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过改变肌纤维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改善猪肌肉品质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对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寻求调控及改善猪肌肉品质的方法。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受基因、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复杂网络调控。猪肌纤维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肌决定因子(myogenic determinant,MyoD)基因家族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一正一负协同调控。能量感应网络AMPK/SIRT1/PGC-1α在猪肌纤维类型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猪肌内脂肪沉积有密切关系。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与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基因已被鉴定出来,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2.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猪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猪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方面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因素及其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M)基因在不同品种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58头)和大约克猪(60头)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与基因分型,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分别采集肝脏、背脂、心脏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ACADM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其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肌内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在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存在C-101G和C-569G这2个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约克猪等位基因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的肝脏、背脂、背最长肌和心脏组织中ACADM基因表达趋势完全一致,藏猪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经ACADM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CADM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以上结果推测这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ACADM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从而导致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ACADM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及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方法相结合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已经发现多种不同的营养素(如能量蛋白水平、甜菜碱、矿物质、维生素、共轭亚油酸等)对猪肌内脂肪沉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并未确定。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营养素对猪肌内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以及主要的候选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食用品质的 1个主要决定因素 ,是高度遗传的 ( Hovenier等 ,1 993)。在纯种的杜洛克猪群中已经证实 ,A- FABP( FABP4)和 H- FABP( FABP3)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 ( Gerbens等 ,1 998,1 999)。对梅山×荷兰大白猪杂交群的分析进一步支持H- FABP(而非 A- FABP)参与肌内脂肪沉积的观点 ( Gerbens等 ,2 0 0 0 )。然而 ,尽管有这样一些的联系 ,在对 2个猪群的分析中都不能排除与 A-FABP、H- FABP基因密切相连的基因的影响。为了调控肌内脂肪含量 ,A- FABP、H- FABP基因的遗传学变异最…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6,(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的FAS含量分别为(5.7±0.40)mol/L和(4.6±0.43)mol/L,呈极显著差异(P0.01);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5.48%。相关性分析显示,FAS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FAS可通过血液负调控肌内脂肪含量,但肌内脂肪含量是FAS和激素敏感脂酶共同作用的过程,对FAS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肌肉脂肪分为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肌内脂肪影响着肉质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等。一般来说,肌内脂肪含量高,肌肉肉质细嫩,口感好。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鸡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文章综述了鸡肌内脂肪的形成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判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其可影响猪肉的嫩度、剪切力、多汁性和风味等。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短链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成脂分化、肌纤维形成、神经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是脂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作者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研究发现,miR-34a、miR-125a-5p、miR-32-5p等通过靶向作用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130a通过靶向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34a、miR-17-5p和miR-125a-5p等通过靶向作用其他家族成员,如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3(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3,NCOA3)等来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然而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作者通过梳理目前已经证实的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miRNA,整理相关miRNA的靶基因以及主要作用通路,以期为筛选肌内脂肪相关miRNA提供参考,为改善肉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阐明miRNA在猪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FABPs 作为猪肌内脂肪沉积候选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主要包括H-FABP和A-FABP基因的性质、变异以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和胰岛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分别为(62.59±5.51)μg/L和(87.79±1.97)μg/L,呈极显著差异(P0.01);胰岛素含量分别为(48.48±3.17)m IU/L和(47.41±0.94)m IU/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0.24)%和(5.48±0.44)%。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脂联素可通过血液正向调控肌内脂肪含量,初步阐明了猪血清中脂联素的品种差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肌内脂肪在骨骼肌中的含量包括长背肌,也称为大理石花纹脂肪,是决定牛肉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基因、品种、管理和营养影响肌内脂肪沉积。在此,本文综述了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因素(品种、性别差异和遗传力)和管理因素。阉割公牛会增加大多数品种牛的肌内脂肪沉积。本文还综述了断奶日龄、阉割、屠宰体重、年龄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营养因素包括脂肪代谢,饲料消化、吸收,葡萄糖、淀粉的有效性,维生素水平。因此,根据消费者对牛肉的偏好,可能需要多种策略的组合来调控肌内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下,高品质猪肉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肌内脂肪的含量(IMF)是鉴别猪肉品质非常关键的参数,它能显著的改善猪肉的多汁性、嫩度和风昧等性状。怎样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含量增加的同时,促进肌肉组织中的脂肪含量增加,达到既能提高瘦肉率,减少脂肪含量,同时又能增加肌内脂肪含量的目标成为今后猪的育种工作重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因素。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是对控制猪IMF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其中的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ADDI)基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IMF的高低。ADDI基因是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Adipocyto Detemination sad Differentiation factor-1),又称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Blement-binging Protoins-lc, SREBPI-c),作为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是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与SREBP-1a和SREBP-2-起调控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且与脂肪分化相关的基因存在相互调控作用,是甘油三酯代谢、脂肪生成以及胰岛素敏感性之间连结的关键。众多关于猪ADD1基因的实验研究表明,ADD基因多态性与猪肌内脂肪、皮脂率和屠宰率等性状显著相关,ADDI基因很可能是影响猪肉质、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20,(2):7-12
为了研究猪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在脂肪沉积中的作用,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猪ACSL1基因的理化性质、序列特征和蛋白结构,并且检测了猪ACSL1基因在皮杜长大杂交猪皮下和肌内脂肪高低组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二花脸猪皮下脂肪性状的关联。结果显示:猪ACSL1基因是一种稳定蛋白,其二级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主,存在1个跨膜结构域和真核长链脂肪酸辅酶A合成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ACSL1基因在皮杜长大杂交猪皮下和肌内脂肪高低组中的表达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检测发现ACSL1基因上游调控区c.-33A>G位点的二花脸猪AA基因型个体在活体肩胛后沿处、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和活体平均背膘厚度上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提示:ACSL1基因可以显著影响二花脸猪的活体皮下脂肪沉积,结果可为ACSL1基因应用于猪脂肪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在荣昌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试验选用80只1日龄健康荣昌仔猪饲养,分别在1、7、20、50、90、150日龄选取5只屠宰取样,检测FA TP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荣昌猪体内的组织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ATP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荣昌猪的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在肌肉和心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脂肪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其次,而在小肠和肺脏中的表达水平最低.随着新生仔猪的生长,FATP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在50日龄以后的背肌和90日龄以后的腿肌中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数据分析显示FATP1基因的表达与猪肌内脂肪沉积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FATP1基因的高表达对于猪的肌内脂肪形成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肌内脂肪与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8头乌金猪和6头长白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金猪FAS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虽然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乌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且差异显著(P0.05)。乌金猪和长白猪的FAS和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乌金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白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乌金猪和长白猪间存在品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肌内脂肪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75头乌金猪和41头长白猪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的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D298N主效位点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MC4R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乌金猪和长白猪MC4R基因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TaqⅠ-RFLP位点均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AA、Aa和aa。长白猪AA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高于Aa和aa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乌金猪肌内脂肪含量aa基因型显著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提示,乌金猪和长白猪的MC4R基因对肌内脂肪的调控是由不同的基因型所控制的。乌金猪可通过提高MC4R基因aa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乌金猪猪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