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0引言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是大豆生长过程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被称为"植物雌激素",是大豆中一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1]。大豆异黄酮具有异黄酮类化合物典型结构,包括三种游离型异黄酮苷元和九种结合型大豆异黄酮。游离型异黄酮苷元是大豆异黄酮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包括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结合型大豆异黄酮分别为葡萄糖苷型异黄酮:染料木苷(Genistin)、黄豆苷(Daidzin)、大豆黄苷(Glycitin);乙酰基葡萄糖苷型异黄酮:乙酰基染料木苷(Acetylgenistin)、乙  相似文献   

2.
选用含量40%的大豆异黄酮(结合型占86.33%)和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为研究对象,以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为试验因素,以酶解产物游离型苷元含量为判断标准,采用双因素重复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解时间对游离型苷元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而水解温度以及水解温度与水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游离型苷元含量的影响极其显著;进一步分析比较各处理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选出了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对游离型苷元含量影响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品种黑豆种皮为材料,采用pH示差法测定武乡小黑豆发芽过程中和不同黑豆材料种皮中花色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武乡小黑豆在发芽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温度下发芽的武乡小黑豆种皮中花色苷含量大小顺序为20℃18℃30℃25℃;不同黑豆材料种皮中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SNWS47种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12.31 mg/g,而平南种皮中花色苷含量较低,仅有2.70 mg/g;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较不同黑豆品种中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青黑豆种皮中花色苷抗氧化活性最高,IC_(50)为0.011 mg/L;武乡小黑豆IC_(50)最大,为4.391 mg/L,说明其抗氧化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北京夏播条件下种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在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含量的高低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异黄酮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逐渐增加,10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生育期短的品种成熟前含量达到最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成熟前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育前期大豆苷元的合成和积累早于染料木素,而发育后期染料木素的合成积累增加迅速,成熟时染料木素含量超过大豆苷元含量。所以,大豆种子中染料木素含量一般高于大豆苷元含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甘肃省种植的86份栽培品种和86份地方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黄豆黄苷4种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268、0.462、0.969。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大孔树脂纯化黑豆异黄酮粗提物,优化黑豆异黄酮最佳纯化工艺,并对纯化后的黑豆异黄酮组分进行鉴定。【方法】选用NKA-9、AB-8、D101、HPD100和DM301 5种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黑豆异黄酮,从中筛选吸附效果最好的树脂,然后以上样液质量浓度、pH值和流速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对吸附工艺进行优化;并以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为试验因素,分析黑豆异黄酮的解吸优化条件;最后在优化的吸附、解吸条件下对黑豆异黄酮进行二次纯化。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纯化后的黑豆异黄酮组分进行鉴定。【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黑豆异黄酮具有最佳的吸附、解吸效果。最佳纯化工艺条件:黑豆异黄酮上样液质量浓度为7mg/mL,pH值为2,上样液流速为2mL/min,采用体积分数60%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其用量为80mL。响应面优化修正为上样液质量浓度7.47mg/mL,pH值2.27,上样液流速2mL/min,此时可以达到更优的纯化效果。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黑豆粗黄酮第1次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度可达72.42%,比未纯化前提高了近3倍,回收率为81.34%;将一次纯化后的黑豆异黄酮在同样条件下再次过柱,所得纯度为78.56%,较一次纯化提高了8.48%,回收率为81.66%。经UPLC对黑豆异黄酮组分进行分析,确定其中主要含有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大豆苷4种成分。【结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地纯化黑豆异黄酮,并获得了最优的吸附和解吸条件。  相似文献   

7.
选取超市出售的几种豆制品,测定其异黄酮含量,了解豆制品中异黄酮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从豆制品干物质分析,豆腐丝中异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内酯豆腐,再者为北豆腐,豆腐干较少,豆腐皮和豆腐泡依次更少,总体在129.19~770.99μg/g之间。豆制品的制作工艺可能是造成异黄酮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多数豆制品中染料木素含量高出大豆苷元含量数倍,推测大豆苷元在加工过程中,比染料木素更容易损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YMC-Pack ODS-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测定四川梓潼产葛根和粉葛中4种异黄酮(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含量。结果测得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0.750、0.010~0.150、0.010~0.150和0.012~0.18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2%~100.22%,RSD为0.75%~1.84%。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葛根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梓潼产葛根中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含量明显高于粉葛,且梓潼产葛根和粉葛中大豆苷元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葛根和粉葛。  相似文献   

9.
以15个不同大豆品种为原料,分别以目前豆制品加工中2种主流的生产工艺——生浆和熟浆工艺制备豆浆,进一步通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HPLC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FRAP)对各个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异黄酮单体组成及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熟浆豆浆中的总黄酮含量、8种异黄酮单体含量都显著高于生浆豆浆中的含量,功能性活性单体苷元含量在加工成豆浆后含量都有所上升(P0.05),总黄酮含量经加工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而熟浆豆浆的总抗氧化能力要优于生浆豆浆(P0.05)。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在腊八豆生产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腊八豆各生产环节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腊八豆各工艺环节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浸泡、蒸煮、油炸对腊八豆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有明显影响,损失率分别为16.3%,28%,36%,发酵前后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各组分有显著改变,95%的结合态的糖苷转化为游离的苷原,其生物活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