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南滨海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出的粒度数据为基础,应用分形理论计算得出:七顶山马兰黄土的粒度分维值介于2.2085~2.3184之间,平均值为2.2744,相关系数为0.8835;离石黄土粒度分维值介于2.2748~2.4237之间,平均值为2.3467,相关系数为0.8920。全剖面粒度分维值在2.2085~2.4237之间,平均值为2.3187,相关系数达0.88以上,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0.76μm~263.75μm的标度范围内)。分维值的大小对黄土的形成环境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本区马兰黄土比离石黄土的分维值低,说明马兰黄土沉积时东亚冬季风强盛,气候寒冷干燥,次生成壤作用弱,分选系数偏小,分选性比离石黄土稍好,自组织程度低,分维值偏低且变化幅度小;离石黄土沉积时夏季风较冬季风强盛,气候温暖湿润,后期的成壤改造作用强,分选较差,分选系数稍大,自组织程度高,分维值偏高且变化幅度大。经对比分析得出:粒度分维值反映的环境演变与磁化率、粒度所反映的环境演变一致。  相似文献   

2.
运城盆地洪积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侵蚀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西运城盆地中条山洪积扇全新世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运城盆地的环境演变和面状流水侵蚀堆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而全新世晚期气候比较干旱。由于全新世气候的波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城盆地洪积扇地表出现过4个比较明显的面状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阶段,时间分别在11500-11000a B.P.、3850~3300a B.P.、2200~2000a B.P和1300-800a B.P.。其中,11500-11000a B.P.间的侵蚀-搬运阶段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后三个阶段则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探索黄土高原侵蚀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位于渭河流域东部的老官台黄土-土壤剖面多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结合野外考察和地层沉积特征分析,揭示了本区气候自末次冰消期以来发生了多期波动和突变事件。14.91~12.45kaB.P.期间本区气候以冷干为主,且在12.45 kaB.P.前后气候最为冷干。12.45~9.34kaB.P.期间表现为快速升温、降水明显增...  相似文献   

4.
靖边地区地处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为研究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文中根据靖边地区孢粉代用指标,结合AMS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经历了温凉偏湿-温暖湿润-温暖干燥-温暖偏湿-凉爽干旱5个阶段,植被演替划分为疏林草原-典型草原-...  相似文献   

5.
<正> 1.土壤侵蚀概况宁南黄土丘陵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为中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5—8℃,降水量300-500毫米,70%集中于6-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蒸发量1340-1750毫米,属于内陆半干旱气候带。土壤侵蚀严重,重度土壤侵蚀面积占52%,侵蚀模数3000-10000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进入河道的泥沙量约1亿吨。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是影响农林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元素测定分析。选取Rb/Sr、磁化率作为参比,探讨了微量元素分布和其所反映的气候演化特征及其与成壤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微量元素(Mn、Pb、Ga、Cr、Cu、Ni、As、V、Zn、Ti)的含量变化与磁化率曲线、Rb/Sr曲线变化相同,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气候关系密切,表明元素动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的影响;微量元素(Mn、Ga、Cr、Cu、Ni、As、V、Zn)的含量在古土壤层最高,指示全新世中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黄土风化成壤作用强,黄土层(L_0、L_t、L_1)气候相对冷干,受冬季风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金丁剖面黄土地层410组土样的磁化率、粒度和有机碳的测试数据,并结合年代学数据资料,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黄土剖面较完整地记录了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其末次冰期沉积由2层厚层黄土夹1层弱土壤化古土壤组成,其中L1 SS1又可分为3层古土壤夹2层黄土;末次冰期期间,该区经历了3个气候变化阶段:干冷-温凉湿润-干冷的过程,气候变化由L1-3的显著干冷到L1-2的气候较为温凉湿润,再到L1-1的显著干冷气候变化,且气候变化的时间节点大约在43.0ka和27.4ka.  相似文献   

8.
陕西周原地区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周原LC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化学风化程度和元素迁移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古土壤S0的CIA和Rb/Sr值高于黄土L0,Na/K比低于黄土L0,指示其风化程度强于黄土L0,形成时期气候比黄土堆积时期温暖湿润;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Si,K和Fe相对富集,而Ca,Na,Mg和Ti则迁移淋失,呈现Ca>Na>Mg>Ti>Al>Si>K>Fe的迁移序列;全新世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处于脱Na和Ca阶段或早期去K阶段。  相似文献   

