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世伟  李壁成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70-173179
以土地生态景观格局优化为基础,以功能定位与建设为目标,进行了上黄示范区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生态保护功能区、旱作农业功能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的景观生态特征、主体功能、主体模式和指标要求。通过5a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上黄示范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4470元,人均产粮480kg;植被覆盖率达到70.3%,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区"保土、理水、储碳和植物资源保育利用",旱作农业区"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土地生产力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区"光热水资源优化组合、低碳高效、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功能目标。建立的功能区模式和相应的建设技术体系,将为宁南及黄土丘陵区乡村一级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高人口密度区的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米脂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植被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提高了13.85%;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退耕前提高了12. 73%;农民收人增加,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实施效果也证明黄土丘陵区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受到人口、土地、科技、消费等众多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尺度特征。在计算平朔矿区1989—2010年人均EF的基础上,采用EMD和动力学预测方法,研究矿区人均EF的长时间序列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矿区人均生态足迹存在一个4.68 a左右的准周期波动;从人均EF波动的趋势量分布来看,1989年以来平朔矿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且年平均增长率为1.787 4%,但2001年以后的10 a间,由于矿区加强了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作,人均EF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为0.046 7%;预测结果表明,虽然矿区人均EF依然呈上升趋势,但年均增长率减缓,模型预测2020年平朔矿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566 hm2/cap;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矿区未来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区域生态压力面临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甘肃省永登县农户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意愿及支付水平,为政府未来进行相关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永登县的农业生态补偿农户意愿和支付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永登县农户生态认知和补偿意愿较好。(2)农户愿意进行补偿的人数达到调查总人数的87.76%,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水平均值达到人均52.11元/a。(3)影响农户进行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受教育程度人均年纯收入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外出打工天数环境关注度是否治理年龄地理区位。[结论]永登县农户的农业生态补偿意愿强烈,支付水平符合实际情况,受个人认知和人均收入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角度对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可为今后农业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经验。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普兰店市天新小流域生态经济建设进行评价 ,分析认为 :该流域经过 5a的综合治理 ,8a的实践检验 ,到 2 0 0 0年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已达到高级生态经济系统 ,即系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达到高级标准 ,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证明该流域治理方法得当 ,技术路线合理 ,经济效益显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7.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探讨东北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为该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期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退化的驱动力因子排序为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人均经济林面积>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地面坡度>年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其中,体现农业结构状况的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和人均经济林面积等社会经济因子,对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载放牧、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等社会经济因子(人为因素)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而作为自然环境因子的地面坡度是发生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在区域生态足迹计算、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白城市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评价了白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STIRPAT模型探析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392 9,1.785 3hm2/人增加到2.967 0,3.064 6hm2/人。人均生态足迹增速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呈逐渐减小状态,由0.392 4hm2/人减小至0.097 6hm2/人,在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0.046 8hm2/人,可持续发展状况开始恶化;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曲线呈现为"勺子型",预计拐点出现在2014年,之后人均生态足迹将随着经济增长呈下降走势;人口数、可比价格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比率、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为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驱动力指数分别为0.157 5,0.164 7,1.050 0,0.471 9,0.020 6,0.588 5。白城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优化产业布局与能源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与转化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水平,进而提升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 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2006年调查和监测资料,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将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可能影响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各因子,探讨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条件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基础,人文社会经济条件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具体可归纳为经济发展、人口压力、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4类因子;此外,国家和区域的相关政策、农业产业链与资源量相关度对农业生态安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琪  熊毅 《土壤学报》1982,19(2):110-121
