夜蛾的卵约经71h孵化。根据其胚胎外形的发育特点,可将整个发育期分为5个阶段:早期发育阶段、胚带伸长阶段、胚胎缩短阶段、胚胎翻转及背合阶段、胚胎再伸长成熟阶段。其胚动过程可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①胚带伸长与螺旋卷曲阶段;②胚体缩短与解螺旋阶段:③胚体翻转阶段;④胚胎再伸长与再螺旋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雅砻江长丝裂腹鱼胚胎形态发育及仔鱼生长。[方法]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长丝裂腹鱼受精卵,在水温(15.9±0.6)℃下进行孵化,对其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长丝裂腹鱼成熟卵卵径为(2.89±0.30)mm,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17±0.09)mm。在水温(10.8±0.8)和(15.9±0.6)℃下胚胎均能孵化,(19.5±0.6)℃条件下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期即全部死亡。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1 275.46℃·h,生物学零度为6.27℃。在水温(15.9±0.6)℃的条件下,胚胎受精后3 h 35 min胚盘隆起,14 h45 min和34 h 50 min进入囊胚期和原肠胚期,51 h 35 min胚孔封闭,132 h 25 min开始出膜,217 h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10.22±0.25)mm。全长(TL)与体重(BW)的关系式为:BW=1.209 3E-4(TL-10.54)~(2.512 8)(R~2=0.975 7);体长(TL)和体重(BW)与日龄(D)的最佳关系式分别为:TL=0.380 5D~3-0.002 6D~2+2.868 7E-5D+10.741 8(R~2=0.984 0),BW=1.010 82E-7(D+9.568 3)~(3.451 8)(R~2=0.983 4)。[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长丝裂腹鱼早期生活史、繁殖生物学等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胚胎分割液、分割方法和胚胎发育时期对绵羊体外生产胚胎的影响.体外采集绵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成熟培养24 h,经过体外受精培养,得到体外胚胎样品.借助显微操作仪,将体外受精的桑葚胚和囊胚分割,体外培养半胚,观察其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在D-PBS+0.2 mol/L蔗糖液与D-PBS+5%PVP液中分割桑葚胚和囊胚,其分割成功率及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三者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用显微分割法和徒手分割法分割桑葚胚和囊胚,其分割成功率、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比较桑葚胚和囊胚分割,囊胚的分割成功率显著高于桑葚胚的分割成功率(P<0.05),而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半胚细胞数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在D-PBS液中分别添加0.2 mol/L的蔗糖和5%的PVP都可作为绵羊体外胚的胚胎分割液;显微分割法和徒手分割法均可用于绵羊体外胚胎的分割;囊胚比桑葚胚更适于胚胎分割.  相似文献   

20.
鸡胚原壳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种蛋原壳为鸡胚体外培养的孵化蛋壳,就开孔位置、开孔大小以及鸡胚胚龄对鸡胚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头侧面开孔明显优于小头顶端开孔(P<0.01),小头侧面开孔的已孵化3 d鸡胚的孵化率为80.0%,而小头顶端开孔的则只有60.0%;(2)随着开孔直径的增加,鸡胚孵化率呈下降趋势,开孔直径为0.5,1.0和1.5 cm时的孵化率分别为80.0%,30.0%和16.7%;(3)在小头侧面开孔且孔直径为0.5cm时,X期鸡胚和已孵化3 d鸡胚的体外培养孵化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已孵化3 d鸡胚的体外培养孵化率为80.0%,X期鸡胚的孵化率则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