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肥料配置对机插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级稻德香4103、Q优8号和Ⅱ优602为材料,在13.0 kg/667 m2的氮肥供应水平下,研究了传统施肥、机插稻改进型施肥、机插稻优化型施肥等三种肥料配置方式对机插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稻优化型施肥方式有利于机插稻优化群体,改善穗部产量性状,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机插稻采用优化型施肥方式后本田分蘖更快,分蘖数能提早一周左右达到18万/667 m2,有效穗数虽有所降低,但穗部产量性状明显改善,表现为一次枝梗数增多,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最终平均产量较传统施肥和机插稻改进型施肥方式高8.20%和3.78%。  相似文献   

2.
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kg/667m~2以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连作早、晚稻机插产量,通过2010-2012年的水稻机插试验与大田示范,提出连作早稻机插单产500 kg/667 m2、连作晚稻机插单产400 kg/667 m2,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技术,即早稻选择中早39、台早733,晚稻选择嘉优2号、甬优9号等高产抗病品种(组合),采取"基质育秧,适龄早栽,插足苗数,提早搁田,配方施肥,增施穗肥,实地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对本地麦茬机插水稻淮稻9号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大面积机插水稻产量650~700 kg/667 m2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在钟庄镇钟西居委会的7.2hm.2田进行连片示范种植,其中,8块田产量接近800 kg/667 m2,并对其中一块申请江苏省和盐城市超级稻专家组现场组织人员进行单收单脱,除去水份、杂质,折实产764.2 kg/667 m.2,整个示范田获得平均产量712.2 kg/667 m.2,深得承包农户和周围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淮稻9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明确了淮稻9号在江苏里下河稻区获得稳定700 kg/667 m2以上产量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5~10日,肥床旱育栽插基本苗1.9万株/667 m2,行距以26.7㎝最佳,氮肥施用量20~22 kg/667 m2,水稻生育前期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比例为(5.5~6.0):(4.0~4.5)。  相似文献   

5.
以武运粳24号机插稻示范方的苗情监测数据为样本,归纳总结其机插条件下获得700 kg/667 m2产量所表现出的生长发育特性,并探讨了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淮河下游稻区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粳稻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圣稻16、新稻21全生育期140 d,早熟;宁9213、武运粳24全生育期161 d,偏迟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为151~154 d,适中;武运粳24、连粳9号、新稻18、南粳9108、武运粳27实收产量均在700 kg/667 m2以上,产量较高,其它品种产量在680.6~697.8 kg/667 m2,差异较小。从产量、生育期和抗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武运粳27、中稻1号、淮稻5号、南粳9108、连粳9号适合在淮河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尚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7.
优质粳稻武陵粳1号机插丰产高效精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陵粳1号为材料,对其特征特性、机插稻生育特性与定量化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武陵粳1号机插单产650~700 kg/667 m2的群体定量化指标,同时总结了其配套的丰产高效精确栽培关键技术,并绘制成规程图,以期为武陵粳1号作机插稻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对本地麦茬机插水稻淮稻9号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大面积机插水稻产量650~700kg/667m^2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在钟庄镇钟西居委会的7.2hm^2田进行连片示范种植,其中,8块田产量接近800kg/667m^2,并对其中一块申请江苏省和盐城市超级稻专家组现场组织人员进行单收单脱,除去水份、杂质,折实产764.2kg/667m^2,整个示范田获得平均产量712.2kg/667m^2,深得承包农户和周围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2017年在浙江省武义县进行单季稻华浙优1号机插高产攻关示范研究,其平均产量达757.5 kg/667m2。示范研究明确了华浙优1号作单季稻机插750 kg/667 m2的产量构成和技术指标,并提出华浙优1号在武义县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稻麦两熟田机插秧生产中采用"重底(复合肥25 kg)+早追(尿素10 kg)"施肥方式存在的返青迟、前期分蘖少、后期群体大但小分蘖多、产量不高的问题,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构建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底肥施复合肥25 kg+碳铵2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发生早,群体形成快,穗数和着粒数适中,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高,产量可达599.20 kg/667 m2,施肥比较效益140.58元/667 m2;采用"底肥施碳铵50 kg、追肥施尿素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秧返青分蘖快,群体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达591.6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对姜堰区246户农户、125.38 hm2水稻不同种植方式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产水平上,机插秧的产量略低于抛秧,但比直播稻高31.0 kg/667 m2;在中、低产水平上,机插秧的产量略高于抛秧,比直播稻高50.0 kg/667 m2左右。机插秧的成本比抛秧、直播方式低,而净效益却比抛秧高48.2元/667 m2,比直播稻高166.8元/667 m2。表明机插是姜堰区目前3种主要种植方式的最佳选择,也是今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育秧绿"水稻苗床调理剂培育适宜机插的健壮秧苗为前提,设置2组试验,一是在相同密度和移栽时间下设置不同秧龄,二是在相同施肥量下设置不同基蘖肥中氮肥配比,来研究秧龄和调整前期基蘖肥的投入对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秧龄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秧龄越长,高峰苗越高,但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各处理的有效茎蘖数差距不大;在产量方面,30 d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在相同施肥总量且磷酸二铵均为10.0 kg/667 m2的条件下,基肥尿素1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25 kg/667 m2较基肥尿素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30 kg/667 m2能显著增加分蘖,并能保持有效分蘖的优势;从产量来看,穗数是提高产量最主要的途径,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水稻机插稻鸭共作区与非稻鸭共作区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研究表明,在施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区水稻产量均优于非稻鸭共作区,稻鸭共作区比非稻鸭共作区每667m2增产稻谷19.5~35.4 kg,净增效益204.42~228.26元.  相似文献   

