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不同排列方式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启庆  骆耀平 《茶叶》1990,16(3):7-11
我国从70年代起掀起了茶树矮化密植试验的热潮,事实证明,这种比常规茶园增加3~5倍密度的,以“密”为中心,配合相应其它措施的茶园能获得“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明显效果。在这些试验中,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其排列方式也出现了多种多  相似文献   

2.
茶树快速丰产试验,多年来一直是各茶区探讨的重要课题,至于是采用优越的肥培管理还是增加种植密度的方式获得,一直争论不休。为了探索茶树快速丰产最佳种植方式,我们于1982年3月用槠叶种(种子直播)种植了五亩三行密植茶园,1984年10月茶树已封行,茶树枝盛叶茂,芽叶粗壮(见图1)。1984年平均亩产干茶225斤,预计1985年平均亩产可达400斤。现将该密植茶园的垦殖方法,三年来的管理工本、产量及经济效益分述如下。一、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潮州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是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和潮州市政府联合投资的建设项目.建场宗旨是收集、选育、示范推广高香型茶树品种.建场四年来,已建设示范母本园100多亩,种植黄枝香、桂花香、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初期,贵州省渭潭茶叶研究所提出了茶园“密植免耕”栽培技术以来,一般认为可以达到早投产、早高产、早见效,但是否能比较长期的高产、稳产,茶树的树势与群体结构如何?这就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我市于1978年底在部分场队建立了一定面积的密植茶园外,还在澳美镇五$茶场建立了十五亩的黄谈、毛蟹、梅占三个品种的单条列、双条列、三条列、四条列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通过十五年来的观察记载,我们认为茶树密植栽培不但具有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又能长期稳产、高产。因此,我们将该场近五年来进行的试验情况小结如下。一、种…  相似文献   

5.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明志 《茶叶科学》1987,7(2):13-18
在等量施肥的条件下,对亩植2666株、5332株、7998株和21328株4种不同密度茶园进行了比较试验,前10年的结果表明:产量在亩植8000株以内,与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991),超过这一密度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茶树达五年生时,树冠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趋于接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长势随之下降,叶层的透光率加速减弱,植株的自疏率显著增加,种苗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大面积推广时,以亩植5000—8000株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我场属于省十四个茶树良种基地之一,从一九七五年春开始建立了茶树良种母穗园,共种植安徽一、九号、上梅州三个品种,计三亩八分二厘。其中安徽一号三亩一分七厘,上梅州品种三分。扦插苗圃,为了摸索扦插育苗有关技术,一九七五年春我们从本场栽培四年生幼龄茶园  相似文献   

7.
开化龙顶茶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以色香味形俱佳享誉市场.为进一步提高开化龙顶茶的产量和质量,加快龙顶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农增收,笔者自1989年开始进行开化龙顶专用茶树无性系选育试验,最后从福鼎大白茶群体种中,应用单株选种方法选出具有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和效益好等特点的龙顶8号茶树新品系.现已推广种植龙顶8号茶树400余亩,茶农反映良好,茶苗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茶园的最佳种植密度,进入七十年代后,很多人在探索,并陆续发表了阶段性结果。1976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用苔茶种子直播,作了一个茶叶种植密度的试验,有四个不同处理,各在150厘米宽茶畦上,单条栽亩植1333丛0.4万株,双条栽亩植2666丛0.8万株,三条栽亩植3999丛1.2万株,四条栽亩植5332丛1.6万株,1982年写成“茶树合理群体结构及其生长指标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年  相似文献   

9.
我场母猪山六亩政和大白茶,于1960年定植,种植后由于缺乏管理,茶树生长势差,树高1.4米,树冠50×60公分,分枝仅30—35条,平均亩产干毛茶60斤。为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泡桐—茶树混交园综合效益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茶园内的土地、光能等自然资源,改变茶园单一种植和单一经营的旧格局,最大限度地挖掘茶园生产潜力,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由此目的,开展了泡桐与茶树混交种植的试验探讨。 一、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铜陵市国营林场,土壤为黄红壤,土壤pH4.5~6.5,土质较瘦弱,茶叶单产不高。试验设计了两种处理:A.桐—茶混交园,面积45亩,园地坡度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品种为祁门槠叶种,种植规格行距1.5m,丛距0.33m。1981年在此茶园内间种无性系白花泡桐,泡桐行距12m,株距6m,行向西北,B.纯茶园(对照),面积13亩,园地坡度5~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茶树品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月,我场从湖南省茶科所引进白毫早无性繁殖扦插苗三千株,进行引种试种,试种面积一亩。现将白毫早种植六年来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适制性总结如下:一、形态特征1.植株:六年生树幅为1.2m,最低  相似文献   

