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的蘿卜花叶往往是蕪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以及一种环斑病毒的复合病。这种环斑病毒在蘿卜上产生花叶;但在心叶烟上产生环斑,逐渐在心叶烟上会复元而带病的。可注意的是从蘿卜上分离的黃瓜花叶病毒和环斑病毒单独不能侵染蘿卜白菜。初步試驗这两个病毒能和蕪菁花叶病毒混合汁液接种时才侵入十字花科植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寄主反应、抗性鑑定、交互保护反应試驗証明,大白菜僵叶病毒是屬于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其致死温度为60℃,体外存活期为3—4天,稀释限点为1:1,000—3,000。本病第一次传染来源主要是黃瓜、西葫芦和甘兰的春夏季发病植株,由桃蚜、蘿卜蚜传播到秋白菜上。不同的白菜品种对僵叶病的抗病力有較显著的差異,抗孤丁病的品种也抗僵叶病。  相似文献   

4.
华东地区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及华东地区的油菜与十字花科蔬菜普遍发生花叶病。病原病毒經抗性(失毒温度、稀释終点、体外保毒期)測定和寄主反应測定,认为可以分作三大类型:分别为芸苔病毒2号,黄瓜病毒1号与烟病毒1号的株系。前两种病毒都能为害油菜、大白菜、白菜、芥菜、蘿卜等,但不为害甘蓝型的蔬菜,并都能引起菠菜和茼蒿的花叶,和在烟上引起局部枯斑。第一型在烟农特400号和心叶烟上不引起花叶,而第二型在烟和心叶烟上都能引起系統性花叶。第一型不为害心叶烟,而第三型可在心叶烟上引起小枯斑。第一型与凌立、楊演的油菜花叶病毒相近似,而和范怀忠、柯冲从十字花科蔬菜中所分离出的分离物1号最为相象。与裘維蕃、王祁楷在白菜上所发現的孤丁病毒的差别,在于不能侵害甘蓝类的蔬菜。第二型病毒与范怀忠、柯冲的分离物3号相近似,但与典型的黃瓜花叶病毒仍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病毒在油菜上所引起的症状却沒有明显的差別。  相似文献   

5.
1962年至1963年系统地调查北京及天津白菜区十字花科作物上逐月出现的病毒类型及其相对数量,以确定十字花科作物之间病毒的相互关系。从109个分离物中,根据寄主反应,区分成7个类型,其中Ⅰ、Ⅱ、Ⅲ型都和芜菁花叶病毒(白菜孤丁病毒1号即 K_1)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它们是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相关株系:Ⅰ型定为 K_(1-2),根本不侵染菸草;Ⅱ型定为 K_(1-3),能侵染普通菸,产生局部坏死斑,但不侵染心叶菸;Ⅲ型定为 K_(1-4),能侵染心叶菸产生局部坏死斑,能或不能侵染普通菸与产生局部坏死斑,致死温度稍高于65℃;Ⅳ型为典型的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原株系(K_(1-1));Ⅴ及Ⅵ型是未经鉴定的毒原;Ⅶ型是典型菸草环斑型花叶病毒(K_3)。京、津两地109个分离物中,Ⅰ型(K_(1-2))占59%,Ⅱ型(K_(1-3))32%,Ⅲ型(K_(1-4))5.5%,Ⅳ型(K_(1-1))0.9%,Ⅴ型0.87%,Ⅵ型0.87%,Ⅶ型(K_3)0.87%。其中以 K_(1-2)及 K_(1-3)(芜菁花叶病毒亦即白菜孤丁病毒1号)为主,其他类型均不重要。北京及天津两地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的分布显然有些差别,在北京地区 K_(1-3)占51.2%,K_(1-2)占34.1%,K_(1-4)占7.3%,其余 K_(1-1),Ⅴ及Ⅵ各占2.5%,无 K_3,而在天津地区则 K_(1-2)占68.8%,K_(1-3)占22.9%,K_(1-4)占6.3%,有 K_3的出现(2.1%),而无 K_(1-1),Ⅴ及Ⅵ。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所栽品种及十字花科蔬菜种类有关,因为北京的白菜以青白口品种为主,而 K_(1-3)和 K_(1-2)在青白口品种上的出现此数为3∶2。天津地区的白菜品种邓鄯沽大核桃纹、高杆连心壮及天津绿上的 K_(1-3)和 K_(1-2)的出现比数相应为1∶5,1∶2及3∶4。根据两种采种株,即越冬菜株及当年播的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毒原类型分析,一般均为,K_(1-2)及 K_(1-3),而出现的次数在越年采种株上为多,可见越年采种株是白菜孤丁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之一,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病原可能是从越冬采种株上传来的,根据3—10月各种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出现次数的分析,K_(1-2)及 K_(1-3)在四至五月间在留种菜、小白菜、油青菜及甘兰上达到高峯,六月间则出现在白菜及甘兰上,最后则出现在秋白菜上,其中甘兰是京津六至九月间的连续作物,因此作为主要越夏寄主的可能性更大,而萝卜则因其播种较秋白菜早10天至15天,正当传毒翅蚜的发生期,因此认为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过渡寄主。  相似文献   

