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D乡扶贫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多因子方法得到“家庭背景”、“民族与自身发展”、“地理环境”、“健康与劳动力”四个重要贫困维度,并基于k-medios聚类识别得到5个差异贫困群体。并基于关联规则,得到不同扶贫手段在差异群体中效果关系。分析发现(1)不同群体扶贫效果存在显著差异;(2)各群体中,“家庭背景维度”、“健康与劳动力维度”对扶贫效果影响最大;(3)教育扶贫在“弱势”及“一般”状态贫困群体中没有收到好效果,但对少数民族群体效果显著。相关建议包括:(1)针对少数民族占优群体,推广“教育+产业”扶贫模式;(2)采取预防干预,防止“良势”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的新特征,找到消除贫困的最佳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指出要提高反贫困效率,必须完善反贫困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投资结构,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要认清贫困农村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绿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政策扶贫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4.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 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 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 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 “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 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需求”的角度来探讨了生态恶化型贫困的概念,建议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全面评价生态恶化型贫困,并树立“生态重建”的生态经济扶贫思想。  相似文献   

6.
贫困的精准测量和贫困对象的精准瞄准是一切反贫困政策实施和政策效应评估工作的基础。在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文章评述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及其变动,并对文献中广为采用的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及其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包括静态即时的收入/支出贫困标准、动态收入/支出贫困状态转变、资产贫困标准、动态资产贫困临界值和多维贫困测量标准。研究发现已有文献存在研究对象不精准、研究数据较陈旧、贫困标准低的问题,难以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和动态变化过程。在后续研究中,相对贫困标准的确立、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生计策略对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作用机制的探析,对明确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政策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敌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进征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地与贫困作斗争,最终在与农村贫困问题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建党百年以来,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经济改革时期、多维度综合扶贫开发时期、脱贫攻坚战冲刺时期等。也正是经历了漫长的扶贫政策及工作转换,才使得农村地区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走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成为党和国家扶贫政策下的一项重要注脚。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发展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扶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天都是进行时,因此农村扶贫必须毫不松懈,要以“第二个百年目标”为导向,扎实巩固农村扶贫工作基础,总结百年来党的扶贫经验及政策演进,以史为鉴,谱写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扶贫故事,推动新时代扶贫政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琴 《甘肃农业》2006,(6):316-317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开放,当代特区贫困学生展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不断扩招,我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这样我们已经建立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新的挑战。要做好贫困生工作,我们应该摒弃“头痛医学脚痛医脚”的物质“扶贫”,而应该侧重于“教书育人”的心理“扶贫”;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精神,达到在帮助中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摸清贫困主体诉求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贫困存在物质匮乏型、发展欠缺型和参与缺位型贫困主体等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贫困主体表现出不同的诉求。包括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内的村级组织,针对不同的贫困主体诉求,在扶贫主体提供的扶贫资源中,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发挥相应的扶贫功能和效用。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贫困为万恶之源。”可见贫困与犯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贫困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犯罪行为,我们也要区别对待,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贫困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很多相关研究从定性或定量角度出发,分析地方或区域贫困问题,对扶贫脱贫的理论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机器学习与地理探测器分析村级贫困问题.以广东省重点扶贫地区连州市星子镇为例,选取12个对星子镇的贫困发生率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地理探测器,对该镇21个行政村贫困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与地理探测器由于原理的差异,在分析各因子影响力这同一目的的前提下,得出数据结果存在差异;星子镇的贫困分异是多因子间的共同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复杂性,致贫需多模式综合并行;对于星子镇这个自然约束较大的地区,脱贫更需要着重降低社会阻隔,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减缓社会阻隔,从而进一步促进自然约束力的降低,最终达到脱贫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关之年,关注如何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回顾,结合学术界贫困研究的演进,应当重视多维贫困识别对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的重要作用。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教育、健康、生活、就业、社交等多个维度对农村地区家庭贫困状况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维度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识别可以反映更多家庭的贫困状况,并全面地反映农村家庭的贫困特征,从而针对性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3.
友谊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农场,现有12万人口,多年来一直将扶贫解困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场职工100%摆脱贫困,为加快农场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帮急解难,强化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坚定不移走开发式扶贫之路 友谊农场面对众多的贫困户,如何从根本上让其脱贫,在“定期救济”和“扶持贫困户走自我发展脱贫”的两种方式之间,农场毅然选择了变“输血”为“造血”,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在扶贫解困活动中,如何使这些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农场认为,救济是必要的,但只能救急却救不了贫,经过分析摸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政策、技术和资金入手拓展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30-131
精准扶贫和粗放扶贫相对应,是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贫困状况的人口,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进行精确识别、帮助、管理的治贫方式。中国扶贫的进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人口数目不确定、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不明、扶贫措施没有针对性、扶贫资金利用率低下甚至资金去向不明和相关政策落实变形的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正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所以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确立精准扶贫中网络扶贫的战略思维观。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的脆弱性、思想的局限性、收入的不稳定性和贫困标准的可变动性、相对性,在2020年消除了现有的绝对贫困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扶贫矛盾将会出现。届时,现阶段脱贫成果能不能持续得以巩固?新的以次生贫困、脱贫后再次返贫以及相对贫困现象为特点的农村新型贫困将会不会突显出来?针对“后脱贫”阶段极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以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扶贫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存在的隐性问题,提出了坚持深化教育才是消除永久贫困根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8.
彭振芳  林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31-2932
对农村贫困文化的定性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农村贫困文化产生的原因,提出充分吸收贫困文化的合理成分,消减贫困文化的不良因素。作者认为研究农村贫困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政策和方式。反贫困主要是针对一定区域内的整体贫困,旨在减缓由于贫困问题引发的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做好反贫困工作,有利于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总结反贫困经验是新时期反贫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P村的反贫困经验和成效,是在考察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政府对农业贫困问题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克旗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贫困产出的原因,总结了几方面的经验;1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是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3是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走贸工农一体的路子。4是走科教扶贫的路子。5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