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致连 《植物保护》1988,14(6):33-33
从实验田和生产田调查中发现二化螟危害水稻造成的产量损失,第二代比第一代大,第二代中虫伤株造成的产量损失远比枯穗和白穗大;同时又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虫伤株情况也不尽相同。作者探讨了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虫伤株分布的  相似文献   

2.
我市是鄂东地区水稻主产区之一 ,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在 2万 hm2左右。近几年来 ,由于遭受二化螟危害造成虫伤株较为突出 ,从而减产 2~ 5成。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调查研究 ,现将二化螟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 二化螟虫伤株的形成及原因1 .1 二化螟虫伤株的形成二化螟通常在迟熟早稻后三田 (2代 )、中杂再生田 (3、 4重叠代 )、中稻 (3代 )及迟熟晚杂田(混合代 )危害。其造成虫伤株的入侵部位较高。经调查发现 ,主要是从稻秆上部第二节位咬一小孔侵入居多 ,也有在第三节位侵入的 ,顺着茎腔内边蛀食边往下…  相似文献   

3.
二代二化螟为害杂交稻造成的虫伤株,常年占螟害总数的85—90%。尽管其单株损失远低于白穗和枯孕穗,但总体产量的损失却占据首位。因此,估计虫伤株损失程度,在测报和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984年,笔者对虫伤株损失率进行了测定,发现虫伤株率与损失率间有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试建立依据田间虫伤株率估测损失程度的回归方程,供同行们参考。 该试验以杂交稻南优二号选择肥力一致的一块大田作试验区,区内以土埂隔成0.02亩的11个小区,单本栽插400穴。一代二化螟和其它病虫害及时施药控制。二代二化螟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二化螟为靶标,对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的防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较高,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其为害;药后21 d,白穗率控制在0.09%,虫伤株率控制在0.3%,残虫防效达86.0%.  相似文献   

5.
水稻二化螟防治对象田,一般是在该虫幼虫盛孵高峰后5—7天经调查水稻枯鞘株率来确定的。我县二化螟发生严重,防治任务重,大面积调查枯鞘株率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迫切需要解决提高调查工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是灌阳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4代,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枯心,在大胎、破口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历年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方法,于二化螟孵化至低龄幼虫发生期施用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彭丽年  蒋凡  徐翔  黄新春 《植物保护》2011,37(3):170-172
为减少化学农药在稻田的使用,在四川新都进行了2种生物农药混配制剂〖CD*2〗甜核·苏云菌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PB 16手动喷雾器防治试验,甜核·苏云菌对水稻二化螟的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0%、99.56%和99.29%,采用东〖CD*2〗18机动喷雾器喷雾示范,甜核·苏云菌对二化螟的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44%、97.83%和96.69%,效果良好,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是水稻的两种重要害虫,“两虫”在大治市常同时发生。二化螟造成水稻大面积成枯鞘、枯心、虫伤株、死孕穗和白穗,稻纵卷叶螟造成大面积白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筛选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均有防治效果的药剂,达到一药多治、省工、省药、高效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2008年7~8月在大冶市茗山乡屋段村5组段新华家稻田进行药效试验,试验田面积0.1hm^2,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9~2003年15年间水稻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二化螟发蛾期长,发蛾峰次多,为害时间长,危害症状多,虫伤株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发生代次多,代代重发,以及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是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同时认为二化螟具有较强的内禀生物潜能,种群数量上升,适宜的寄主,抗药性的产生,冬季偏暖,自然控制能力减弱,适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防治措施不到位是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二化螟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江水明  潘战胜  刘火祥 《江西植保》2004,27(2):84-84,83
1发生概况 2003年余干县第4代二化螟大发生,为害程度是20世纪60年代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重的一年,主要为害二季晚稻和部分较迟熟的一季晚稻,为害高峰期9月25日~10月15日,由于虫口密度大,虫伤株多,从9月底开始晚稻成片枯稿倒伏,损失巨大。晚稻二化螟发生面积约23000hm^2,约占晚稻种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代二化螟以枯鞘内幼虫数量为防治指标比用枯鞘株率作指标的准确性高,适宜范围广。第二代可用枯鞘株率作指标,也可用第一代残虫量作为策略指标。  相似文献   

12.
阿维菌素对早、晚稻后期二化螟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每667m2用阿维菌素1g(纯药量)防治第2、4代二化螟效果达到89.1%和91.3%,高浓度阿维菌素喷治虫伤株(团)对5龄、6龄幼虫也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但每667m2用量低于1.0g时,防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郭振中 《植物保护》1981,7(6):33-34
贵州地形复杂,垂直度差异大,导致低处气温高,植被种类多,因此昆虫种类也多,愈向高处,则种类愈少。如在石阡调查: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河坝公社,稻田中主要害虫种类几乎都有发生,三化螟严重。海拔500公尺以上至900公尺的山地,种类渐少,山坡稻田的常见种类是二化螟、蝽类、雷火虫等。在高山田块中三化螟极难发现。贵州的农业害虫与长江流域各省害虫种类基本相同。如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枯心丛率及含虫量关系测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东  万金贵 《植物保护》1988,14(2):44-44
二化螟为稻区主要害虫,其枯心率与含虫量是检验螟害程度、防治质量、以及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按常规方法检查枯心率和虫口密度,需逐丛逐株观察和剥查,工作量极大。为简化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将1975年以来调查的有关资料,经过枯心丛率与其枯心株率、枯心株率与其含虫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由枯心丛率推算其枯心株率,再由枯心株率推算其含虫量。经过大田试用,效果较好。 一、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关系 经10丘稻田(每丘0.5分,5,308丛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全群查算,测得枯心丛率  相似文献   

15.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正确估计其在稻田中的残留虫量,是搞好害虫发生量预测及其危害程度的重要依据。实践表明,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剥查一定被害株二化螟虫量,用以代表其田间残留虫量,结果与实际  相似文献   

17.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成熟时,对通山县水稻主要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2、3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2、3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2、3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5%环虫酰肼SC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开展了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喷施5%环虫酰肼SC防治二化螟,施药后当空白对照区为害状明显时调查,75 g/ha剂量的处理防效达到88.5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效,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据枝江县植保站棉虫系统测报调查资料分析,今年小造桥虫有所回升。其百株累计卵327粒,百株累计虫量140.0头,分别比去年多315粒,133头;分别比近1年平均多229粒,35.4头。据30年测报资料分析,1968至1970年是第一个为害严重年份,其百株卵高达5528粒,百株累计虫2783头。1976至1978年是第二个为害严重周期,其百株累计卵量676粒,百株累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