9.
黄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对临汾盆地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光释光定年、磁化率及粒度指标的测定,以揭示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过程。根据光释光定年数据,并结合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可将临汾盆地气候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30~75kaBP,成壤作用强,古土壤发育明显,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占主导,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最为暖湿;75~57kaBP,沉积作用增强,黄土发育明显,表明亚洲冬季风占主导,干燥少雨,且气温极低,最为干冷;57~25kaBP较为特殊,弱古土壤发育,表明气候回暖,但仍处较冷时期,降水相对较大,气候温和;25~20kaBP,该时期沉积作用再次加强,黄土沉积,表明亚洲冬季风增强,降水减少,气候变冷。通过将临汾盆地丁村剖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对比分析可见,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气候变化与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存在一定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合水MJY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全铁、TOC、Rb、Sr和Rb/Sr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了与全新世环境变化相对应的成壤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环境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全新世早期,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气候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地表植被以草本为主,并有一定的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植被发育,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随着沉积和成壤的继续,土壤层深厚,形成古土壤层(S0);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恶化,干旱少雨,植被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风尘堆积作用大于风化成壤作用,土壤退化形成的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在寺洼文化时期(3250—2520 a B.P.),由于气候干旱使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文化形态从原始的农耕文化转向游牧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根据多方面资料分析,论证了新疆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冷湿和暖干的对应是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文中探讨了大气环流的影响,认为季风气候是形成我国东部地区暖湿和冷干相结合的主要因素。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使新疆的温湿组合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东西两种状况的交界带应是季风气候影响范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作者的观察和测量,对西安市白鹿塬塬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白鹿塬塬区确定土壤侵蚀的主要依据是土层厚度的变化,并非侵蚀面。塬区侵蚀是塬边侵蚀较强,向塬里侵蚀逐渐减弱。塬面上高地侵蚀弱,低地侵蚀强,暂时性线状流水长期汇集而成的冲沟对黄土塬区土壤的侵蚀更加强烈。气候对土壤侵蚀也有影响,冷干和温湿气候均会产生土壤侵蚀,冷干期侵蚀量比温湿期大,前者侵蚀厚度比后者大7倍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作者的观察和测量 ,对西安市白鹿塬塬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白鹿塬塬区确定土壤侵蚀的主要依据是土层厚度的变化 ,并非侵蚀面。塬区侵蚀是塬边侵蚀较强 ,向塬里侵蚀逐渐减弱。塬面上高地侵蚀弱 ,低地侵蚀强 ,暂时性线状流水长期汇集而成的冲沟对黄土塬区土壤的侵蚀更加强烈。气候对土壤侵蚀也有影响 ,冷干和温湿气候均会产生土壤侵蚀 ,冷干期侵蚀量比温湿期大 ,前者侵蚀厚度比后者大 7倍多  相似文献   

14.
陕西富县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三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果表明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西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峰1951~2001年51 a系列的降水和气温实测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76年以前,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1976年以后,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呈线性升高趋势。利用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距平百分比累计分析表明,西峰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凉干期、凉湿期、暖湿期和暖干期等四个阶段。不同月份逐年气候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初春降水量增加,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各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从气温变化季节特征分析,冬季暖湿化趋势明显,在初春季节最高气温下降,在降水较多的夏秋季节,气候显示为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蕴含了丰富的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演变信息。近7.0-0.73MaBP期间沉积物地化元素含量波动特征表明,具相同或相近表生地化性质的元素含量波动呈现大致相同的特征。由常量元素氧化物所揭示的此期间临夏盆地温湿变化明显地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即7.0-5.35MaBP,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出一种较为和缓、稳定的气候特征;至5.35MaBP前后,出现一具全球意义的冷峰,随后气候进入冷干与暖湿频繁、大幅剧烈波动的时期,可能同青藏高原此时开始的整体隆升并导致亚洲季风开始建立但极不稳定的状况有关。而3.4Ma和2.90Ma两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很可能使得青藏高原隆升至一个关键高度,此时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地化元素波动平缓,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要特征,湖相沉积发育。之后,1.60Ma前后高原再度隆升,导致黄河朔源侵蚀加剧,最终切穿临夏盆地,排干湖水,且此时高原巨大的山体已成为南来湿润气流的障碍,使内陆地区趋于干旱,温带荒漠开始发育,并在其四周广泛地开始了风成黄土的堆积,而黄土堆积中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仍是冷干与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因此,近7.0-0.73MaBP期间临夏盆?  相似文献   

17.
西宁地区黄土地球化学元素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球化学综合参数是一种对古气候反映较为敏感的指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曲线说明西宁盘子山地区自13.6万年以来在长时间尺度上(万年到十万年)气候逐渐向干冷的方向变化;高原冬季风气候变动属于高频波动,存在短时间尺度的快速变化;夏季风气候具有渐变性,每一次气候变动过程持续时间都较长;盘子山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冬、夏季风的变化特征有不同之处,表现在夏季风最强与冬季风最弱不存在反相位关系,同样冬季风最强的时期夏季风也并不表现为最弱,体现了高原季风系统与东亚季风系统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萨拉乌苏河地区地层中CaCO_3和易溶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萨拉乌苏河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重点分析讨论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中CaCO_3和易溶盐含量变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并提出关于晚更新以来干湿周期变化及其幅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地区泾阳南塬寨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20.
黄土的风成说表明粉尘黄土沉积及其成壤与沙尘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粉尘搬运的典型:沙尘暴是一种在强冷空气条件下粉尘快速而大规模被搬运和沉降事件,而长时间尺度的沙尘暴事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同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进而会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粉尘沉积及其成壤强度的变化。本文是在考察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机制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和成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变化及其对黄土高原地区粉尘沉积和成壤强度的可能影响。主要结论是: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虽然粉尘沉积区的降水并没有显著增加,但粉尘源区气候趋于暖湿化,导致中国北方沙尘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使得黄土高原粉尘堆积的速率减小,因而,黄土高原地区将进入一个成壤相对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