14.
叶龙荣 《中国稻米》2023,(2):113-115
经2年的试种示范,在福建省闽北稻区实现了浙优21作中稻机插栽培单产900~1 000 kg/667 m2和烟后稻机插栽培单产800 kg/667 m2的目标。本文总结了浙优21作中稻和烟后稻机插栽培的高产特性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刘德忠 《北方水稻》2013,(6):26-27,36
通过对稻花香2号"3414"田间肥效试验,得出稻花香2号的产量与施肥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获得最佳施肥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稻花香2号的产量与N、P、K的施用量之间有明显的回归关系。最佳施肥量为:N:12.29 kg/667 m2,P:6.78 kg/667 m2,K:6.05 kg/667 m2,最佳产量为554.96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水稻应用配方肥料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娟 《北方水稻》2011,41(2):44+59
选用水稻品种辽河5号进行了配方肥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配方肥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增产73.4 kg/667 m2,增加效益136.8元/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16.9 kg/667 m2、P2O5-4.0 kg/667 m2、K2O-6.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永定烟后稻施氮磷钾肥的"341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试验条件下,烟后稻最高产量641.6kg/667m2的施肥量为每667m2施用N12.1kg、P2O55.8kg、K2O7.4kg(N∶P2O5∶K2O=1∶0.48∶0.61)。最佳施肥效益1005.0元/667m2的施肥量为每667m2施N9.9kg,P2O57.8kg、K2O7.8kg(N∶P2O5∶K2O=1∶0.78∶0.78)。  相似文献   

18.
通过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明确了大麦蒙啤麦1号在太仆寺旗的施肥水平与密度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7 kg/667 m2,纯磷9.0 kg/667 m2,纯钾6.7 kg/667 m2,密度25万株/667 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540.2 kg/667 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9.5%。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新科稻21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科稻21是新乡市农科院经过连续6代系谱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病,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2014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12.4 kg/667 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8%;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92.4 kg/667 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1%。米质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中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国稻7号(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了适应机插栽培要求,开展了国稻7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单产达855 kg/667 m^2。本文介绍了国稻7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单产800 kg/667 m^2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