6.
从1963年开始,調查了河南新乡輝县地区可以越夏的主要野生植物,如蔊茶(Rorippa montana(Wall.)Small)、車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等上的花叶病,并經过寄主反应、抗性鑑定試驗証明:蔊菜花叶_10-(31-5、28-10)-10,車前花叶_3,地黄花叶_7的分离物中,可分为三个类型,其中Ⅰ型病毒:致死温度50—60℃,稀释終点1:2,000—6,000;Ⅱ型病毒:致死温度60℃,稀释終点1:2,000;Ⅲ型病毒:致死温度90℃,稀释終点1:100,000—1,000,000。以上分离物可由桃蚜、蘿卜蚜传染到白菜上。其中Ⅰ型病毒与当地白菜病毒分离物(对照)的性状是一致的,因此認为,蔊菜、車前等野生植物为当地白菜病毒的重要越夏寄主。  相似文献   

7.
1962年春开始,对本所試驗地大白菜采种株上呈現花叶并有枯紋症状的病株毒原(62—4号)进行鑑定研究。 1.寄主反应及症状:人工接种7科14属25种和品种的植物。結果可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及莧科19种和品种的植物,并表現不同的症状反应: (1)花叶症及枯紋:接种大白菜后十天左右,在接种叶上呈現不甚明显的褪綠暈斑,随后新生幼叶皺縮,明脉及褪綠花叶。在中外层較老的病叶上常呈現淡黄色綫条状或折綫形枯紋,或多角形、不規則形的枯斑。在蘿卜、油青菜、花椰菜及芥菜上也产生相似的褪綠花叶症、枯紋或枯斑。 (2)花叶症:接种甘蓝后不久,开始叶脉变黄,叶片呈褪綠黄点状花叶,后变成黄綠色斑块。叶脉縮短,叶片皺縮。症状較孤丁1号严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各地十字花科植物上14个病毒分离物的血清学关系的研究证明,其中10个分离物与芜菁花叶病毒(TpMV)的抗血清有正反应,油菜花叶病毒6号(YMV6)与TpMV之问没有交互的血清反应,这和其形态上的差别是一致的。YMV6与十字花科植物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也无血清关系,另外三个分离物:白菜枯纹病毒和1964年由白菜上分离的两个毒株与TpMV和YMV6的抗血清都不起反应。从新疆十字花科蔬菜上分离到的63-3毒源,在白菜上可引起枯纹症状,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已确证63-3毒源是含DNA花椰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为害油菜的蕪菁花叶病毒有黄斑及枯斑两个。黃斑株系使甘兰型油菜表現系統性黃斑,枯斑株系表現系統性枯斑。室內测定表明,“胜利”油菜在晚秋和冬季对枯斑株系有耐病能力,但春夏易遭其严重为害;但在各季节对黄斑株系表現一定程度的耐病性。两个株系为害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都表現系統性花叶。两个株系都能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菊科等13种植物,接种蘿卜、“苏州鸡蛋白”油菜及百日菊表现系統性花叶;接种藜、“黃苗榆”烟、“白兰”烟(White Burley)、“农特400号”烟、“三生”烟及千日紅表现局部性枯斑;在假酸浆和酸浆上成为系統性黄斑;在黃烟上产生局部性黄斑;不能为害“大平头”甘兰、心叶烟、雪烟、辣椒、无刺蔓陀蘿、黄瓜、商陆与番茄;在“胜利”油菜上表現不同症状。致死温度均为60°—65℃,稀释終点为1:50—1:100,体外存活期为2—3天。由蘿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传染。在“苏州鸡蛋白”油菜上两个株系有高度的交互保护反应。所以它們屬于蕪菁花叶病毒中亲缘关系很近的株系。室內粗测結果看出,甘兰型油菜对两个株系的抗病性有显著差異,白菜型油菜也有差異,因此将它們分为两个株系,有助于今后进行油菜抗病毒病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管致和 《植物保护》1963,1(3):115-117
在华北地区,造成大白菜孤丁病流行的主要毒源是孤丁1号(芜菁花叶病毒)。这是以蚜虫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害。造成这种病毒病害大流行,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毒源;(2)有传毒介体(蚜虫);(3)传毒介体的扩散飞行时期与大白菜感病期相吻合;(4)大白菜品种能感病;(5)具备适于发病的外界环境条件。其中,有无毒源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栽培制度问题;在一般蔬菜  相似文献   

