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基于县域为单位划分青藏高原的29个亚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土地退化度以及综合土地退化度,分析沙漠化、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盐渍化和冻融5种退化类型及其综合土地退化程度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冷湖亚区和祁连山北麓的沙漠化程度最严重;藏北高原东部亚区和甘南高原区的草地退化程度最严重;泽库沙区、平安亚区和湟源-湟中亚区的土壤侵蚀程度最严重;格尔木亚区和冷湖亚区盐渍化程度最严重;阿里高原北部亚区、藏北高原西部亚区和阿里高原南部亚区的冻融荒漠化最严重;土地综合退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是冷湖亚区、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北麓区。  相似文献   

2.
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晓  李晶  任志远  王晓峰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140-144,160
为了建立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重建模式,首先需要找出驱动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然后针对这些主要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以建立合理的重建模式。在定性描述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并比较容易获取的数据作为变量,通过分析得出影响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防治措施。此外,根据各地区的水分条件以及草地退化的严重程度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建立了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原草地退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恢复与重建西藏退化的草地,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在系统阐述西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退化特征的基础上,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地貌不稳定,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粗化、石砾化,土壤固结力差,抗冲蚀力弱,是草地退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降水量低且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强劲且持续时间长,冻融侵蚀强烈是草地退化的动力条件;超载过牧、过度樵采等人为干预的不断增强是草地退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重要指标,研究退化草地WUE的时空变化,对探明草地退化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草地退化严重的伊犁河谷为研究区,基于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PP(Gr...  相似文献   

5.
为农用微生物菌剂在退化天然草地的使用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前期使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经验,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修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规范应用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草地驱动力系统含义与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草地退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试验区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决定了草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总体趋势;不合理人类活动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了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地区的草地退化强度的空间分异。根据对草地退化的影响程度,对各影响因素排序为:蒸发量/降水量〉年均降水量〉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大风日数〉年均气温〉牲畜出栏率〉牲畜总量。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县草地退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特征区域差异基础上,通过计算草地退化的相对动态度和退化草地的图形斑块特征指标,探索西藏自治区那曲县草地退化的空间分异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玛曲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不仅明显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当地藏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分析玛曲草地退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恢复学原理,探讨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途径,并提出了巩固治理成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现状及其恢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新区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驿站,面积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生态背景,区内有河流、湖泊、滩涂和沼泽等湿地类型,为水禽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被蚕食、湿地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结构改变导致生态功能丧失.在分析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的对策并重点提出了针对滨海新区湿地恢复的林草地+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为该区域的湿地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种不同草地退化阶段(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类似区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有效途径。[方法]野外植被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草地退化不同阶段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均有差异,退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有明显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轻度和中度退化样地0—10cm土壤空隙度显著高于重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钾、全磷和有效钾均明显小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但土壤pH值和有效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高山草地退化演替对该区土壤物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NDVI3g数据反演青藏高原1986-2013年高寒草地植被盖度,并计算草地退化指数,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3年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指数为1.76,属轻度退化等级;退化面积达到41%,与历史平均水平(1986-2010)相比无显著变化,但中等以上退化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轻度退化面积为22%、中度退化面积为8%、重度和极重度退化面积分别为6%和5%,而历史平均分别为28%、7%、4%和1%。从不同草地类型来看,高寒荒漠退化程度最严重,退化面积78%,退化指数为3.23,达到重度退化等级且表现出持续恶化趋势;而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为31%和38%,退化指数分别为1.49和1.57,均属于轻度退化状态。从不同省域看,2011-2013年青藏高原新疆自治区范围内草地退化程度最为严重,退化草地面积所占比例为71%;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比例也较大,分别达到42%和41%;甘肃、四川和云南草地退化比例较小,分别为25%、10%和12%。总体来看,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存在空间差异,与历史平均相比无显著变化,但局部有恶化趋势,尤其是高寒荒漠退化状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Grassland degradation not only results in soil degradation and severe decreases in land productivity,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emission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ompounds as greenhouse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impact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carbon and nitrogen budget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total carbon, organic carbon, i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that occur in a grassland ecosystem (including vegetation and top 30 cm soil layer) in the cours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Total carbon stored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was reduced by up to 14%, depending on the severity of the degradation. Total nitrogen storage was reduced by almost 10% under severe degradation, but was slightly increased at light and intermediate degradation, indicating that grazing exclusion would not lead to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storage in the ecosystem. Over 98% of the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ed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was bound in the soil which provides the dominant and most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 in the ecosystem. Most of th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was present i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nd was released as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break in the cours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conclusi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the veget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substantial proportions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lost in the cours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resulting in unbalanced carbon and nitrogen budgets. Strategies to restore degraded grassland must be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potential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3.