12.
《江西棉花》1997,(3):30-31
为了'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增加良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1996年按照省棉办的部署,借鉴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的成功经验,参照我省丘陵旱地实施"矮、密、早"的模式,在全省各地推广棉花"矮、密、早"种植.经过这一年来的实践,各地都反映良好,普遍认为"矮、密、早"栽培对于提高我省丘陵旱地棉花生产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平原洲地也具有推广意义。1矮密早栽培的增产效果彭泽县在平原洲地设置试验面积7亩,在三种不同密度(6000株/宙,8000株/亩、10000株/亩)水平下,与对照(3500株/亩)产量102.9公斤/亩相比,分别增产…  相似文献   

13.
茶树合理密植是快速成园早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相应的加强培育管理,则可获得早成园、早高产、达到早收益,少投资、短周期、高效益的目的。广东省国营新华农场从1980年起开始种茶,迄今发展面积达到2450亩,总产达30万公斤,其中投产茶园1600亩,平均亩产达150公斤。粤西垦区已有十六个农场17000亩茶园,应用茶树密植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14.
茶园种植密度与光能利用关系十分密切,合理密植是获得茶叶优质高产的关键。1国内外茶树种植密度试验和发展趋势世界上主要产茶国家的种植密度试验见表1,其基本要点是:(1)随纬度北移,个体生长量减少,种植密度逐步增加;(2)最佳种植密度,均未超过1200~4000株/666.7m2;(3)随商业化加强,种植密度在上限内有增密趋势。我国对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自七十年代以后,几乎遍布各省,如以中国农科院茶研所研究结论是(l)密植增产有一定范围,超过范围,效应下降或消失;(2)在现行密度基础上(2000~4000株/666.7m‘),增密1~2…  相似文献   

15.
棉花“矮密早”栽培的理论依据与高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矮密早”栽培是棉花高产、优质、低耗栽培的重要途径。我省1995年在都昌县丘陵旱地试种。1996年栽培面积达9万多亩,今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棉区“矮密早”栽培面积发展到用万亩。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面积必将木断扩大。1棉花“矮密早”栽培的概念棉花“矮密早’俄培,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适当增加棉花种植密度、矮化栽培、促进早熟,获得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1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和产量。1.2矮化栽培通过综合利用水肥…  相似文献   

16.
我场自1965年开始种茶400亩,十五年来已发展到1734亩,其中投产茶园980亩,1979年,全场茶叶平均亩产干茶212斤,65年种植的400亩,亩产干茶323.25斤,其中1.78亩高产茶园亩产干茶达到791斤,但全年茶叶单产、总产都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除78、79两年连续遭到长期干旱引起减产之外,在茶园建设上没有因地制宜,引起茶树严重缺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福鼎大白茶不同种植行距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茶树群体结构的发展,光能利用大小,产量高低等皆与种植行距密切相关,而种植行距大小与茶树品种特性发挥又很密切。福鼎大白茶具有高产、质优、适应性广的特性。是国家第一批认定的茶树良种之一。我所于1966年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进一批无性繁殖苗木定植后,表现为新梢生长快,持嫩性强,分枝多且层次明显,投产比当地群体种早1—2年,单位产量高,45亩六足龄茶园,平均亩产219.5公斤,最高310.5公斤。  相似文献   

18.
龙溪地区十八个国营农场,有十二个场种植茶叶.1980年前的面积、产量主要集中在和平、玳瑁山两个场,但由于种植质量差,管理粗放,产量很低.老茶园5830亩,总产4300担,平均单产只有75斤,低于全省国营农场平均水平.由于茶园土壤冲刷严重,茶树早衰老化.1980—81年,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山地经济作物,扩种了4400亩新茶园,但成活率仅达54%,其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9.
我场现有龙舌兰麻面积1687亩,其中剑麻1415亩,马盖麻100亩,东一号麻172亩.1976—1977两年全场平均亩产干麻丝为162.5斤.目前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我场发展剑麻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早在1959年就动手大种剑麻,当年定植667亩;但因缺乏经验,满山遍野一锄头一株地种植,使用小苗,没下基肥,未修梯田,种后失管,结果是苗倒、地冲,高的变矮了,绿的变黄了,大多数“饿死”.一心求快,事与愿违,到1962年底,几乎全部报废.  相似文献   

20.
茶树杂交种茗科3号参加2003—2009年在贵州湄潭点的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对种植成活率、物候期、发芽密度、树高幅和产量、品质、抗性等经济性状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茗科3号优质、高产、发芽期早,适宜在贵州绿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