11.
在完整的油菜植株上,利用喷叶法测定放线菌代谢物质对病毒病的治疗效果,以处理组的发病率此对照组减少的百分率表示疗效。从1958年到1962年先后测定6,376号次放线菌,找到不吸水灰色放线菌类羣(Actinomyces ahygro-scopicus Yen)的1695、3494、4084和4313四个菌株的代谢物质,在接种油菜花叶病毒(总6号)24小时后喷叶,有50%左右的治疗效果,接种前24小时喷叶有100%的防护效果。接种24小时后喷叶而未发病的植株叶内未能测出有侵染性病毒的存在。从喷药一次的效果来看,显然胜于0.5%2-硫尿嘧啶在油菜上的作用。1695、3494和4084三株放线菌发酵液的有效成分经15磅30分钟的处理后,在植株上测定效果,差异并不大。但是,所有有效浓度对植株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黄化等生理反应,使生长遭受一定程度的抑制,类似2-硫尿嘧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病毒与1695放线菌发酵液混合(1分钟),立即被钝化。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能被叶细胞吸收,通过剪叶法及不同部位局部喷药及接种等初步证明,代榭物质昀有效成分运转的距离似乎极短。1695的发酵液在植株上的治疗效果常因接种与喷药相隔时间的长短而异。接种后3小时内喷的效果为100%,6小时降至90%,1—3天为25—45%,5—7天为5—10%。同时,在接种后3天内喷而发病的植株体内其病毒含量比对照少,3天以后喷的则此对照反而有增多的趋势。1695的发酵液在胶州白菜上对孤丁1号的治疗效果(接种后隔24小时喷)为92%,比崐山土种油菜上对总6号病毒的疗效高出三分之一。此种差异可能由于寄主植物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第1期小米杠叶病的研究1.杠叶病,小米的一个新的病毒病害··················…… .........................................·.·,·········……俞大拔、裴美云、静顺根(l)禺耸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形成的观察···……林傅光、黄河、王道本、霍守祥(19)中国白菜的一种病毒病害—“孤丁”·····················……裘推蕃、王祈楷(31)影响中国白菜孤丁必病的一些因素···············……裘推蕃、王祈楷、强国葆(45)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拭腕擅报·········……尹萃耘…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国白菜孤丁发病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孤丁的病原业已鉴定为无菁病毒(Turinp Viurs 1 Hoggan&Jhnson)的一个株系,而且证明在华北地区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花叶病毒、萝卜(Raphanus sativus var,longipinnatus Bail.)的花叶病毒和甘兰(Brasso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的花叶病毒是和白菜孤丁同属于一个毒种而且很可能是同一个毒株[3]。  相似文献   

