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上海著名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术家许四海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四海壶具博物馆,已于去年10月在上海市兴国路322号开馆。壶具博物馆展示了从原始彩陶到明清紫砂壶千余件精品。其中的孟臣壶、大亨壶、曼生壶等均系稀世珍宝。馆内同时还陈列了中国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代表作。馆长许四海说:“建立四海壶具博物馆,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壶文化,填补国内国际空  相似文献   

2.
我读壶翁     
我知壶翁,在二年前,偶在一家茶文化的刊物上,看到有关壶翁的报道,“壶翁”便留在我的心中,并以为以翁称者,自然是一位老者,以“壶翁”自称,自然是一位资深的紫砂壶艺家。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对心仪已久的壶翁和他的壶,由喜爱进而变得有些渴望了。终于,我收到了寄自台湾的《壶翁茗壶集》,当时激动的情绪和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捧读三过,始知壶翁者,真名邱显裕,1950年生人,台湾颖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1年开始,多次在台举办个人壶艺展,得誉颇多。我想,邱先生的以“壶翁”为号,是自己为求毕生精力致力于紫砂…  相似文献   

3.
壶艺大师的小保姆(小说)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蓝翔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初秋正是江南台风季节。胡仰亨晚饭后又回到工作台边,他正聚精会神地在精雕细刻一把紫砂壶坯,一阵雷雨骤然从天而降,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忙去关窗。然后,他又仔细地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创作的壶...  相似文献   

4.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5.
供春树瘿壶散考安徽机电学院工艺美术系吴光荣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中记载:“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视以辩真”。文中提...  相似文献   

6.
"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艺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它从清朝乾隆时期出现,至今影响深远,其中的数款经典壶型被众多紫砂壶艺家认为是紫砂壶中的"巅峰之作",不断被后人仿制,其主要创制者——陈鸿寿也被誉为"中国紫砂历史上四大高峰时期的领军人"。"情味"一词最先应用于对抒情文学的评价,后来被文艺批评家阐释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对抒情文学审美价值的一种高度概括。本文主要从"曼生壶"的壶型、题材和创作意旨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曼生壶"审美中的情味要素,并总结出"曼生壶"之情味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饭后茶余说壶经(续)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七)东方文化中品茶赏壶及养壶、制壶,有一大套文学、技术上的讲究,那么西方文化中有没有在壶上做文章的呢?有的。只是趣味不同,中国的温文尔雅和欧洲人外向夸张,正好是鲜明的对比。有一种雌雄同体壶,完成于188...  相似文献   

8.
在喜迎祖国五十华诞之际,由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蒋蓉、汪寅仙、谭泉海、徐汉堂和吕尧臣联袂创制的紫砂陶艺精品《跨世纪壶》在陶都江苏宜兴出炉了,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99江苏陶艺展”上展出。此壶壶嘴作“2”字,三只壶脚由三个“0’’所组成,合为2000年。壶嘴又作成龙头样,以示2000年为龙年。壶盖顶端为“世纪”两字。壶体上凌驾着一个大半个圆形的提梁,含意跨越世纪之意。壶盖边上连续刻上一圈不同篆书的“禧’字,以表“千禧之年”的兆头。这只壶的底部刻有六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姓名。整个一只千禧壶浑…  相似文献   

9.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0.
标题上“千载一时”的“时”,指的是明代制壶艺人时大彬。明清文人有关紫砂器的笔记、诗文里,对时大彬的赞誉可谓俯拾即是,下面信手拈来几句: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这是明代陈贞慧《秋国杂佩》中的记载。“明代良陶让一时。”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尊时大彬为“大家”。“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清代乾隆年间著有《阳羡名陶录》的吴骞,对时  相似文献   

11.
“国兰壶”诞生中国明代茶具紫砂壶大兴之后,500多年来,壶的造型已达3500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松等,除兰以外已问世数百年,兰花只是用刀刻在壶体上,没有以兰花本身为造型的。浙江湖州的寇丹先生不仅爱茶也爱兰花,他在进行紫砂壶设...  相似文献   

12.
壶瓶枣     
太谷壶瓶枣是山西十大名枣之一,个大、皮薄、肉厚,一颗近30g重的大枣,果肉重量达29g还多,吃起来非常过瘾。  相似文献   

13.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4):153-156
《清稗类抄》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潮州某富翁好茶。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日:“闻君茶甚精,能赐一杯否?”富翁晒日:“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日:“我昔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日:“茶固佳矣,惜仍未醇厚,盖罐太新之故也。我有一壶,昔日所常用,今每出必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14.
紫砂茶壶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爱好,赏玩,收藏,我想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饮茶器皿,更在于它是一种集诗文、书法、绘画、雕塑、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是文人、画家、陶艺师溶合一起的艺术结晶。由香港“雨竹堂”顾大豹、蔡立群促成,最近在陶都宜兴问世的“陆俨少杜甫诗意八珍壶”可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创举。它是香港“雨竹堂”为敬贺国画大师陆俨少八十大寿和上海嘉定县“陆俨少艺术院”落成特意组织制作的。每套壶八个款式,每壶都镌刻有陆老根据自选的杜甫诗意  相似文献   

15.
陈曼生、杨彭年和“曼生壶”文物出版社姚敏苏紫砂壶是一种雅玩。历代文人嗜壶、玩壶的不少,但是要讲究真正玩出名堂,载入史册的,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陈曼生了。陈曼生生活在清代乾隆三十三年至道光二年(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他跟紫砂壶,真...  相似文献   

16.
壶山风景区马尾松枯死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密度大、树种单一、松树生长衰弱、松褐天牛危害严重引起松树流脂是浙江武义县壶山风景区马尾松枯死的原因。防治松褐天牛,加强抚育管理,调整林分结构,是壶山风景区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8.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更有人推崇他为“明代良陶让一时”。大彬的作品存世不多,文物鉴赏和紫砂爱好者视“时壶”为珍品,是因为“时壶”在当时和后世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胶县在推广省柴灶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新型壶,壶体呈细长圆筒状,称为节能快壶。具有如下明显优点: 1.制作简单。用镀锌白铁皮卷成直径为6厘米,长73厘米的封底圆筒,在开口端垂直方向焊接一个高13厘米直径6厘米的圆筒(如图),再做一壸盖,全壶做成,可盛水4斤。 2.使用方便。在灶门右侧凿一直径约7厘米的圆孔,将长圆筒壶体插入灶膛内,壶口在灶外便于装水和倒水。在烧火做饭时,便可同时燎水。待水开后,揭下壶盖,侧歪壶口,便可将开水倒入暖瓶,不必取出水壶,可续水再烧,甚是方便。 3.节能效果好。这种新型壶,因壶体圆而细长,又插入灶膛深处,受热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故节能效果明显。经实用测知,用八印锅的锅灶做饭,同时用  相似文献   

20.
思茅壶蚧属同翅目、蚧总科、壶蚧科。分布于江西、云南等省。为害木荷、樟树等。本文对壶蚧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壶蚧以成虫、若虫在寄主上吸取汁液,被害后枝条,甚至全株枯死。壶蚧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蚧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开始孵化,11月份以雌虫越冬。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在幼龄阶段用40%的乐果等1000倍液喷雾或埋根法,进行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