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对围封及自由放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放牧干扰对藏北高寒草甸的影响,以及连续围封措施对草地的恢复作用,2013—2015年连续3年对那曲县围封、自由放牧天然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进行取样调查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围封、放牧样地的线虫个体数量在年际间的变化均较明显,植食性线虫是整个线虫群落个体数量变化的主要贡献者;围封样地的线虫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以及优势度指数λ的年际变化幅度均大于放牧样地;食细菌性线虫个体数量及线虫通路比值(NCR)表明放牧样地的有机质转化效率高于围封样地;成熟度指数(MI)、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分析表明,所研究区域经5年围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明显的提高,相反,现有放牧强度维持或者增加了线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利于物种共存和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分布规律和各养分间相互关系,为草地生态保护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S形土壤取样法对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利用试验测定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基于SPSS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山脊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山腰高寒草甸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加大而降低;有机碳与全氮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8(p0.01),不同草地类型间全氮含量趋势与有机质趋势相同;除高寒沼泽草甸,其他草地类型的有效氮与全氮分布规律相同,有效氮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39(p0.05)。速效磷受全磷含量影响显著,速效磷与全磷的相关系数为0.442,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含量受放牧影响,但放牧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更加明显。[结论]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的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草地退化与放牧强度具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西藏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认识与挖掘农牧业生产发展潜力与有效模式,推进农牧业生产建设与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西藏不同生态发展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具体分析与综合评价结合的方法,对西藏农牧业生产中青稞绿色清洁生产种植,农牧林之间内在与产出有机结合,农业与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草畜与优势资源综合运用以及渔业与植物共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总结出西藏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青稞清洁生产型、农牧林种养加结合型、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型、高寒草畜暖棚推进型以及鱼菜共养庭院型5种特色发展模式。分别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青稞清洁生产体系,以"高效生态养殖、科学种植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农牧林种养加结合体系,"资源优化组合与合理利用"的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以"气候特色、草畜平衡与科学养殖"为一体的高寒草畜暖棚体系,"水产养殖与园艺作物共促进"的鱼菜共养庭院体系。上述5种循环模式是西藏不同生态发展区农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具有各自的发展属性与特色,值得借鉴推广与应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推进西藏农牧业发展循环模式的4项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天然草地退化引起草地植被和表层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将使草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受到强烈抑制。为此,试验采用长期(40年)封禁恢复技术,探究了封禁后黄土区退化草地植被变化特征,揭示了退化天然草地封禁恢复后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封禁恢复时间的变化,退化草地恢复演替已经历了5个时间段;草地生物量的变化过程已呈现出由先增加到后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在封禁恢复的第20年生物量达到最高值为520.5 g/m2;直到封禁恢复的第25年出现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第25年之后优势种大针茅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在封禁的第30~34年以大针茅为群落的优势种生长繁殖较快,从群落恢复进程看大针茅有替代本氏针茅的趋势,但大针茅为有性繁殖,受草地凋落物的影响在群落中持续时间较短;从自然修复的35年后,通过种间竞争—扩散—定居—稳定生长的几个作用机制,又形成了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亚顶级”群落。此外,封禁后的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提高。综上,封禁有利于黄土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且随着封禁时间的推演,草地生态系统逐渐趋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藏北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的障碍因子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藏北高寒草原现状的基础L,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藏北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一些措施,包括天然草场合理利用、土壤培育、南草北调和加强科学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存在着疏林草地、沙质草场、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等明显的逆行演替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对应着适合本生境的典型群落类型,每一群落优势种的作用明显。草地退化过程中,原生地带性群落及演替早期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高.结构复杂,随着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群落组成物种数、科属减少.禾本科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降低,草地群落结构趋于简单、质量下降。在退化的各个阶段,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草地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群落结构简单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减弱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