太湖地区是个古老农业区,很久以来就是我国水稻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长期受人类经营管理影响,曾几经变化。当前的生态系统已有较稳定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内部结构,也有较高效能和抗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文明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重要部分,建设县域农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判断县域农业生态文明水平,并因县施策,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区间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为基础,选取生态、经济、社会和协调发展4个领域22个指标构建县域农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17个县域为例,应用2012年统计数据,对县域农业生态文明进行了单领域分析及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结果显示,石家庄新乐市、平山县、藁城市、栾城县、灵寿县、鹿泉市、晋州市在生态领域的整体优势显著,藁城市、辛集市、鹿泉市、正定县在经济领域的整体评价较好,平山县与栾城县的社会领域优势最为明显,赞皇县、藁城市、晋州市、无极县的社会领域整体最差;在协调发展领域,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协调发展领域整体较好。对县域农业生态文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指标水平的高低是由4个领域共同决定,且经济领域影响较大,大部分经济领域较强的区县,综合水平较高。以上说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协调因素等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石家庄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各县域之间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提高各县域农业发展水平,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浅谈流域治理的社会开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社会开发理论及其发展观 ,对本质为水土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活动的社会开发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流域治理是水土流失地区重要的开发形式 ,具有区域的特殊社会开发性 ,且这种开发性对于制定流域治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在新的治理开发观指导下 ,流域治理活动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最终建立起高效综合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区域稳定持久的社会开发 ,而建立治理风险保障制度体系对于治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流域治理成果的评价指标也应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流域治理的社会开发观 ,需要复合型的水保专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宋乃平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154-156,159
选取16个主要指标,运用数学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PRED系统及其子系统近20年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状况,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对1985-2004年、1985-1994年、1995-2004年三个时间序列的PRED各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总系统和子系统及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最终得出宁夏PRED系统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涛  张建丰  高景灏 《土壤》2020,52(6):1281-1289
水分生产率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从不同视角揭示农业水资源消耗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以陕西省西安市地区为研究区,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14年西安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总流入水分生产率及经济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主影响因素对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市水分生产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聚集现象;各水分生产率指标均表现出空间分异性,同指标不同年份水分生产率空间分布类似;灌溉水分生产率值在1.5-2.5kg/m3范围之间,年际间波动较大,2001-2010年随着时间而增大,2011-2014年有减小趋势;作物水分生产率在0.7-1.0kg/m3范围之间,随时间增长无明显变化;灌溉水及蒸散水经济水分生产率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灌溉水经济水分生产率远大于蒸散水经济水分生产率;年均气温、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依次是影响该地区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SO_2排放对葫芦岛地区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葫芦岛地区 ,由于锌厂常年 (尤其是近期 )排放SO2 已使该区土壤性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测定结果 :土壤表层 ( 0~ 2 0cm)有效S提高 1~ 5倍 ,全S含量提高 2 1 .38%~ 87.86% ,在严重影响区 pH值已下降至 5 .0 5~ 5 .0 3.锌厂排放的SO2 所形成的酸雨危害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能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山西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发展状况,生产效率和环境负荷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等类型区能值投入总量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能值功率密度1.67E+12 sej·m-2),但人力能值投入过多(占能值投入总量的70.62%),工业辅助能值投入相对偏低,制约了人力能值的发挥,因而净能值产出率低(0.70),环境压力较大(9.33).提高该类型区生产效率的途径在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工业辅助能、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中等类型区工业辅助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23.36%)与人力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51.67%)配合较好,能值产出总量大,净能值产出率高(1.25),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但仍需加强科技能值的投入,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差等类型区环境条件恶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能值产出总量和生产效率都很低.如果该类型区能合理布局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功能区,注意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则农业生产效率可能会有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后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该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有针对性给出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建议.该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能够体现城乡统筹关系的土地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动态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8个指标)构建耦合关系模型,将存在耦合关系的指标进行归类并提取公因子,最后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程度进行评价,并基于空间分区对贵州省各地区的耦合程度差异原因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很强的耦合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方面受到不同土地利用因素驱动,而经济因素也通过不同方式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人类农业经历过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和工业化农业等形态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农业的生态化阶段。各国实施农业生态转型的转折点通常在人均GDP达1万~3万美元左右。不同国家、地区和国际社会根据不同社会背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转型策略、转型路径和转型名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和到达实施农业生态转型的拐点。中国2015年起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方式、实施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农业的生态转型,生态农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明确生态农业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农业生态转型的合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生态转型的优势与挑战之后,提出了我国未来农业生态转型的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