14.
 从大名红皮花皱叶植株上通过蚜虫分离出一个分离物,能侵染许多茄科植物,在直果蔓陀蘿上表现为明显的脉暗症状。
经测定致死温点为55-56℃,稀释限点为200-300倍,适宜的酸碱度为pH6-9,在22℃下体外存活期6小时,在15-25℃下经过25天的自然干燥仍保有活力。抗药力极强,能抗85%酒精、50%硫酸铜液、19%甲醛液、2.5%单宁酸,而不失其致病力。桃蚜、棉蚜、玉米蚜、麦二义蚜、麦长鬚蚜都能传播此病毒。蚜虫在病株上吸食10分钟即能带毒,带毒的蚜虫在寄主植物上放饲10分钟以上即可传染,其传毒能力与虫口密度有密切关系,每次需有10头以上才能传染。本病毒在洋酸浆、直果蔓陀蘿、龙葵等指示植物上的病状与PYV所引起的症状有显著区别,对PYV的抗血清无明显的沉淀反应,在洋酸浆上与PYV之间的交互保护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筹委会于6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白菜孤丁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旅大、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市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90多人。会议集中讨论了华北地区白菜孤丁病的病原本质问题。吉林农科院利用血清学的方法,观察采集来的28种病毒症状类型在动物抗血清中都形成了相应的抗体,同相应的病毒起沉淀反应;很多单位经多年观察,发现蚜虫的大发生与病毒流行是一致的,从蚜虫的传毒试验、隔离试验、治蚜效果中看出蚜虫对病害的发生有显著的媒介作用;很多单位认为高温干旱是引起病毒病害的主要条件,因为高温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第三类病原病毒的物理性质与TMV基本相似:失毒温度86—90℃之間,寄主体外存活期限37个月以上,稀释終点1:10000—50000之間。本病毒易由液汁接触传染,可由斜纹夜盜蛾、菜粉蝶和甘蓝夜蛾的2—3龄幼虫、普通紅蜘蛛以及中国菟絲子传染。但不能由桃蚜、蘿卜蚜、黃条跳(虫甲)成虫以及感病蔬菜的种子传染。在含新鮮病菜組織的土壤中移植蔬菜,可引起部分蔬菜感染发病。本病毒的寄生范围較广。在供試植物20科49屬93个种和品种中,能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莧科、車前草科和石竹科植物等7科18屬54种和品种。交互保护試驗結果,TMV(毒株23号)对本病毒只有小部分的保护作用。但根据周家熾、田波等試驗結果認为本病毒与TMV有一定的血清学关系,因此暫把此病毒列入TMV类羣中,作为一个远缘的毒株。  相似文献   

17.
从1957到1958年,在北京都区进行了瓜类作物花叶病毒的调查研究。在记述病作物症状的同时,还采集了各类花叶病株的标样,进行了病毒的常规鉴定。西葫芦的花叶病是一个严重的病毒病,鉴定的结果证明其毒原主要为典型的甜瓜花叶病毒(MMV),而且能侵染西瓜而产生系统性花叶症。在南瓜的花叶病标样中分离到的也是甜瓜花叶病毒,但是这个株系不同于典型的甜瓜花叶病毒,因为它们都不侵染西瓜。从黄瓜花叶病标样中分离出来的病毒全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种羣(GMV),其中可能有不同的株系,而秋黄瓜上却分离出了一个毒原,不侵染心叶菸,系统侵染普通菸和毛叶菸,在蔓陀蘿叶上产生局部枯斑而具有较高的致死温度(85℃)。作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单元,称之为秋黄瓜花叶病毒(ACMV)。所有在甜瓜,哈密瓜及绞瓜上分离出来的毒原都是属于典型甜瓜花叶病毒的,但梢瓜(即白瓜)上的毒原都是黄瓜花叶病毒(CMV),没有广州报告的白瓜花叶花病毒。丝瓜花叶病的分离物类似甜瓜花叶病毒,但寄主范围远较狭隘,很可能是一个甜瓜花叶病毒的新株系。  相似文献   

18.
新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甜菜丛根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可侵染甜菜、菠菜、苋色藜、昆诺阿藜和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有反应,稀释终点为10~(-3)—10~(-4),致死温度60—65℃10分钟,体外保毒期约5—6天。粒体有4个主要的长度:80、110、260和400nm左右,宽约18nm。据此,认为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BNYVV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的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以前已经鉴定了和报告了二类,即(1)甘蓝病毒2号的芜菁毒系和油荣毒系,以及(2)黄瓜病毒1号的两个毒系。1956年春,我们在广州冼村的甘蓝黄矮病株上,在广四县市郊小白菜的花叶病株上,和1952年在广州河南区西洋菜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与上两类病毒显然不同的病毒,从1956年开始,我们以采自广州冼村的一株甘蓝黄矮病株的毒株(毒株39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是物理性质、寄主范围和反应以及传染途径等。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世界各地感染苹果树的病毒种类中,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是一组潜隐病毒。在50—60年代,欧美国家苹果潜隐病毒的感染率平均75%-80%,我国现有苹果主要栽培品种的潜隐病毒带毒率高达80—100%。苹果潜隐病毒主要包括褪绿叶斑病毒(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CLSV)、茎沟病毒(Stem grooving virus)和茎痘病毒(Stempitting virus.SPV)。这些病毒常以复合感染方式存在,在栽培品种的叶、果、枝上一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