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岱衢族大黄鱼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美芬 《齐鲁渔业》2009,26(3):23-25
大黄鱼(Pseudoseiaena eroeea 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分布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等海域,其肉味鲜美,为名贵海水经济鱼类,曾是我国海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但近3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使其资源受损。为保护繁衍大黄鱼资源,发展大黄鱼增养殖业,从80年代起,福建省、江苏省就开始进行大黄鱼人工育苗的研究,至90年代获得成功。现将笔者近年从事大黄鱼室内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红鱼又称眼斑拟石首鱼、红拟石首鱼、红鼓鱼、斑点尾鲈等,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外型与大黄鱼、黄姑鱼、白姑鱼较为近似,肉性杂食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红鱼生长速度比较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大陆养殖,目前为沿海常见的养殖鱼类。美国红鱼在南方网箱养殖比较普遍,尤其在广东、福建、海南等,但池塘养殖并不是主流。在养殖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花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种类,是我国传统四大经济鱼类之一。 近年来,大黄鱼自然资源日趋衰退,在海洲湾渔场濒临绝迹。为保护繁衍大黄鱼资源,发展大黄鱼增养殖业,1998年4月,我局承担了江苏省海洋渔业开发项目——大黄鱼人工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Pseudoseiaena crocea (Richardson)],俗称黄花鱼、黄瓜鱼、红瓜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属于暖温性、广盐性的河口鱼类。其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传统的美食海鱼,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Pseud osviaena crocea)俗称黄花、红口、黄瓜鱼、黄花鱼,隶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鱼苗的人工培育及种苗运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杜涛 《水产养殖》2003,24(3):25-27
大黄鱼Pseudosciaeina crocea(Richardson)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onidae)、黄鱼属,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笔者通过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人为改变运输温度进行运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Pseudoseiaena crocea Richardson),俗称黄花鱼、黄瓜鱼、红瓜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属于暖温性、广盐性的河口鱼类。其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传统的美食海鱼。  相似文献   

8.
石首鱼为鲈形目鱼类,该科鱼类当中已有不少种类已被开发利用,成为海水增养殖的重要鱼类,其主要种类有: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觞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红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等。  相似文献   

9.
养殖大黄鱼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名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传统的海产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严重枯竭。大黄鱼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和福建闽东地区,到2007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了10万吨。大黄鱼个体较大,  相似文献   

10.
眼斑拟石首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俗称美国红鱼(red fish)、红拟石首鱼、黑斑石首鱼、黑斑红鲈、斑尾鲈(spot-tail bass)、红鼓鱼(red drum)、海峡鲈(channel bass)等,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系暖水性、广温、广盐、溯河性鱼类。原产于美国东南海岸,我国台湾和青岛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引进此鱼,目前已在我国南方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大面积养殖,是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优良种类。本文简要介绍眼斑拟石首鱼全人工育苗技术。1 亲鱼成熟及产卵量1.1 …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分类上隶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以及南海,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但因长期的酷渔滥捕,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枯竭,就连曾是全国有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的吕泗渔场也捕捞不到亲鱼,大黄鱼在我省沿海几近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黄鱼自然资源日趋衰退,在海洲湾渔场濒临绝迹。为保护繁衍大黄鱼资源,发展大黄鱼增养殖业,1998年4月,我局承担了江苏省海洋渔业开发项目——一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在水温21.8-25.ot、PHS.1-8.6、盐度22.1—23.4ffe的条件下,经50天培育,共出地全长28.0~32.omm的大黄鱼苗5.35X10’尾,每立方水体出苗量1.7X10‘尾,育苗成活率33.5%(其中仔鱼期成活率87.3%,稚鱼期63.7ffe,幼鱼翔60.3%);孵化率94.6%。现将该项青苗技术要点总结如下,旨在为石首科鱼类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一、适时注技饵…  相似文献   

13.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是一种高值美味,群众十分喜爱的海产鱼类,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有"海水国鱼"的美名。由于酷渔滥捕,资源衰竭,海洋捕捞已形不成渔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规模化育苗与养殖技术的突破,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我国大黄鱼已形成年育苗量超30亿尾、  相似文献   

14.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日本黄姑鱼N.japonica肾组织的染色体制片,并对两种鱼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日本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94±0.33,最短为3.06±0.20;日本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68±0.22,最短为2.66±0.14.收集文献报道的石首鱼科鱼类的核型研究资料,包括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鱼免)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核型,应用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黄姑鱼和双棘黄姑鱼以及(鱼免)状黄姑鱼和日本黄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大黄鱼与(鱼免)状黄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5种鱼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林能锋  龚晖  许斌福  潘滢  曾红 《水产学报》2022,46(9):1701-1712
为探究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及种间差异,本研究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宁德三都澳养殖的5种石首鱼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yoides)、鮸鱼(Miichthys miiuy)、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的肠道菌群进行了16S rDNA V3-V4区测序。各样本得到unique tags的数目在20351到43347之间,上述5种鱼类分别得到479、626、603、518和556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类注释结果显示,这些OUT隶属33个门273个属。5种石首鱼类肠道内容物和肠道壁的样品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为主要优势菌群,约占总菌量的70%,在大黄鱼肠道菌群中,螺旋菌门细菌占比达26.19%,也是其主要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Bacillus、Photobacterium、Vibrio、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Pseudomonas等属细菌是5种养殖石首鱼类的主要类别。对养殖石首鱼类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表明,Shannon’s 群落多样性指数:黄姑鱼>鮸状黄姑鱼>眼斑拟石首鱼>鮸鱼>大黄鱼;各种鱼类的肠道内容物菌群的多样性均高于肠道壁;对不同鱼类间的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显示,大黄鱼与眼斑拟石首鱼之间肠道菌群的相似度要高于黄姑鱼、鮸状黄姑鱼和鮸鱼,而黄姑鱼、鮸状黄姑鱼和鮸鱼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综上所述,5种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有自身特色的核心菌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与种类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相似,证明肠道菌群结构与宿主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小黄鱼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叫"黄花鱼",是渤海、黄海和东海产的经济鱼类之一.体型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椎骨28~30块.耳石较大.成鱼体长约20 cm.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为暖温性近海底层集群性洄游鱼类,为我国四大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因此笔者2012年在江苏省海水增养殖技术及种苗中心内对小黄鱼人工繁育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亦称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广温广盐溯河性鱼类,外形与大黄鱼、黄姑鱼、白姑鱼较为近似,不同之处是其体色微红,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斑点。该鱼肉质鲜美,成为迄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也是国际上高档的热销水产品,在美国已成为重要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见彩中插2)生物学名称为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为广温广盐性鱼类,适温为10~30℃。最适为18~25℃,有报道可耐2℃的低温,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海水中均可正常生长,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主要摄食贝壳类、头足类、小鱼等,人工饲养可用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19.
<正>黄姑鱼(Niben albiftora 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近年来由于资源的日渐枯竭,野生黄姑鱼变得稀有,价格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黄姑鱼具有适应能力强、抗病力高、生长快等特点,能够满足网箱、鱼塘等多种形式的养殖需要,很受养殖户的喜爱,为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的优质鱼种。国内对黄姑鱼人工繁育技术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育苗模式有类似大黄鱼的室内水泥池育  相似文献   

20.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为探讨浅色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笔者于2002-2003年对浅色黄姑鱼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