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黄是一类名贵的药用真菌,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可有效防治包括肿瘤、肠胃不适、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尽管当前桑黄已被公众所认知并接受,但这些活性化合物的复杂性及其具体药用功效仍不明确,因此,这些无毒、无副作用活性成分的研发时刻在鼓励着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此外野生桑黄通常需多年才能生长成熟,子实体十分珍稀,而桑黄的短缺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必然会导致人为采摘的加剧,因此研究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也是促进桑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归纳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简述桑黄的药用功效和栽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桑黄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加速桑黄产业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桑黄菌丝多糖的提取及多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谦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405-4407,4410
以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菌丝体为材料,探索热水提取法提取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工艺,并分析桑黄多糖的主要组成成分.试验在100℃的恒温下,以多糖提取率为考察目标,分别对提取料液比(m/V,g:mL)和提取时间进行考察,利用硅胶薄层分析的方法,对桑黄多糖的成分做初步测定.热水提取的最优工艺为在水提温度为100℃条件下,料液比1∶45、浸提时间3.5 h,此时桑黄粗多糖提取率为3.99%;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初步确定有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D-乳糖.  相似文献   

4.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探讨了由桑黄液体发酵液提取桑黄多糖制成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桑黄口服液高剂量组(40 mL.kg-1)能显著增加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的重量,中剂量组(20 mL.kg-1)、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碳粒廓清率的吞噬指数,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由对照组的13.7%分别提高到22.2%和3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桑黄口服液具有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可显著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四方面对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桑黄品种进行划分归类:①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②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③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④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综合中条山桑黄的品种类型,按不同菌原分类有20余个,按不同寄主树木有40多个,针对主要品种从其他名称、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对其余较多品种资源作出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用真菌,阐述了桑黄的生物学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和人工驯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桑黄是我国古往今来医药书籍记载的一种重要药用菌,其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含有多种活性代谢物,广泛用于药品、保健品、食品和护肤品中.从海水盐度和NaCl浓度两个方面筛选耐盐菌株,研究结果表明:桑黄HLJ耐海水盐度和耐NaCl浓度能力高于桑黄SYS和桑黄W.3.2%海水盐度抑制HLJ菌丝的生长且抑制率为12%,NaCl抑制HLJ...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结构、孢子形态特征、子实体电镜扫描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1个桑黄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菌株SH-1为一类,属于纤孔菌属(Inonotus);其他菌株(SH-2、SH-3、SH-4、SH-5、SH-6、SH-7、SH-8、SH-9、SH-10、SH-11)属于另一类,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菌株SH-3和SH-6属于桑树桑黄(S.sanghuang),其余8个菌株属于暴马桑黄(S.baumii)。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结合桑黄菌丝形态特征、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实体显微结构特征分析,能明确桑黄的种属与遗传性状,可为今后桑黄品种选育与人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桑黄作为一类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着桑黄药用功能研究的深入全面系统化,其药用功效逐渐为大众所熟知,采收量持续增加,由此出现了桑黄野生资源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难题,因此,亟需开展人工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本文从桑黄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桑黄菌丝的发酵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剖析与总结,并对桑黄人工栽培和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桑黄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